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芒果君爺爺
磉墩,古建築用磚或石砌的木柱基礎,即上置柱頂的石頭。
我兒時的荊州,飽經滄桑的磉墩掩沒在廢墟裡,散落在路邊的草棘中,扔在大樹的濃蔭下,曾經“頂天立地”的光環默默退去,委屈的充當人們歇腳的石凳。
清晨,荊沙過早随着如織的人流沸騰起來。過早,在荊州人心中似有幾分地位,它關乎着餐後的心情,馬虎不得。
荊州,大街小巷棋布數千個早餐店鋪,從百餘種面點或炸貨乃至湯湯水水米粉面條裡,選擇個人喜好的“品項”過早,還真是不容易。林林總總的過早,擾亂了決心,多而繁的過早門類,反而使人五心不定。如何滿足空寂的胃囊,源于天長日久的積累和喜好。
晨間,空氣中飛逸的縷縷脂香,讓人不得不駐足觀望。盡管報刊網絡連篇累牍地䜣說炸貨之妖孽,喋喋不休的曆數油炸之原罪,可油炸的濃香極易俘獲人心。面對美味,有多少人能夠不受蠱惑而自律?況且它們并非洪水猛獸,有何懼之?
芝麻滿布的五香油餅、濃香四溢的蔥花油餅、微辣鹹香的豆豉油餅,油鍋中最為常見。它們在發酵面團中改變輔料,從而衍生食客鐘愛的多元味道。
油香,源自磨碎的米面和黃豆,鄂東一帶叫“面窩”,油香,多麼優雅的名字,它是荊沙的獨創,楚之源頭叫法當然不同。香蔥和姜末重組了油香的味型,締造出攝魂奪魄的美味,很少有人可以抗拒。
還有南北常見的油條、糍粑、糯米餃,它們都是沸騰油鍋誕生的大路貨。在中國,油炸食物是一個無垠的大家族,它們的味覺似曾相似卻又獨領風騷,我們很難窮盡花名冊中的炸貨。
夠了,倘若任性記錄下去,恐偏離“三支竹筷”的主題。
在萬千油炸制品中,油墩子,默默地漂浮在清澈的菜籽油中,炙熱,使它經曆了由雪白至金黃的過渡蛻變,它在食客的雙眸關注下進行着神秘的演繹。
油墩子,肥厚敦實酷似磉墩。它的名字與其模樣貼切契合,墩子,磉墩也,恰如其分,創始人真是别具匠心。
案闆,面點師不可或缺的工具。“白案”,是對應“紅案”的另一廚師門派。白案,簡簡單單二個字,是無數有志從事米面烹饪者的夢想,“白案”,囊括了全部的行業技能特征。很難想象“白案”少了寬綽的案闆,是如何締造出千奇百怪的花樣來?
油墩子,典型的白案産品。奇特的工藝,不依賴案闆即可成型,使它有資格在白案家族裡标新立異。
油墩子,油餅,油香,構成了荊沙早點“三劍客”,但它們各自有序,故而獨立山頭。大凡面粉發酵,面團或幹或稀并不嚴謹,稀者加粉幹者給水,失誤皆可補救。可油墩子偏偏特立獨行,發酵必須非幹非稀,呈半流質的糊狀物,倘若油墩子依常态發面,必不能及。
油墩子的面粉,酵母,食鹽和清水配比,必在“度”中把控。一旦失手,勢必“差之毫厘 缪以千裡”,造成不可挽回的敗筆。
閑話少說,油鍋支起。左手筷一支,右手一雙筷,三支竹筷,準備停當。
隻見左手筷頭輕觸面糊,随之伸入蔥花之中,筷頭的星點面糊順從地粘起一撮蔥花來。右手雙筷挑起面糊,左手迅速用單筷接住,面糊在三隻筷子合力之下絞索拉伸,接下來三隻筷子相交合一,條狀面糊竟自動接駁牢牢粘合起來,一氣呵成天衣無縫。娴熟的一蘸一絞一合,面糊落入油鍋膨脹起來。
炸鍋裡,并沒有油珠驟聚的轟轟烈烈。油墩子像一隻隻匍匐水中采蓮人的“腰盆”,在熱油中緩緩蕩漾。
當油墩子底部金黃時,須傾覆颠倒,來個本末倒置的二次油炸,就是這個二次油炸工序,促成油墩子自中央凹出腰線,這正是磉墩的标準形态,油墩子因此得名。
油墩子肥厚蓬松,遇熱相互傾軋,共同向中合攏,熟制後中間自成一孔。撕開油墩子金黃的外膜,蜂巢絲網縱橫交織,咬上一口,柔軟筋道風格殊有。
油墩子,極具美感的早點,在湖北其它城市竟然少見,即便是早點之都沙市,油墩子的攤鋪也不多見。原來,發酵面糊和三支竹筷手打天下的工藝,才是油墩子營生最大的攔路虎。
遠離沙市的江浙滬,沙市人稱其下江人。長江下遊的城市也有油墩子,但它是蘿蔔絲與面糊液混炸的粑粑,它的外形粗陋,極不規則的平扁蕪雜着炸枯的蘿蔔絲,毫無油墩子的“磉墩”氣勢,實在難以與墩子劃等号,叫它油墩子,真是浪得虛名。
今日晨,吃到了久違的油墩子,伏案之時,那金黃的色澤仍在眼前揮之不去。那三根竹筷的轉動令人眼花缭亂,那松軟蔥香的味道猶在口中……
在紅塵鬧市嶄露頭角的油墩子,是源于荊楚千千美食的一份子。盡管它是荊沙人過早的日常,卻蘊藏着中式白案的精深與奇妙。
油墩子,真的很好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