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式鋼筆筆尖

老式鋼筆筆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03:30:20

老式鋼筆筆尖(記憶中的物事35修鋼筆)1

女兒給我快遞回來一支鋼筆。黑色的禮盒甚為典雅,打開盒子,鋼筆的造型卻有些古怪。怕我輕賤了它,在微信裡跟我說這是進口的限量版,是一個合作商專門送的禮物,值大幾百塊呢。

一隻鋼筆值大幾百塊?我不置可否,反正我又不用這東西,就放在書櫃顯眼的地方,偶爾把玩一番,隻是隐隐覺得閑置了可惜。

好長好長的時間不寫字了,就是寫字也不用鋼筆,有個會議什麼的,主辦方會奉上文件袋,袋裡有筆記本和一次性水筆。這年頭,書寫早已被電腦鍵盤和手機代替了,手頭偶爾不得己要寫幾個字,中性筆廉價又方便。曾經象手機一樣須臾不可離身的鋼筆就悄悄地被束之高閣。

鋼筆和鋼筆的故事,就這樣漸漸成了記憶裡的物事了。

曾幾何時,擁有一支鋼筆卻是一種時尚,一種身份的象征,是有知識有文化的Logo。

我們這代人,小學啟蒙用鉛筆,再用圓珠筆,四五年級後才能開始用鋼筆。那時候,特别羨慕上衣口袋裡插鋼筆的人,他們不是老師就是官員,口袋裡插的鋼筆越多,似乎表示有文化的份量越重。盡管那個年代把知識分子說成是“臭老九”,但骨子裡,老百姓依然對有文化的人報以崇敬,哪怕是暗暗的。

當然,鋼筆插的太多了,就變成了另外一種人。

記憶中有一段相聲,不知是姜昆還是侯耀文說的,“上衣口袋裡别着一支鋼筆的,是小學生;别着兩支鋼筆的,是中學生;别着三支鋼筆的,是大學生。要是别着四支五支鋼筆的呢?——那是修鋼筆的!”台下一片笑聲。

這笑聲是善意的,并不代表嘲笑修鋼筆這種職業。有使用鋼筆的就有修理鋼筆的,手藝和職業往往相伴而生,修鋼筆能作為一門手藝,曾是一個時代的寫照。

作為一種書寫工具,1809年鋼筆在英國誕生。直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我國才得到普遍應用并流行開來,因其便利且易于攜帶,從而取代了自遠古就沿用了幾千年的毛筆。那時候,但凡有點文化的人,上衣口袋都别着一兩支鋼筆,大老遠一看就知道是肚子裡有墨水的人,體面風光,讓人羨慕。

在我剛學會寫字的時候,做夢都想擁有一支鋼筆,一支锃明發亮的鋼筆。

小學一、二年級寫字都用鉛筆,文具盒裡少不了削鉛筆的小刀和擦字的橡皮;到了三年級,用圓珠筆,買不起圓珠筆筆套,就隻買光筆芯,筆芯外面卷一個硬紙筒;到了四年級,老師允許用鋼筆了,當時買一支鋼筆一兩塊錢,但農村條件差,對于經濟拮據的家庭來說還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清楚記得當年一學期的學費才一塊五角錢,很多學生還拖欠幾個學期。

農村孩子要想買一支鋼筆,就得自力更生。捉蜈蚣、撿橡子、割黃荊條、挖土茯苓,拿到尚店街上的供銷社賣了,買學習用品買鋼筆。

我的第一支鋼筆是父親的舊鋼筆。那是七十年代,我家下放在随縣三裡崗尚店,我在紅軍小學讀書,父親在紅岩小學教書,父親給我的是他的舊鋼筆。

舊鋼筆是“英雄”牌的,質量不錯。過去市面上的鋼筆,就算不是“英雄”、“永生”之類知名的上海品牌,質量也是不錯的。一支好鋼筆能使好多年,即使有點兒毛病,也不會扔,拿到修鋼筆的攤子修一修繼續用。一些講究的人,買一支新鋼筆,還會找修筆師傅簡單調試一番,以便書寫流利。

紅軍小學就在尚店街邊。尚店街上,就有一個修鋼筆的師傅,大家都喊他劉師傅。

劉師傅三四十歲年紀,高高的個子,大塊頭,上衣口袋裡總插着鋼筆,還戴一副深度的近視眼鏡,顯得很有文化。他不是尚店街上的人,他和我家一樣,也是随縣城關鎮的下放戶。他家下放在均川七條,但他不去七條街上擺攤,而是走十多裡到尚店街上來擺攤,沒人問他為什麼。隻隐約聽父親說過,七條街上打擊投機倒把厲害時,他就跑到尚店街上來了。其實尚店也搞運動,見風聲大了,他就不來,也可能回七條街上擺攤去了。

