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畫山水先學畫樹(古人雲,可觀莫如樹,古之人之一家畫風,樹的特征最為明顯,大緻經營從樹開始畫起,所謂十水五石)。
2、畫樹先畫樹身。然則從第一筆起,起手式:第一筆:自上而下,上銳下立,中宜頓挫,頓挫者,轉折也,轉折不宜有棱。(運筆要一波三折)
3、第一筆即講筆法,筆法要遒勁,柔而不弱,剛而不脆。(這些鈎的線條在畫完之後有的也不會模糊去,所以書法用筆,要平時多練習, 黃先生的是用篆法來寫枝幹的。但物象取舍隻在繁簡耳)
1、一筆是畫樹身左邊,二筆轉上即為三筆,三筆之後随手添小枝,添小枝不在數内。(此是步驟)
2、每筆接處不宜結、不宜脫。(要筆斷意連,也不可斷氣)
3、自左而下者宜楷,
自下而上者宜銳。楷不宜闆,銳不宜單,弱也。(對用筆書法的要求,這個也符合樹杆的生理,上小下大)
1、第四筆是畫樹身右邊,樹身内上點為節,下點為樹根,添枝無一定法。(點的位置不同,叫法也不同)
2、要對枯樹稿子臨便得。全樹樹枝不宜對生,(對生為梧桐)
大約樹無直立,不向左即向右,
直立者是變體。(樹在與自然的争鬥中形态千奇百怪,樹直風必摧之)
1、畫中樹枝,向左者,左長右短,向右者,右長左短。(物理及審美裁剪)
2、向左樹為順手,向右樹為逆手。(手法)
3、畫向右樹,向左後伸後枝,且先枝後身,起手之後,随手添小枝,一筆從左轉上,二筆畫右邊,三筆再左。(單個樹的畫法,熟悉後可不按此順序,我的看法)
1、三樹為一林,又謂之一叢。其中畫一樹要象一樹,合看成叢,分而觀之其中有不象樹者,由于畫理不明也。
2、一叢之内,有主有賓,先畫一株為主,二株以後皆為客矣。(這和山的龍脈講的道理相同,突出一個主要的)
1、向左樹必要另一樹向前,右亦仿此。向左樹以左為前,右為後。向右則反,
2、根在下者為主叢,在上者為客叢。
根在下者頭不得高于客叢,(這個我不能同意)
主樹不得太小,亦來可太大,大大小小方妙。(這句操作起來得看自己的本領)
1、一叢之内有向背,第一株向左,二株不得又向右。二株兩向,謂之分向。 三株即同一株之向。
2、三株頭與一株同向,枝或兩向,謂之調停。一枝梢直上,旁宜兩分,此謂之破式。(這個理解可看本樓圖稿,株前如加上第字可能理解株的概念要晴晰些,原文我不動)
1、畫樹如畫人:
有直立、有偏倚、有俯仰、有顧盼、有俯卧。大枝——如臂,頂——如頭,根——如足。
稍有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所以畫時上下左右都要兼顧,我們隻喜歡盯住一個地方畫,那樣生發出來的東東往往不生動)
2、畫樹之功,居諸事之半,人看畫先看樹,如看詩者先看二律也。(先撿技法難度大的看,那個沒問題,其它也相應好一些,任何一門藝術中都有它的堡壘,過了關,海闊天空,隻要你從事它,必須掌握并通過,先分明,後融洽,琴曲《關山月》中大指不過關,此曲演奏失敗。)
1、隻畫一叢謂之單叢,或畫兩叢謂之雙叢,二叢者不可相對一樣。
2、不妨或多或少,樹身不宜太直,直則闆,不宜太曲,太曲則俗矣,樹直立者,身宜瘦宜高,欹斜者不妨。
