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市值榜,作者|齊子概,編輯|趙元
中國人愛吃蟹,是出了名的。
傳說螃蟹第一次被吃掉發生在“大禹治水”時期。禹派巴解在陽澄湖畔督工,當時江南有一種形狀兇惡的“夾人蟲”為禍四方,巴解為了防治此害,命人用開水去燙,不料“夾人蟲”被燙死後散發出陣陣香氣,吃起來更是鮮美無比。
後人為了紀念巴解,把他名字中的“解”字放在“蟲”之上,稱之為“蟹”。
幾千年沿革後,螃蟹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吃螃蟹也成了一種獨特的美食文化。
不過不是所有的螃蟹都受歡迎,能被拿來食用的,主要有三疣梭子蟹、遠海梭子蟹、青蟹和中華絨螯蟹。
其中又以中華絨螯蟹最為知名,它還有一個名字:大閘蟹。
如今市面上最響亮的陽澄湖大閘蟹,甚至已經到了“一蟹難求”的地步,吃到正宗貨的概率,或許連1%都不到。
奇怪的是,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如此稀缺,卻并未出現一家巨頭型公司,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01 火了“陽澄湖”,弱化了大閘蟹
陽澄湖大閘蟹并非一直這麼出名。
上世紀80年代以前,陽澄湖大閘蟹多為野生。1986年,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陸巷村農民率先在池塘開始成功養殖,從1989年開始,該鎮水産公司在陽澄湖圍網養殖也取得成功,此後周邊地區開始了陽澄湖大閘蟹的養殖。
90年代以後,陽澄湖大閘蟹進入大規模養殖階段,再加上當地政府的鼓勵,大閘蟹的商品價值釋放出來,養蟹成了當地百姓的一種緻富手段。
不過陽澄湖大閘蟹真正火起來,是從2002年開始的。
2002年9月,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成立,是當時蘇州市第一家市級專業漁業協會,起初由15家陽澄湖經營公司發起。
這個協會成立後做了三件事,奠定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市場地位:
第一是抓生産管理。該協會成立後,先後制定并實施了從生産到收購、再到市場營銷、行業自律等一整套系統,實現了規範化管理。
同時其明确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使用範圍,即隻有産自陽澄湖裡的才能稱為陽澄湖大閘蟹,湖邊哪怕一堤之隔的池塘所産,都不能叫做陽澄湖大閘蟹。
第二是控産量。過多養殖會破壞陽澄湖的生态系統,富營養化程度在不斷加深,2002年,大閘蟹養殖的圍網面積從15萬畝縮減到8.6萬畝,再到2007年又縮減為3.2萬畝。再到2016年,這一數字變成了1.6萬畝。
第三是大搞品牌建設。這部分主要通過舉辦各種蟹文化節,以及蟹文化征文、龍舟賽等各種比賽來實現。
北大周其仁教授在《真實世界的經濟學》一書中指出,真實世界裡導緻某個市場被獨占或寡占的類型大體分為5類,其中一類便是由資源獨到性引發的壟斷。
陽澄湖2002年後大規模縮減圍網面積,實際上造就了陽澄湖大閘蟹的稀缺性,而這種稀缺性又很難被其他地區所複制,因為陽澄湖大閘蟹的核心競争力是産出蟹的水域環境,是資源的天賦特性。
這就造就了一個典型的賣方市場。當有限的資源與外界無限的需求發生沖突,陽澄湖大閘蟹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價格被越炒越高,品牌名聲越來越響亮,“陽澄湖”甚至成了大閘蟹的代名詞。
