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周六。全國兩會剛剛閉幕一周,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開發布也快一個月時間。
這天上午,為期兩天的第二屆“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活動在亞洲國際博覽館3号館拉開帷幕。和陰郁的天氣、樸素的會場相比,現場的人氣、情緒不知要熱烈多少。如何支持大灣區建設,融入祖國發展大局,香港各界的行動,似乎比想像中的來得要快,要有活力。
中聯辦副主任陳冬是第二次出席人才嘉年華活動。在他的記憶中,這個活動比去年提前了一個多月時間。他向主辦方誇贊說:挺好的!全國兩會剛剛閉幕一周時間,“大灣區”是這次兩會上的熱詞,大家議論得很多,讨論得也很多。
陳冬為此援引了一組數據來說明:這次參會的香港全國人大代表有34人,政協委員198人,提交的人大建議是193項,政協提案493件,将近700件的建議、提案裡,關于大灣區及大灣區人才方面的,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去年這個活動,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前來緻辭。而今年這個時候,她去了廣州從化區,出席香港賽馬會與從化合作舉辦的純演示性速度馬術比賽。這是香港賽駒首次在内地參與速度馬術比賽。有意思的是,林鄭月娥的緻辭中,也沒有脫離“香港加強與内地合作,培養人才”這個主旨。
在林鄭月娥看來,從化馬場就是大灣區建設中粵港合作的成功案例。比如,從化馬場大部分從員工内地招聘,再由香港賽馬會提供專業培訓。林鄭月娥表示,未來香港還将會加強與内地合作,為内地培養世界級的專業人員,為大灣區甚至全國馬術運動和相關産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不過,站在香港坊間來看,有了大灣區後,會否造成香港人才流失?陳冬說,前段時間他也聽到這樣的議論。但陳冬認為,人才和其他生産要素一樣,要流動起來才行。生意場上的人都知道,香港這個地方是“買世界、賣世界”,人才也是來自于世界,走向世界。
大灣區建設需有很多的人才,大灣區隻會讓香港這池活水越來越好。為此,陳冬再次用數據說明:粵港澳大灣區有5.6萬平方公裡,相當于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這幾個灣區面積的總和還要大,有50個香港之大。陳冬認為,大灣區要建成世界級的灣區,它将為香港的發展、為區域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空間,也為香港市民、灣區百姓、灣區青年提供新的機遇。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同時也在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這四個中心其實最重要的是成為全球人才彙集的中心。
陳冬就此抛出一個觀點:香港應該成為全世界人才的一個蓄水池。
和陳冬一樣第二次出席人才嘉年華活動的,還有香港财政司司長陳茂波。他在緻辭中表示:面對全球各地争相招攬科技人才,特區政府會繼續大力構建蓬勃的創科生态系統,豐富香港的創科人才庫。
據他介紹:“創科是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至今我們已承諾投放超過1000億元。”去年6月,港府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加快輸入科技人才來港從事研發活動,計劃至今已批出超過200個名額。執行這個計劃時,港府還要求參加計劃的企業在輸入人才的同時,須聘請香港員工和實習生,為本地人才提供就業機會,促進培育本地科技人才。
與此同時,港府還推行人才清單,列出香港經濟發展最需要的11項專業,包括創新及科技專家和數據科學家等,為合資格專才提供入境便利,吸引他們來港發展。
今年預算案中,還提出優化研究員計劃和博士專才庫,并提升研究員計劃的每月津貼額,和提升兩個計劃的資助期上限。為了培養青年對資訊科技及其他科技範疇的興趣,亦提出投放5億元資助。
陳茂波表示,香港擁有雄厚科研實力、世界級大學、具創意和探索精神的科研人員、國際化和市場化優勢、健全的法治和知識産權保護制度等,可擔當灣區内創科先鋒的角色。
要把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香港借此打造“國際創科人才樞紐”的機遇與挑戰是什麼?這次嘉年華活動的主論壇,就是探讨這些現實問題。
這次論壇,由創科香港基金會總幹事慕林杉主持,邀請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任景信、聯想加速器和創業服務總經理梁穎、香港大學陳冠華教授、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車品覺、深圳綜研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鐘雄博士、獵聘網高級副總裁邢子培等6人作為圓桌嘉賓。
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香港的作為和貢獻在哪裡,勝算有多大?面對主持人慕林杉抛出的問題,車品覺旗幟鮮明:香港最容易最能發展到的人才,是一種既懂商業也懂科技的人才。
車品覺認為,現在的香港,很需要科技界的産品經理的出現。但這并不是說要把香港的一些學生們都培養成為未來的科學家,而是要懂得科技的内涵是什麼,并怎樣把它翻譯為商業的需要。車品覺認為,香港在人才培養上,不用妄自菲薄。像科技界的産品經理,通過上崗是較容易培養出來的。而這點香港在國際上也有優勢,因為香港有中英文兩種語言環境。這類人才培育出來後,再和深圳相結合,未來機會就會很大。
和車品覺對人才培育提出挑戰不同的是,來自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的行政總裁任景信則更多是談香港的優勢。毗鄰香港大學的數碼港可謂是香港的“中關村”,截至目前這裡已培育逾千家科創企業,其中外國企業創始人亦占很大比例。
