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學蟲洞
動物在人類世界出名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以兇猛聞名,有的則是憑借蠢萌出了圈,比如哈士奇、傻狍子。
狍子是鹿科狍屬動物,分為歐洲狍(西方狍)和西伯利亞狍(東方狍),分布在中國、哈薩克斯坦、韓國、俄羅斯等地。在中國,它在東北地區最為常見,又被稱為“傻狍子”。
傻狍子到底有多傻?對于傻狍子,東北人是絕對不會陌生的;在《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中,傻狍子更是火出圈。全國人民都知道這種呆萌的動物,那麼它們到底有多傻?
·外表
傻狍子呆萌的形象,跟它的外貌息息相關。狍子體長大約1.2米,體重約30公斤,腦袋相比其他鹿科動物要短圓一些,顯得呆萌無害。
它的大眼睛和大耳朵,更是為“萌點”加分。狍子的黑鼻頭下方兩側,分别分布着白斑,下面還有白嘴唇,好像吃完飯忘記擦嘴一樣,看上去有點“呆”。
雄性狍子是會長角的,不過不是馴鹿那樣分枝繁複的威嚴大角,而是短粗、分枝少的角,像是腦袋頂着兩根小木棍,“傻氣值”瞬間拉滿。
·行為
傻狍子的傻,不止體現在臉上,行為上更是傻乎乎的,民間流傳着許多狍子做過的“傻事”。
東北有句俗話“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裡”,用來形容當地的富饒。
這句話的前四個字呢,指的就是抓狍子很簡單,不用布置陷阱,隻需大喝一聲,感到好奇的狍子就會停下來轉過身張望,獵人上去一棍子就可以敲暈它們。
不止如此,在冬天的時候,山上落滿了積雪。此時如果獵人捕獵,可以捉到“掩耳盜鈴”的狍子——它們被追趕時會把頭埋到雪地裡,以為這樣就不會被發現了。
受到驚吓的時候,狍子也不會立刻逃跑,而是傻乎乎站在原地,屁股的白毛炸開,之後再思考要不要逃走。狍子居然傻到這地步,原諒我不厚道地笑了。
有時候,狍子還會不自覺地主動将自己置于危險之中。在夜裡,一些趕路的司機可以看到狍子在車燈前借光奔跑。似乎,狍子根本不知道這樣可能會被車撞到。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傻的狍子,是怎麼活到現在的?
其實在這裡我們有個誤區,狍子雖然常見,但許多地方的數量卻是在下降的,主要是因為人類的過度捕獵。
狍子一系列呆萌的行為,在人類眼裡是“犯傻”“賣萌”,但它們這麼做是有道理的。就比如變成白屁股這一點,可以起到幾種作用。
一來,狍子經常以小群體為單位活動,當遇到捕食者的時候,它們可以炸開尾巴的白毛四散逃開。這樣能夠從視覺上迷惑敵人,令對方眼花缭亂。
二來,通過觀察小麂可以發現,雌性小麂帶幼崽時,為了引導幼崽跟着自己,尾巴會翹起來,露出内側的白色,起到引導作用。狍子變成“白屁股”,也有這個效果。
借着車燈跑路這一點,也不能說是狍子傻。很多動物都有趨光性,而且它們難以理解汽車這種東西。在黑夜裡,過亮的燈光會讓動物隻注意燈,看不清車輛的輪廓。
每年被車撞死的動物不在少數,其中不僅僅有狍子。狍子不僅不傻,實際上還有很多技能,聽覺靈敏、警覺性高,跑起來也相當快。
所謂的“傻”,其實大多是人類給狍子下的定義。那麼,為什麼遇上人類,狍子就慫了?一方面,它們的進化跟不上人類科技的發展速度,就像借着車燈奔跑一樣。
另一方面,狍子的智慧明顯不如人類。人們摸清楚狍子的特點之後,就會利用這些特點捕獵狍子。
例如冬天捕捉狍子,北方的人們發現,狍子在這個季節喜歡在陽坡休息,受驚時才到森林繁茂的陰坡躲藏。
發現狍子之後,獵人會順着它逃跑的足迹包抄。狍子在積雪深厚、林木繁茂的陰坡跑不了多久,而且沒有機會休息和進食來補充體力,很快就會累倒,一頭栽進雪地裡。
如今野生狍子屬于我國三有保護動物,任何捕獵和食用的行為都是違法的,“上山捕獵野生傻狍子”已經成了過去式。
有些網友看着狍子傻乎乎的,隻覺得它們是靠着感人智商活成了保護動物,殊不知,狍子淪落到數量大幅下降的地步,人類也有一份“功勞”。在調侃狍子的呆萌時,我們也應該懂得要保護它。
村民救助野生狍子
————————————
本文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