(單叢與多叢,在畫面勻衡上要掌握好比重,齊先生畫一幅“自稱”,關于老鼠的題材,那個稱铊在稱杆的位置可以想象畫面勻衡的問題。此圖中樹求左右勻衡,舟求遠近協調,這樣畫面前後左右空間立即體現出來。)
1、枝枯脆者為寒林;
2、枝柔弱而澤潤者為春林,稍着點為新綠,新綠為一色點。(白雪石先生有此點法比較明顯)
3、分各樣點者為疏林,枝上留白而用淡墨染其枝外為雪樹,必先畫好枝後加點,枝枝有勢,
一點要圓,即千萬點俱要圓。
(寒林、雪樹,冷清孤寂,脫盡繁華,是為寫樹,也為寫人,因為寫骨,故寫比置葉之樹要難,故畫樹必先畫寒林,寫生亦須秋葉落盡之時方妙。)
1、葉總數甚多,可用者止四五種,(多則煩)餘俱外道,然作奇畫又不得不變。
2、凡雙鈎皆謂之秋葉,樹種亦多,有一種墨葉即有一種雙鈎。(不可用筆太實)
3、小攢三四五點,大攢十數點,三四十點亦可。點愈少而愈大,大而少始疏。(點的組合)
1、扁點又謂之豆瓣,起往皆宜藏鋒。
2、起手不宜重疊,重疊俟二遍三遍,一遍點,二遍淡加,三遍皴染。此後若墨氣猶淡,再加淡墨一層,恐濃墨顯然外露,以五遍淡墨渾之。
(加亦好解,隻是視前一遍幹濕程度加,視畫面情況方作。)
1、六筆全謂之一葉,中心不宜結,不宜散,七個為一攢,俱用寫竹法,奇偶堆去亦有大小出入八。
2、秋深樹少葉,葉宜抱身,而生不可離,雖不畫枝,其中若有枝然,葉宜蓋小枝,不可掩大杆。(葉子的方向是随着枝而生的,不全畫枝,反而意趣盎然,令人回味。)
1、畫葉無名,俯、仰、平三種而已,不可因濃墨其中枝朵不分。
2、淡墨每多于濃墨。一遍濃,二遍淡,三遍又淡。先淡後濃乃是大病。
3、垂葉亦淡在下,仰葉宜淡下上,橫葉宜淡墨四出。淡墨種種愈淡愈鮮若五色。
(畫葉用筆關鍵在趨向,用墨關鍵在層次,層層積染方渾厚。)
1、樹直者宜點橫葉,欹者俯者宜點直葉,
2、矯然于林外者宜點松針葉,松針葉,細瘦而稀,生在枝梢。
3、叢中樹宜整立。
4、近邊樹宜蹁跹。
5、雙鈎樹前以便用它樹襯出,大約以橫點為主樹者多。
(樹的組合要經常抽出空來練習,多鈎練用筆,多次疊加練習用墨,畫不悶死,淡與濃對比相宜為上。)
1、點葉不宜太幹,亦不可太濕。幹則望之不潤,濕則葉毛而枝朵不分。
2、葉常中淡而四邊墨漬者,謂之墨氣。此非墨非水,乃用墨漿。(宿墨醮水有此效果,醮水後吮墨,不要調和,落在紙上,即中淡周圍濃,賓老稱“漬墨法”)
3、筆盡筆法,墨求墨氣,筆墨相得,而畫之能事畢矣。
(筆墨相和,除了技巧本身外,物理與對比也是作者最主要的繪畫源泉。)
1、葉式唯有三:俯、仰 、平。梅花道人點空白皆算平式,增長改闊,加大均小,可變數十種。
2、葉式不可太多,多則奇,奇則未免小方矣。
3、葉亦有向,枝向前葉不得向後,風葉雨葉不在此例,雨葉俱下垂。
(葉式熟後可根據實際寫生變出,古之人之葉式皆從自然中概括而來,除了個别有名姓者,樹寫意隻歸類耳。)
1、點葉:左大枝起,然後點樹頭,若向右樹,則不妨點樹頭。
2、點濃樹最難,近視之卻一點是一點,遠望之卻亦混淪。
3、必幹筆濃淡加點,而混淪處皴染之力有一遍葉不加者,必有濃淡活潑處。
(樹有濃淡,三筆五筆意千樹萬樹之茂盛,顯于明處,須活潑,顯于暗處,染之功。)
1、畫柳宜先畫成枯樹,然後加長條,添下垂枝方是柳,不宜早鈎下垂條。
