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愛老人可以從哪些方面做

關愛老人可以從哪些方面做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5 08:06:06

關愛老人可以從哪些方面做?受訪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老年病房主任 鮑楓,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關愛老人可以從哪些方面做?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關愛老人可以從哪些方面做(傾聽是對老人最好的關懷)1

關愛老人可以從哪些方面做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老年病房主任 鮑楓

中國心理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理事 王一牛

本報記者 張芳

每個人都需要傾聽者。這不僅關乎情感需求,更會影響腦力衰退速度。8月16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開放版》上的研究指出,需要談話時,如果總能有人在旁傾聽,認知老化速度就會減慢,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也會降低。

“聽衆”多,認知強

“随着年齡增長,我們開始考慮如何維護大腦健康。那麼,你可以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是否有人能在身邊,随時傾聽你的訴說?”美國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神經病學助理教授喬爾·薩利納斯認為,中老年人可以從這種簡單的評估中有所獲益。

新研究從美國著名的弗雷明翰研究隊列中,提取了2171名、共計三代人的參試者信息,平均年齡為63歲。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掃描了參試者的腦容量,并評估其社會支持水平,主要包括5個方面:傾聽(當你需要傾訴時,可以找到人聽你說話嗎?)、建議(有人可以就某個問題給你好的建議嗎?)、表達愛意(有沒有人會向你表達愛意?)、情感支持(當你需要情感支持時,有人能夠指望嗎?)、社會聯系(與自認為親近、信任的人,有足夠的接觸聯系嗎?)。

對比發現,較小的腦容量,往往與較低的認知功能相關;當腦容量出現相同幅度的減少時,聽衆可用性高的人,認知下降程度明顯小于聽衆可用性低的。如果将聽衆可用性進行細分,衡量标準來自3個問題:與多少家人或朋友感到親近;能讓你感到自在,并能夠談論私事或尋求幫助的人數;其中有多少人是每個月都能見到的。

研究人員解釋說,上述結果與“認知彈性”這一概念有關。高認知彈性,通常是指個體觀察到的認知表現,比基于大腦生理結構預期的水平更好;低認知彈性,則指個體的認知表現與預期相似或更差。擁有多且良好的傾聽者,有助于增強認知彈性,即便大腦因老化而萎縮,認知能力也不會快速下降。數據顯示,對65歲以下人群來說,腦容量每下降1個單位,傾聽者多的人會比傾聽者少的,認知年齡小4歲。另一項基于弗雷明翰研究的報告也發現,與沒有傾聽者的人相比,有傾聽者的人患癡呆症的風險降低了33%。

老人更需要優秀傾聽者

研究中,參試者以65歲為界被分為兩組。相較而言,年輕組受益于傾聽的效果,明顯強于年老組。對此,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内科副主任醫師于躍怡解釋說,延緩認知老化的預防措施,越早介入越好,若認知功能已經減退,幹預效果自然會變弱。但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不需要傾聽者,相反,他們更離不開“聽衆”。

中國心理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理事王一牛說,老年人傾訴,首先是體現自我存在、獲得自我認可的需要。人老後,常常會出現無用感、自卑感,但如果說的話有人認真聽,就能感到被需要、被關注,消解了不良情緒,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回自我。其次,是情感慰藉的需要。媒體上經常出現老年人購買保健品被騙的新聞,其深層原因之一就是,保健品銷售員能天天上門,假裝用心傾聽老人的各種唠叨,填補了他們情感上的缺失,信任感也随之快速上升。再次,是維持認知功能的需要。沒有足夠的“信息輸入輸出”刺激,大腦功能就會依照“用進廢退”的規律加速衰退,做事能力下降,對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

事與願違的是,需要傾聽的老年人,面臨着比年輕人更多的溝通障礙。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老年病房主任鮑楓說,離退休後,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縮小,家庭環境也早已不是過去大雜院似的兒孫繞膝、鄰裡熟稔,周圍能說話的人明顯減少,若腿腳不便難以出門,更會增加社交障礙。這些困境很容易将老人推向孤獨,進而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甚至有可能發展出軀體不适,如頭疼、耳鳴、心慌、憋氣、失眠等。王一牛說,年齡增大引起的身體機能衰退,如聽覺功能下降、反應速度減慢等,會影響溝通;人上了年紀,有時會變得敏感,情緒變化更快,在與年輕人溝通時,就易引發矛盾,同樣影響溝通的順暢性。

正因如此,老年人更需要一個優秀的傾聽者。于躍怡認為,優秀的傾聽者至少應該滿足兩個條件:被老人信任、可依賴;能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很多公司都推出了智能語音設備,可以回答問題,也能與人進行簡單的聊天。不過,這些對于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而言,效果有限。因為智能設備隻能提供“聽”的服務,其簡單空洞的語音回複,很難達到情感撫慰的作用。

重要的是互動過程

“傾聽,過程比内容更重要。”鮑楓認為,盡管我們強調“傾聽”的重要性,但其實質應該是一方說、一方聽,并有所互動的過程。于躍怡也表示,訴說是一種釋放,它能起到纾解情緒的作用,若能給予建議、進行情感交流,對身心自然會更好。專家指出,在與老年人溝通時,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則,才能成為一名好的傾聽者。

有耐心。晚輩在跟老人溝通前,一定要先觀察他們的狀态,同時注意自己的情緒,保持平和心态,才能溫和耐心地進行交流。不要在自己煩躁時,将不良情緒轉移到溝通中,如果可能的話,可以換個時間與老人交流;如果老人此時确實有傾訴需要,就盡量做到少說多聽。

有應答。對傾述的老人給予适時應答,會讓他們産生一種被認真傾聽的感覺。可以給出一些建議,或簡單附和幾聲,甚至隻是回複“嗯”“啊”這樣的語氣詞,也比一聲不吭要強得多。

将心比心。不論是年老所緻,或是疾病影響,一些老人确實會有表述不清、說話重複啰嗦等問題,此時一定不能表現出急躁和不耐煩。想象一下自己年老後,或許也會面臨同樣的困境,進行換位思考,盡可能做到共情。

遷就老人,不争對錯。老人心思敏感、易起伏,不能以絕對的理性去處理問題,而是應該遷就他們,否則很容易激化情緒。對老人說的話,盡可能順着,不指責這裡不對、那裡有問題;對他們所表達的不滿,盡量附和,以安慰纾解為主,很多時候,老人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稍加撫慰就能平複。

重視眼神、肢體交流。如今通訊發達,很多老人學會了使用微信,通過文字或語音留言,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們的傾訴需要,但面對面的交流仍不可替代。面對面時,應當重視眼神的交流,适時進行肢體碰觸,比如拉着老人的手,有助于更好地表達情感。

于躍怡說,認知障礙類疾病早期主要體現在記憶、語言、視空間、精神行為、執行能力五大方面,其中很多症狀能在溝通中暴露出來。因此,在與老人交流時需仔細留意,若發現他們有以下明顯改變,最好及時就醫:對最近發生的事,總是記不起來;聽不懂較長的句子,總是答非所問;說話突然變得不流利;情緒極易煩躁、長期低落等。

傾聽是對老人最好的關懷之一。王一牛呼籲,除了家人、親朋給予老人更多關懷外,更應培養專業性人才,并下沉到社區,讓老人獲得更多專業的傾聽服務。

來源:生命時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