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在北京地壇春節文化廟會上,遊人與豬年主題塑像合影。(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均來自中新社)
【歐洲時報】2019年春節後,按照中國傳統天幹地支的輪回為“己亥”年,按照生肖排序為“豬”年。豬作為六畜之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有關豬的成語和故事數不勝數,值此豬年來臨之際,讓我們多維度、多角度地觀察“豬”的方方面面,以此賀歲,期盼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生物之豬
豬屬脊椎動物、雜食類哺乳動物,分為家豬和野豬。
家豬是野豬被人類馴化後所形成的亞種,獠牙較野豬短。六畜,即馬、牛、羊、豬、狗、雞之一。通常以耳大,頭長,鼻直,腰背窄為主要形體特征。毛發較粗硬,根據品種不同,分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等。
豬出生後5至12個月可進行交配,妊娠期約為4個月。平均壽命20年。
生肖之豬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中國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幹、十二地支記日。據湖北省雲夢睡虎地和甘肅省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
漢代把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年份相配,稱“十二生肖”,又叫屬相,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随着曆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間信仰觀念中,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并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曆代留下了大量描繪其形象和象征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藝術品。
豬作為第十二位的生肖,對應第十二位的地支“亥”。民間有很多關于豬的典故和習俗。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豬是财富的标志,故而豬有“烏金”之名。杜甫詩曰:“家家養烏金,頓頓食黃魚”。“烏金”比喻養豬生财之意。
文字之豬
豬是“豬”的異體字,“豬”是從甲骨文“豕”演變而來的,“豬”字從“者”,“者”是黑色的意思,因早期的豬均為黑色,“豕”是豬最初的象形文字原形。《說文解字》裡,豬的釋義是“豬,豕而三毛叢居者”,即體毛稀疏、群居的動物。“家”字,上面是“宀”,表示房屋;下面是“豕”,即豬;房屋裡養着豬即為家;古代生産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裡養豬,所以房子裡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标志。圂,裡面為“豕”即豬,外面為“口”意為“圍起來”,所以“圂”意為豬圈;在中國古代和今天南方農村裡,廁所和豬圈多合二為一,故而“圂”也有廁所的意思。漢武帝劉徹的小名為“劉彘”,“彘”即豬。
《西遊記》中的豬八戒是家喻戶曉的經典人物形象,鮮活生動,是世間百态的濃縮和提煉。
文物之豬
野豬首先在中國被馴化。在中華大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
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其圖形與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商周時期已有豬的舍飼,當時養豬技術上的一大創造就是發明了閹豬技術。漢代随着農業生産的發展,養豬已不僅為了食用,也為積肥。魏晉南北朝時期,舍飼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逐漸代替了以放牧為主的飼養方式。隋唐時期,養豬已成為農民增加收益的一種重要手段。明代中期,養豬業遭受嚴厲限制,明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因“豬”與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下令禁養。清代以後養豬業逐漸恢複。
豬适合人們定居飼養,因此大量飼養豬是古代農耕民族和農業社會的體現。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已經出現了豬的圖案。紅山玉文化中的玉豬龍質地細膩、形态優美、獨具特色,豬即是龍,玉豬龍是紅山文化和玉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銅時代,野豬紋是青銅和金銀質地的器具和牌飾等用品中常見的動物形象。商代青銅豬尊是典型的中原祭祀大型禮器。青銅疊豬紋飾件是鄂爾多斯青銅器中動物紋寫實形象的代表。尤其是這件鄂爾多斯出土的虎豕咬鬥紋金牌飾,純金打造、工藝精湛,作為遊牧民族上等貴族使用的腰帶,圖案中兇猛的老虎和頑強的野豬互相咬住後腿,展現了森林草原上野獸相鬥的真實且慘烈的場面,而牌飾中運用的翻轉動物紋成為當時歐亞草原青銅文化中盛行的典型技法。漢代盛行厚葬和陪葬陶俑,因此漢墓中出土了許多陶豬和陶豬圈。隋唐、宋元時期仍然盛行陶豬、陶豬俑、鐵豬和生肖豬俑等。當然,最為知名的是清代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中的豬首了。
在中國古代,豬是人們日常飼養的家畜,代表着财富、富有和安居樂業,因此出土了許多以豬為寫實形象的文物。
寓意之豬
豬是一種非常溫厚可愛的動物,它有着圓渾厚重的體态,以及氣量寬廣的胸懷。
天津、河北等地有“肥豬拱門”的節日窗花,是用黑色蠟光紙剪成;豬背上馱一聚寶盆,張貼時左右各貼一張,表示招财進寶之意。
豬的肥頭大耳是福氣象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說文解字》中說“聃,耳曼也”,段王裁解釋說“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漢樂府詩《長歌行》中說:“仙人騎自窟,發短耳何長。”《三國演義》中将英雄劉備描繪為“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形象。《大學》雲:“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豬憨厚老實,心寬體胖,由于心中坦然無憾,所以身體舒泰安康。
豬寶寶平日很少叫喚,更不會喋喋不休地說長論短,謹言慎行,這正是吉字最本然的内涵。豬的生性溫和,有着忍辱負重的節操,能忍而安忍。忍方能和,和方能随處吉祥。和氣之家,福祿壽禧都會登門造訪。金豬帶來吉祥年,願2019“豬年”裡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朋友們幸福安康!