2、柳有四季之别,畫法亦各相異。
3、混樹木之柳如人之中西子毛嫱,仙之中宓妃列子,其淩波禦風之态,掩映于水邊林下最不可少。(畫柳于樹木中難也。白石先生的柳條如畫其蝦須,可參考其畫法。)
1、畫樹惟柳最難,惟荒柳枯柳可畫。最忌婀娜娉婷如太湖石畔之物。
2、畫柳起先勿作畫柳想,隻作畫樹枝杆已成,随鈎數筆,便蒼老有緻。非美人家之點綴也。
3、松宜俗,柳忌嫩,畫柳畫松俱不宜全。(柳梢于畫柳中難點)
畫柳樹:身宜闊,枝宜長,條下垂宜直,轉折宜有力,宜欹斜不宜特立,宜交加不宜遠背,根宜現,節宜密,杆宜挺上,絲宜疏少,皮宜皴黑,枝不宜條,條宜長短有緻,枝長于身
條長者可以緻地。(講了幾個點:身——枝——條——節——杆——皮)
1、松下山,柳近水。
2、柳下但宜蘆葦:
秋盡春初,當畫髡柳于竹籬宇間。(置景,與詩配當妙)諸柳之中,以亂生于野田僻壤中至妙,畫時向或條宜上而下,向左條自下逆上,左多則右少,右長則左短,不得左右一緻。孤松宜奇,成林不宜太奇。雖要古,然須秀,秀而不古則雅,古而不秀則俗。松身宜老,枝宜拙,松枝在上不宜多。松高且直,枝宜轉折,如人手臂。松宜秃,針在枝梢,勿附身頂,葉宜少,根在土。
畫石:
畫石起手:一筆畫左,二筆畫右,合為一石。(筆順)
石有直立,有橫卧,方不可太方,圓不可太圓,石要大小相間,一叢幾塊。(石的形态)
然須聯絡。(石與石之間要呼應)
面宜一向,即不一向,宜大小顧盼。石下宜平,或在水中,或從土出,要有着落。(與周圍環境相諧)
1、學畫先畫樹,後畫石。
2、畫石外為輪廓,内為石紋,石紋之後方用皴法。
3、小石為石,大石為山,直立而長者為壁,圓而厚者為嶺,平坦而光者為岡,中留空者為洞。(山石之名稱)
4、山多必留雲氣間之,始有崚嶒之勢。(要有虛的東西來破)
1、畫樹宜,畫石難。樹有體段,石無端倪
2、山外框為輪廓,内紋為分筋。
3、皴下不皴上,下苔草所積陰也,上日月所照陽也,陽白而陰黑。(物理如此)
4、山倒去半邊即成平台,又稱破山,若作色也,平台面染綠,旁染雲赭色。
1、學寫山石,必多遊大山。搜尋生石,按形求法,觸目會心,庶識古人立法不苟。(入造化)
2、皴法多種,皆由山石紋理而來,
半千皴法,以中鋒筆寫出,圓潤渾厚,此種畫法筆筆相接,層層相加,皴後複染,則畢其功矣。(得心源)
1、山石之形,或先定輪廓後加皴,或連輪廓帶皴一氣呵成。或先皴而後包廓,胸有成見而後落筆。(根據自己掌握情況發揮)
2、輪廓者,皴中大凸凹。皴者,輪廓中之小凸凹。雖大小不同,而為山石之凸凹則一也。
故兩者要渾然相接。
1、畫石須大小磊疊,畫山要脈絡分支,(外形)
2、疊石分山,在周邊一筆,謂之鈎勒,鈎勒之則一石一山勢定,其妍 亦随勢而定。鈎勒之法,一頓一挫,一轉一折,而方圓橢角之勢,縱橫離合之法,盡可得之。(用筆要活)
1、古人于山石交互處,界限未清地,用苔以醒之,或皴法稍亂,用以掩其迹,故苔以少為貴。(苔的作用)
2、苔點筆法多種,位置十分重要,不可均勻分布,亦不可密集渾淪。苔點用墨濃于鈎勒,然不能脫離整體。(點苔時的要求)
點苔:
1、有扁點者、有直點者,趁勢也。(方向)
2、有單點、重點,有三五七遍點,以樹葉之疏密為疏密,以樹葉之深淺為深淺。(多少)