說是擺攤,其實他隻是租用了街上一家住戶的門口。一個六七十公分寬的小桌子,桌上放個嵌着玻璃的小櫃子,小櫃子分幾格,隔着玻璃看得見擺滿鋼筆的配件,筆帽、筆尖,吸水管,筆舌頭之類,還有修筆的常用工具小鑷子、小鉗子、小錘子、小锉刀等等,不管什麼型号的鋼筆,他總能配齊修好。早上,他來擺攤,下午三四點鐘,他就回去了。修鋼筆是做學生的生意,那時候,小學隻上半天課。紅軍小學在尚店街邊,但尚店街上還有個尚店中學,中學是全日制。一直到我讀尚店中學的時候,劉師傅還在尚店街上修鋼筆。

劉師傅的身上似乎總帶着洗不掉的墨漬,這可能是他的職業特點。記憶中,他總是坐在凳子上,眼鏡後面的眼睛直直地盯着手裡那些物件,雙手在桌子上忙碌,筆帽壞了換筆帽,皮囊漏了換皮囊,若是筆筒破裂了,就用細細的鐵絲打箍。

那時候,來修鋼筆的人是很多的,基本都是我們這些中小學生,常常是因為不小心,不是筆尖摔壞了,就是皮囊漏水了,維修率很高。但修理費基本也就幾分錢,至多一兩角錢。

修鋼筆的最高水平,體現在修筆尖上。新買的鋼筆弄不好筆尖就會分叉,下水不暢還容易劃破紙,劉師傅用手捏捏、用小錘子敲敲就能解決大問題,他憑的是經驗和手感,指頭稍一用勁就能準确判斷出筆尖有什麼毛病,再用小錘敲或小鉗夾的時候也恰到好處。我們看着簡單,學着弄,往往用力大了那麼一點點,就把筆尖給毀了。

後來,大筆尖的鋼筆逐漸過渡成了更漂亮的包尖筆,技術含量高了點,價格也貴了些,更不敢自己瞎掰弄了。

修鋼筆的不止劉師傅一個,幾乎隔那麼一段時間,就會有修鋼筆的流動小攤來到學校門口,收費不高,立等可取。可能正是由于這些小販的經常到來,才使得街上劉師傅的修理費也很低廉。

流動的小攤販師傅背個小木箱,裡面用薄木闆隔成幾層,分門别類擺放着各種型号的鋼筆零部件,修筆的時候,這個木箱搖身一變就成了修筆師傅的工作台,各種工具在箱子蓋上散落着,随用随取。

修筆師傅總是在下課和放學的時間來,學生們就會把他團團圍住,要修鋼筆的是少數,更多的卻是看熱鬧。看多了,也逐漸看出了修鋼筆的門道。

有時,修鋼筆的師傅還會雕刻的技藝,能在鋼筆筒上刻字雕畫,這就不得了了,學生們會圍上好幾層,請他在筆筒寫上“笃實好學”“锲而不舍”等勵志之類的字或“筆落驚風雨”“書山有路勤為徑”之類的詩,再刻上主人的名字,或者幹脆雕龍刻鳳描花什麼的,拿在手裡很是拉風。那時社會上,還有很多人會把刻字雕花的筆作為友誼間的相互饋贈,覺得既文藝又莊重。

後來,上班了,也一直和筆打交道。經濟條件日漸寬裕,就不再去修鋼筆了,筆有點小毛病自己掰弄,掰弄不好,扔一邊,就去再買一支。一來二去,辦公桌裡一堆堆筆,各式各樣。

随着中性筆的出現,筆也成了一次性的東西,更不需要修理了。剛開始,财務還規定簽字要用碳素墨水的鋼筆簽字,後來慢慢也不強調了,鋼筆也就慢慢淡出了的視野。用鋼筆的人少了,修鋼筆的店鋪和匠人也退出了曆史舞台,再難尋覓。

網上傳說北京王府井繁華的大街上到如今還有一處修鋼筆的店鋪,大前年去北京女兒家過年,無事去王府井閑逛,果真看到了。在想,哪怕是這人潮洶湧寸土寸金的地方,也肯定不會再有來修鋼筆的人了,這老爺子堅守的,無非是那個年代人們對鋼筆欲說還休的記憶,進而換一層包裝勾起人們對老物件的收藏欲望罷了。

但說起鋼筆,記憶裡确實會浮現曾經風光一時的修鋼筆場景,那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不可磨滅。這場景雖然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走入了曆史,但修筆師傅那娴熟的老手藝,卻成為了我們心中一段悠遠的溫情記憶。

老式鋼筆筆尖(記憶中的物事35修鋼筆)2

老式鋼筆筆尖(記憶中的物事35修鋼筆)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