随着陽澄湖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當地的企業們不可避免地走進了舒适區,在陽澄湖的品牌背書下走過了安穩的發展階段,但忽略了自己的品牌建設。
這其實讓陽澄湖大閘蟹走進了“有品類無品牌”的經營困局。
2018年,在上海交通大學一堂關于“競争戰略”的課堂上,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營銷有限公司董事長伏澤誠就表達了他的擔憂。
他指出,如今的陽澄湖牌大閘蟹這個品牌名稱與品類名混同,在傳播方面給消費者心智造成了混亂。“投入重金做廣告也是給整個行業做了,”他坦言,沒有品牌導緻的一個後果是,有大客戶面對競争對手低價單時,盡管知道産品過硬,但還是會選擇對手的低價單。
所以,陽澄湖大閘蟹的成功,是陽澄湖的成功,而不是大閘蟹的成功,這種源于獨特資源的競争力,并沒有在後來往前深入到産品品牌中去。
而當陽澄湖的品牌附加價值被消耗殆盡,隐患便會一一暴露出來。
02 難産難銷,線上舉步維艱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陽澄湖的大閘蟹産業逐漸走向了企業化經營。但目前為止,尚未跑出一家龍頭企業。
有一家公司規模較大:江蘇陽澄湖大閘蟹股份有限公司,它是A股上市公司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湖股份)的非全資子公司,大湖股份持股比例93.34%。
這家公司承租了陽澄湖2000畝水面,用于漁業捕撈生産,按照1.6萬畝的圍網面積來計算,它占有的圍網面積達到了八分之一。
把江蘇陽澄湖大閘蟹股份有限公司單拎出來看,過去五年它交出來的數據并不好看。
如上圖所示,這家公司自2016年以後一直處于虧損狀況,尤其18年以後,營收開始下滑,虧損也在擴大。
手握稀缺資源,非但沒能跑成巨頭,還連年虧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先從“産”的角度來看。一隻大閘蟹從胚胎到成蟹,一般要經曆兩年時間,且在“蟹苗-幼蟹-蟹種-成蟹”的培育過程中,隻有經過挑選的優良蟹種才會進行成蟹培育。捕撈時間也較為固定,蟹一般會在9月下旬逐漸成熟,進入捕撈季,售賣高峰期一般在兩個月左右。
較長的養殖周期下,産區容易收到生态政策、天氣、水質污染等情況的影響,直接影響的便是大閘蟹的産量和價格。
有一些問題可以通過提升養殖技術來解決,比如2018年,超過8成的陽澄湖養殖戶都使用了增氧技術,能夠提高大閘蟹的成活率,且利于增加産量。
但當前大閘蟹仍處于較為原始的市場批發階段,一個很大的難題是标準化程度低,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制約着大閘蟹産業的發展。
2018年出台了首個大閘蟹團體标準《中華絨螯蟹商品标準》,按照體重、感官指标、可食率、肥滿度、安全衛生指标等參考标準,将大閘蟹分為了五個等級。
當前陽澄湖大閘蟹聲名在外,很多消費者已經形成了消費慣性,在市場上仍未有其他的強勢品類出現的時候,這一标準的作用短期内很難發揮出來。
再從“銷”的角度來看,陽澄湖當地大閘蟹2009年率先開始在線上銷售,從那至今,都沿襲了“線上 線下”的雙渠道銷售途徑。
不過随着陽澄湖大閘蟹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大,線上銷售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充斥着“以假亂真”、靠“蟹券”謀取暴利等現象,讓消費者眼花缭亂,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體系也受到影響。