3、無論直點、扁點俱宜圓、厚,圓,氣圓。厚,氣厚。非謂梅花點也,要知圓厚處,隻在筆中鋒。(形狀及用筆要求)
1、沙灘石塊俱立水旁。
石宜輪囷(qun),沙宜委長,高沙為阜,高阜為岡,高岡為嶺,高嶺蒼蒼。(名你)
2、山因雲厚,水以灘長,岸薄水闊。雲林畫石多間土坡,望而可以坐卧,留于水邊竹下,
以待幽人,非蠻山蠻石令人畏心也。(畫景以造意)
1、平山之下腳為坡,坡有三等,在下者為沙,在中者為岸,在上者為遠山。中坡下坡不宜太厚,遠山不宜太薄,薄者為遠岸。江景湖景方可用。
2、土山之腳,俱謂之坡,坡下橫筆數道,即謂之沙,坡宜淺,沙宜長。
1、正面山如大人,望之俨然聲色不動。(山要厚,與雲水之輕,水之暢相得益彰)
群山一叢,如列朝臣之像。
2、畫山第一筆宜燥,燥則靈活。(用筆)
3、山有頭、有面、有背、有脊、有肩、有腰、有足。
高出為頭,向望為面,反面為背,聯絡為脊,傍起為肩,中路為腰,底為足。(名稱要記熟,在作畫或欣賞時概念要清)
1、山頭宜分土石,或石戴土,或土戴石。所以欲分者,辨深淺者。
2、深山大壑,純用石山不妨。若淺水沙灘,不妨用土山耳,土山不妨用小石為腳,大山内宜用土山為肉,純用石,恐無雲煙缥缈之态。
1、加皴從幹就濕,分筋墨與輪廓相似,分筋筆不宜闊,闊而淡而幹,漸次淡淡加染,以樹之濃淡而濃淡。
2、加皴法,先鈎外框,後分紋路,皴在紋路之外,所以分陰陽也。
3、皴法先幹後濕,先幹始有骨,後濕始潤。
加七遍墨,非七遍皆正點也。一遍點,二遍加三遍皴,待幹又加濃點。又加淡墨一遍,連總染是為七遍。
濃樹不染不潤,然治标正難。厚不得、薄不得,厚有墨迹,薄與染同。(點上去與大面染效果出來感覺不同)
1、山水中有房屋,如人之有眉目。
2、畫房子要明正仄向左向右之勢,雖極為寫意,也須端正,不然令人見之危殆而不安。
3、屋有正有旁,正為堂,旁為舍,不得倒置,畫屋要以設身處其地,令人見之皆可入。(屋與樹、與山之比例常人比例一般大失。)
1、畫屋固不宜闆,然宜端正,若欹斜,使之望之不安,看者不安,則畫亦不靜。
2、房屋中門戶若眉,堂奧如目,眉宜修,故牆宜委曲環抱,目不宜過露。故内屋宜斂氣含虛。(屋宇亦為全幅之眉目,下筆要準、穩、筆筆求力寫意。)
1、亭子宜著高爽處,在下亭必矮而闊,中多柱。(位置)
2、亭子有三足者、四足者,其常也,亦有多至八九柱者。有四面、六面、八面者。(特征)
3、畫亭必須端詳山水之面目,亦須兼顧意境氣韻。要安放天然,與山水渾然一體。(亭子常使人隐發幽情)
1、凡安寺觀,大小亦視山之深淺、林之厚薄。設小橋亦然。小橋闆橋,隻可設于平灘沙水之際。深山大澤,須用石橋,橋頭直從出在松楸林木之外,然亦須襯貼,大石橋邊必有古寺。(有屋宜可)
1、絕壁陡崖,以橋接氣,不可少。凡有橋處即有人迹,非荒山比。
2、然位置各有宜忌:江浙之橋,石薄而脊,凸隆如阜。閩粵之橋,橋上架屋壓以重柱。
3、大石橋,上面見右,下空見左。小石橋,上面見左,則下空見右。
1、山水中之帆船,乃點睛之筆,雖體小筆簡,亦不可輕視。(畫眼,筆筆要力到)
2、凡畫風帆,或其下有水草蘆葦楊柳之屬,皆宜順風。若帆向東,
而草頭樹梢皆向西,謂之背戾,此畫之大忌。(要合常理)
三船同行,一船獨,二船稍近,不可均等。(布局)