那些關于豬的文物
清圓明園十二生肖豬首
圓明園是清朝在北京建成的知名皇家園林。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十二生肖銅像以水報時,俗稱“水力鐘”,聞名世界。獸首由郎世甯設計。每日,十二生肖銅像會依次輪流噴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時分,正午時分時,十二生肖像會同時湧射,設計極為精巧,蔚為奇觀。
2018年8月8日,由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圓明園猴首、牛首、豬首、虎首在廣東肇慶展出,吸引民衆前來一睹國寶真容。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獸首銅像開始流失海外。到2012年為止牛首、猴首、虎首、豬首和馬首銅像已回歸中國,收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2013年,法國皮諾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無償捐贈流失海外的圓明園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銅鼠首和兔首。
目前,圓明園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獸首已經有8個回歸中國,其中龍首目前在台灣保存完好,不過蛇首、雞首、狗首、羊首則下落不明。
清圓明園十二生肖豬首,頭部為寫實風格造型,鑄工精細,豬首上的褶皺和絨毛等細微之處,都清晰逼真。鑄造獸首所選用的材料為當時清廷精煉的紅銅,外表色澤深沉、内蘊精光,曆經百年而不鏽蝕,堪稱一絕。該器物代表了當時中國中西合璧的最高超的設計和技藝。
商代青銅豬尊
世界史前時代大緻可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在中國,青銅時代大緻對應夏、商、周時期。青銅是銅與錫、鉛、砷等物質的合金,因顔色呈青灰色,所以稱為青銅。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大、耐腐蝕、适宜鑄造、金屬光澤持久等優點。用青銅制作而成的器物就是青銅器,青銅器形狀獨特、顔色豔麗、經久耐用、極富收藏價值。商代青銅豬尊口中兩側獠牙突出,屬于一隻野公豬,兼有一些家豬的特點;豬背設帶蓋橢圓形口,為酒的出入口;尊蓋上綴鳳鳥,肘部飾夔龍紋,豬身飾麟甲紋。前後肘部有橫穿的管孔,可以穿系繩索,供人擡舉。該器物為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惟一以野豬形象作為整體造型的器物。尊為酒器,是一種商代的大型祭祀禮器,“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祭祀禮器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作用有避邪,溝通人與神之間的媒介和娛神等多種說法。
唐彩繪豬首生肖俑
中國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幹、十二地支記日,漢代把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稱“十二生肖”。其後,生肖與人的命相結合,逐漸神秘化。至南北朝時,民間始用生肖俑随葬,以壓勝避邪。到唐代,銅鏡、金銀器及墓碑上常有十二生肖形象,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較多。唐代的生肖俑多為陶質,胎質多為灰陶、紅陶,亦有青瓷制品。
唐彩繪豬首生肖俑,通體紅陶白釉彩繪,為立姿人身豬頭狀,豬嘴突出、豬鼻高挑、雙眼微閉、耳朵豎起、脖子粗壯,身穿衽服,雙臂相交于胸前。該器是一件典型的唐代生肖俑,現藏于鄂爾多斯博物館。
紅山文化玉豬龍
紅山文化,是1956年命名的中國知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發源于内蒙古中東部至東北西部一帶。紅山文化的年代經碳14測定為距今6000至5000年前。玉文化是古代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玉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都是中國典型的玉文化。紅山文化玉豬龍,體蜷如環、肥頭大耳、圓眼有皺、口露獠牙,頭尾之間的缺口未完全斷開,頭部有一圓形鑽口,穿繩後,佩作耳墜。豬龍通體抛光,渾厚圓滑、線條流暢、造型生動,是紅山文化同類玉器中形體較龐大、形制最規則的一件。可見在當時,豬即是龍,紅山玉豬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
(編輯:夏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