一位陽澄湖畔的蟹業負責人18年曾對投中網表示,他們已經放棄了大閘蟹的電商銷售渠道。“真正的陽澄湖大閘蟹養殖成本高,放到電商平台上我們價格競争不過人家,現在很多外地蟹都自稱陽澄湖大閘蟹。”
蟹皇府創始人徐皓也表示:“肯定是價格低流量高的排位在前面,我們在線上賣不動,主要還是通過熟人推薦、商超、高檔飯店、線下專賣店等渠道銷售。”
另一方面,大閘蟹是典型的生鮮産品,有一個最大的難點在于物流運輸。早期順豐一家獨大,幾乎壟斷了陽澄湖将近90%的大閘蟹配送,但在2017年以後,京東、阿裡等電商巨頭也進入了大閘蟹市場。
他們起初主要聚焦在物流運輸環節,在運力提升、倉儲創新等方面部署,但随後觸角越伸越長,已經開始在大閘蟹上下遊産業鍊上進行布局。
巨頭們的入局,其實治标不治本,因為當前陽澄湖大閘蟹的主要矛盾,是過高的品牌價值與難以整治的市場亂象。
03 真假難辨,蟹被迫内卷
陽澄湖大閘蟹品牌聲量越來越高的同時,出現了幾個矛盾:
其一,圍網面積在逐年減少,但市面上流通的“陽澄湖大閘蟹”,規模卻在不斷上升;
其二,很多正經養殖蟹的蟹農都不賺錢,但經銷商們卻賺得盆滿缽滿;
第三,關于假蟹的防範手段有很多,但都沒有取得實質性效果,真假蟹很難區分。
先來看一組數據,據招商證券提供的資料,2017年市場上宣稱為陽澄湖大閘蟹的銷售額約為300億元,占所有品牌大閘蟹銷售總額的40%,然而同期陽澄湖大閘蟹的真實産量隻有1500噸,市值約為3億元。
按這個數據來推算,将近99%的“陽澄湖大閘蟹”并非正品。
那這99%的大閘蟹,究竟是如何瞞天過海的?它們一般被分為三類:
“留學蟹”,簡單來說就是把已經長大到七八成大的大閘蟹,從其他地方買來,放到陽澄湖飼養一陣,然後再投放到市場,這種造假相比之下還算有點良心;
“洗澡蟹”,臨近上市前夕,外地的大閘蟹們被放到陽澄湖中“過一遍水”,然後理所當然地被打上“陽澄湖”的旗号出售;
“化妝蟹”,一些不願意花大力氣跑到陽澄湖鍍金的蟹商,往往會選擇用牙膏或工業漂白劑,甚至專門的“洗蟹粉”刷白蟹的肚皮,再在蟹背釘上防僞标簽,在外觀上向陽澄湖大閘蟹看齊。
背後的原因在于,隻要蟹被貼上了陽澄湖的标簽,那身價便水漲船高。新周刊曾報道,同樣品質的蟹,興化、高郵、太湖出産的智能買到七八十元一斤,但以“陽澄湖”的名義出售,可溢價到一百以上。
在以利益為導向的市場競争中,大閘蟹實際上也“卷”了起來,雖然他們最終的歸宿可能都是被吃掉,但以什麼樣的價格被吃掉,卻全然不同。
還有另外一種手段泛濫已久,他們的獲利手段不在蟹身上,而在交易方式及流程上。
陽澄湖大閘蟹在2009年正式接入電商營銷平台後,發生了一些變化:購買主體由集團單位向個人消費者傾斜、預售模式開始興起、大閘蟹增加了社交貨币的屬性,成為一種禮品。
蟹券開始流行起來,并成了部分蟹商追求暴利的手段,甚至遊走在法律邊緣。
很多顧客在購買蟹券、預約提貨後,卻遲遲等不到發貨,被以“捕撈晚”“缺貨”等借口搪塞推诿,有的商家更是把這當成一門生意,憑借蟹券預售大肆攬财,最後卻消失不見。
最大的問題在于,對于這種假蟹橫行、蟹券泛濫的亂象,市場上卻一直未出現有效的防範措施。
雖然陽澄湖大閘蟹的防僞技術每年都在升級更新,但市場上假冒的陽澄湖大閘蟹防僞标識仍然能層出不窮。假冒者仿冒大閘蟹品牌或者仿冒防僞标識,再以低價供貨給不法商販,由此,各種冒牌的陽澄湖大閘蟹不斷沖擊着大閘蟹市場。
長此以往,陽澄湖大閘蟹産業陷入無序經營和惡性競争的局面,而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恰恰是企業們在早期忽略的品牌危機意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