1、大船著桅宜在中,小船着杆在前半,見有著于船頭者,非是也。
2、蓬索遠則不見,然不畫出又無勢,隻得畫一根。
3、遠不見人手持之處,其人隐于梢蓬内,即不見也,遠帆宜短,又是一法。
1、畫家四要:筆法、墨氣、丘壑、氣韻。
2、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丘壑,氣韻不可不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
3、筆法要古,墨氣要厚,丘壑要穩,氣韻要渾。
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奇,氣韻要雅。(賓虹先生講,法備氣至)
龔賢論氣韻,猶言風緻也。筆中鋒自古,墨氣不可歲月計,年愈老墨氣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筆要中鋒第一,惟中鋒乃可以學大家。若偏鋒且不能見重于當代,況傳後乎?中鋒乃藏,藏鋒乃古。
空景易,實景難。空景要冷,實景要松,冷非薄也,冷而薄謂之寡。有千秋萬壑而冷者靜故也。有一石一木,而鬧者筆粗惡也。筆墨簡貴自冷。筆墨關人受用。筆潤者享富貴,筆枯者食貧。(後兩句不能苟同)
未學畫先看畫,不知看畫學必差矣。今人僅有能看畫面而不知作畫者,亦有能作畫而竟不知看畫者。能看不能畫,其人不畫則已,畫必精。能畫不能看,其人畫可知矣。所以拳師須考之于衆論。
畫甯可失之高,不可失之冗。字可失之生,不可失之熟。生有救,熟不可醫矣。熟近俗,
俗,詩畫之大病也。古稱畫之大病有三:曰:闆、刻、結。圓活可以救闆,淺淡可以救刻,疏散可以救結。解筆墨二字,無三病矣。
畫要有士氣何也?畫者,詩之餘。文者道之餘,不學道,文無根,不習文,詩無緒,不能詩,畫無理,固知詩畫乃士人之餘技,非工匠之專業也。亂求理,整見才。細須文豪有法,字畫拆看,筆筆有法,款式勿論矣。
畫非小技,與天生地同一手。當其未畫成時,人見手而不見畫,當其已畫時,人見其畫不見其手。今天地升沉,山川位置是誰手為之者乎?見畫而不見手,遂為無手嗚呼,欲問生天生地之手,請觀畫手。
畫有四要,曰:氣韻、筆法、墨氣、丘壑。筆法要健,墨氣要活、丘壑要安妥,三者得而氣韻生矣。筆法欲秀而老,若徒老而不秀,枯矣。墨言潤,明其非濕也。丘壑者,位置之總名,位置宜安,然必奇而安。
濃樹内有點有加、有皴有染、有加帶點、有染帶皴。不可不細求也。直點葉,則皴染皆直,
若橫點葉,則皴染皆橫。
濃為點,淡為加,幹為皴,濕為染,加淡葉則冒于濃葉之上,但參差耳。
畫樹一到加葉時,其中便有皴染之理。樹中有皴染,非皴自皴而染自染耳。幹染為皴,濕染為染,若皴染後不明不白,不妨又加濃點。樹葉皆上濃下淡,濃處稍潤不妨,淡處稍幹。
疏林葉,四邊若漬墨而中稍淡,此用墨水之功也。
筆外枯而内潤,則葉乃耳,明此法,點苔俱用。
點葉必緊抱定樹身始秀,若散漫則犯臃腫之病,一縱一橫,葉之道。
點葉不見筆尖筆根,見筆尖筆根者偏鋒也。
中鋒鋒乃藏,藏鋒筆乃圓,筆圓氣乃厚,此點葉之要訣也。
松針若為楷、橫點若寫隸、半菊若寫草、圓圈若寫篆。
松針有數種,然不可亂用,大約細畫宜工,粗畫宜寫,長而稀者為貴。