任景信認為,如何把香港的企業帶進内地城市,他更看重香港初創企業的技術優勢。他更願意在技術方面去推動跟内地一些企業的合作。還有就是要發揮香港與國際聯系的作用,把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個對外合作的窗口。
而做産品研發出身,現任聯想加速器和創業服務總經理梁穎,可以說是車品覺口中的科技界的産品經理。她以曾在聯想研究院走出去的商湯科技CEO為例,建議想出來創業的年輕人,不妨在大公司裡待兩三年,學習管理方法論、産業化的經驗,縮短自己的産業化路徑。
來自香港大學的陳冠華教授,既是物理學家,也是成功的商人。他也認為,對年輕人來說,最好的成長過程,就是到殘酷的市場上去試水。他還分享說,他發現香港做得好的企業一般是兩類:一類是一開始就定位在海外市場的企業;還有一類就是帶着技術含量高的産品進行内地市場的企業。
站在深圳的角度來看香港,深圳綜研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鐘雄博士說,以前他們經常開玩笑說:香港躺在人才的金山上在睡覺,深圳在人才的貧困帶上掙紮。但最近一兩年已發生很大變化,這從2018年北大、清華這兩所國内最頂尖的高校學生就業流向來看,排名第一的是大灣區,去得最多的是兩家企業,一個是華為,一個是騰訊。這個超乎過去所有的想象,因為之前北大、清華的人都不太願意走出北京。
曹鐘雄博士還從大灣區的電子信息産業、智能制造、新材料、能源、服務業如何向數字化轉型等産業發展的角度,去分析高端人才在灣區内的機會。
據獵聘網高級副總裁邢子培介紹,目前大灣區内,流入香港的國際人才大多數來自美國和英國,還有加拿大。而香港流出去的人才,很多人去了澳洲、新加坡,當然也有去了内地的。
對高端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香港,整個大灣區都有這個渴求。梁穎說,她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模式持比較樂觀态度,她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會成為中國的矽谷。但相較之下,她認為從政策層面上看,包括稅收政策、住房政策,等等,香港還需要跟上去。目前深圳這邊有“孔雀人才計劃”,包括有住房補助等,相對會做得好一點。
曹鐘雄博士同樣持樂觀态度。他說,未來的中國科技創新,一定是在大灣區。我們要扛起科技強國這個曆史使命,年輕人也應該要有這種認識高度。他最後建議,作為灣區内部的人,我們要常走動,要有來有往。歡迎港澳人才、港澳的創業團隊走進大灣區内地城市。
和上述相對宏大的議題比起來,這次嘉年華開幕活動上最接地氣的環節,就是與“創客”有關的話題了。
創科香港基金會總幹事慕林杉認為,過去的三兩年裡,已能感覺到香港好像在傳統的一種商業氛圍中,增加了創科這樣一個主題。而這個變化是逐漸發生的,無論從創科人群的數量,還是他們所從事行業的豐滿度以及門檻的提升,也包括整個創業人才的素質。
創科香港基金會由紅杉資本(中國)發起,緻力于推動香港創科生态發展,支持香港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并推動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騰訊的馬化騰擔任該基金會的榮譽主席。
該基金會在過去的兩年裡,分别發布了《跑赢智能時代-香港科技創新創業白皮書》及《創科發展 人才先行》報告,得到香港特區政府及香港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
這一次,他們帶來的是實用性更強的香港創業者的第一本灣區攻略《闖闖大灣區2019》。
在這本攻略發布前,該基金會還專門委托南方都市報拍攝采訪了5名在廣州創業并取得一定成功的香港年輕人。在發布會現場,基金會播放了這部采訪視頻。其中,研發智能運動器材的香港青年Ivan的一句話,給在場的香港觀衆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Ivan說:“要征服全世界,先要赢咗中國。”
香港青年Ivan來廣州創業,看到的不僅僅是專業領域市場的發展機會,還有内地廣闊的市場空間。他團隊研發的一系列智能運動器材,已入駐小米商城。據Ivan透露,2019年開了個好頭,新産品在網上衆籌賣了400萬元。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點擊觀賞五名香港年輕人闖闖大灣區的精彩視頻故事
當下的香港,和Ivan一樣,正在重新喚起曾經讓香港繁榮騰飛的逐夢精神,投身到火熱的創業浪潮中的年輕人并不少。據了解,為做這本攻略,創科香港基金會對香港創業者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意識到大灣區諸多優勢的創業者們,大多數已經或者正在考慮在大灣區内地城市創業。
而為了給香港年輕的逐夢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正在行動的不僅僅是創科香港基金會。在發布會現場,南都記者注意到,創新香港人才嘉年華的聯合主辦方,就包括服務香港青年的“港漂圈”“菁英會”等社會組織。
如果說創科香港基金會提供的這本灣區創業“江湖行走指南”,是為了消除去内地城市創業人生地不熟或因為文化、制度差異帶來的恐懼的話,那“粵港澳大灣區青年之家聯盟”則直接駐紮内地城市,為當地的香港青年創客提供服務。《闖闖大灣區2019》發布環節之後,這個在廣州天河區早已聲名遠揚的青年之家聯盟,和東莞簽下合約,準備在東莞萬江區運營一個1.2萬平方米的“東莞粵港澳青年雙創基地”,協助香港青年進入内地高科技産業。
一年前,據說知道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香港人,不足五成。而現在,據民調顯示,已有80%的香港人支持大灣區建設發展。
“Hi,這裡有個風口”“加入大灣區國際人才庫,沒退路有出路”……人才嘉年華會場上随處可見的标語,透露的不僅僅是主辦方的積極呼喚。或許,這也是很多香港年輕人正在被喚醒的意識。
而面對香港這些年輕人,中聯辦副主任陳冬引用了南宋陸遊的一句詩: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宵戰風雨。
創科香港基金會在《闖闖大灣區2019 香港創業者的第一本灣區攻略》發布會上宣布,與南方都市報結成“大灣區戰略合作夥伴”,共同宣布啟動《闖闖大灣區》系列研究計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