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未配妥,出門已是江湖。
說起“江湖”二字,你會想到什麼?武林豪傑、義薄雲天?或者是腥風血雨?
對于現代人來說,說起江湖,讓人想起的就是人情世故、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以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等。
這些俗語的意思大家都懂,但你有沒有想過:從古至今,為什麼人們都會把民間社會稱為“江湖”,而不用“山川、溪流”或者是其他事物來代稱社會呢?
據記載,“江湖”這個詞起初是出自于《莊子》:“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在這裡講了一個寓言故事:有一汪泉水幹涸了,水中的兩條魚擱淺在陸地上,為了活下去,這兩條魚用“互相吐沫”的方式來潤濕對方。
因此,“相濡以沫”常常也被用來形容夫妻之間患難與共。
但莊子緊接着就說:“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的意思是,即使這兩條魚現在“相濡以沫”,都不如彼此不相識的時候,各自在水裡暢遊的那種悠閑自在。
從人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圈子裡的無數人和事共同組成了“江湖”。
當兩個素未謀面的人相識,成為朋友或是伴侶,就是從各自的“江湖”裡跳脫出來。一旦兩人分道揚镳,返回自己本來的圈子,就叫作“相忘于江湖”。
當然,即使是對于古人來說,“江湖”的意義也并非如此淺薄。
首先,江湖的本義,是指流域廣泛的江河、湖泊。因此,“江湖”也就衍生出了“四方各地、天下”的意思。
其次,江湖還代表遠離古代官府的民間社會。古代的皇帝、諸侯、官員等人及相關機構共同組成的圈子,稱為“朝廷”;而在“朝廷”治下的疆域、百姓,就稱為“江湖”。
第三,江湖也代表一種生活狀态。古代的那些四處流浪的人,以賣藝、賣藥、占蔔為生,因此也稱之為“行走江湖”。
到了當今時代,“江湖”的含義在古代的基礎上,又衍生出另一層意思。
人們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代“江湖”的含義,已經不能精确解釋現代人所說的“江湖”。
畢竟,一家公司就可以是一種江湖,一個行業也可以是一種江湖。
為什麼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情仇;為什麼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為有人的地方就要講究世态人情。
由此可見,現代人所說的江湖,更多的是指那些沒有明言規定,又約定俗成的“潛規則”。
比如:在職場上,你再怎麼不喜歡老闆,也必須按照他的吩咐去工作;在生活中,你再怎麼讨厭某個親戚,見了面還是要跟對方打招呼;在感情裡,你再怎麼愛一個人,也可能無法相守一生。
如果說,法律上的各項律條,會使人克制自身的言行。那麼,人的欲求、情感和道德就受到“江湖潛規則”的限制。
馬克思曾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在遙遠的古代,尚且還有一些隐士能夠遠離江湖紛争,但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緊密聯系的當今時代,一個人若是想要遠離江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抵就是生而為人的桎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