今有作家士大夫家二派,作家畫安而不奇,士大夫奇面而不安。與其号為庸手,何若生手之為高乎!倘能愈老愈秀、愈秀愈潤、愈奇愈安。此畫之上品,
由天姿高而功夫深也。宜奇中有詩意文理道氣。
龔半千于弱冠時,曾見米氏雲山圖,驚魂動魄,殆是神物,幾欲拟作,而伸紙吮毫竟不能。
曆經四十餘年,而此一片雲山常懸之意表,不意從無意中得之,則知之讀書養氣,未必非畫苑家之急事也。
樹潤則山石皆潤,樹枯則山石皆枯。樹濃而山淡者非理也。濃樹有初點者便是黑也,
必寫意。若工畫,必由淺而加深,濃樹有加七遍墨者。若七遍皆濃墨,則不成樹矣。
可見濃樹積枯成潤不誣也。
龔半千論畫有二派三品:言神品者、能品者中之莫可測者也。神品在能品之上,而逸品又在神品之上。逸品殆不可言語形容矣。是以能品神品為一派,逸品為别派,無位可居。
用筆宜活,活能轉,不活不轉謂之闆。活忌太圓,闆忌方,不方不圓翕且張,拙中寓巧巧不傷,惟意所到成低昂,要之至理無今古。造化安知董與黃。此龔賢題畫語。
半千又雲:畫不必遠師古人。
皴法無一定,随人變轉,要各成一家,雜用不可。古人多用斧劈皴,後人變其法,有大斧劈、小斧劈之别。又有豆瓣皴、牛毛皴、解索皴、皆正派,鐵線皴古人間亦用之,然易闆刻。
邪派如丁頭、鬼面,學者當禁之。
半千畫訣雲:石有面、有肩、有腹,亦如人之俯仰坐卧,豈獨樹則然乎?又雲:
石有背面,面多皴,背不易多皴,惟屋亦然。景在下面朝我,景在上面朝外,此圖中之石,
勾皴結合,足可效法
半千課徒畫說雲:
淡墨種種,愈淡愈鮮,望之若有五色,此論言簡意赅,畫則難矣。
山水家多寫寒林,多以淡墨為之,筆含煙霞,墨生冷色,如大癡之九峰雪霁。
半千之圖,亦以淡墨寫寒潭,望之寒中透露秀色。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
龔賢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号野遺,又号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複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隐居不出,他與同時活躍于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荪等并稱“金陵八家”;
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并稱“天下二半”(龔賢,字半千;呂潛,号半隐)。
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龔半千課徒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龔半千課徒畫稿釋文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高清[極其珍貴]清·龔賢山水畫手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