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曉樣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們,那是你們的星星,快追。”
——《我和我的祖國》
這是《我和我的祖國》裡“白晝流星”故事中,扶貧主任“李叔”對草原少年說的一句話。印象特别深刻,每次在我因為生氣想責罰孩子的時候,都會想起這一句話,然後心中的怒火馬上就煙消雲散了。
因為我想起了降落器即将落下時,策馬揚鞭的那三個灰色人影,那是慈詳的“李叔”,和追星逐夢的兩個“草原少年”,他們在廣袤的土地上策馬奔騰,揚起塵土,觸動了人心裡最柔軟的地方,然後有一種特别溫情的感覺,讓人想要流淚,同時使我頓悟:要養好娃,就應該像“李叔”這樣——用寬容、慈愛、柔軟的态度去化解孩子内心的“迷惑”,用支持、用輔助去引導孩子走入正途。實際上,李叔的這種教育方式,就是“腳手架型”父母的育兒方式。
李叔(田壯壯飾演)用寬容,以及用引導、鼓勵,讓草原上遊手好閑的孤兒——沃德樂(劉昊然飾演)和哈紮布(陳飛宇飾演)兄弟倆重新獲得了新生,這部影片,給我的育兒新知是:要養好娃,請做好“腳手架型”父母。
一、什麼是“腳手架型”父母? 那麼,什麼是“腳手架型”父母呢?
想要了解“腳手架父母”,我們隻需要閉上眼睛,先想像出在修建建築的過程中,臨時搭建的那種工作台,那就是“腳手架”。然後,你就會想到恍然大悟:哦,“腳手架”就是建築中常用的那種臨時工作台啊!
要知道,“腳手架”雖然隻是一種輔助工具,在工程完工後會被拆除,不會留下一絲痕迹,但它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保施工順利進行無偏差。毫不誇張地說,那些高樓大廈的修建,無一不需要這樣一座臨時搭建的“腳手架”。
同理,所謂“腳手架型”父母,就是指孩子的成長就像那些高樓大廈,要建成非一日之功,也非一蹴而就。父母要有耐心,要做好孩子的“腳手架”,就要适時支持孩子,輔助孩子,引導孩子,而不是一味指責、打罵、懲罰孩子。一旦孩子可以自己站起來,父母的輔助就像工地上那些竣工後的“腳手架”,需要及時撤除,以便孩子自己摸索,從而學會獨立自主。
比如《我和我的祖國》裡“白晝流星”故事中的“李叔”,雖然李叔不是他們的父母,但兄弟倆父母早逝,有一個不知道如何教育侄子的叔父,兩兄弟不喜歡這個“窮地方”,整天遊手好閑,一心隻想離開去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叔父便把他們委托給了扶貧辦主任老李。
老李答應了,讓兄弟倆在自家吃和住。誰知哥哥不知感恩,還“偷錢”,李叔卻用寬容來打動他們的心;在身患絕症的情況下,他帶兩兄弟去沙漠迎接尊貴的“回鄉人”(即回歸地球的航天員),鼓勵兄弟倆追趕自己的“星星”。于是,兩兄弟在沙漠中,看到了從太空回歸的航天員,流下了淚水,燃起鬥志,重獲新生。
當時,哥哥沃德樂為了逃離内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這個“窮地方”,偷了“李叔”的藥錢,想要帶弟弟離開的時候,被李叔的愛人報警抓住并捆綁在椅子上等候發落,從外面回來的李叔想都不想地說,這錢是我拿給孩子的,我愛人不知情,辛苦警察了。
當兩個少年聽到這句話,都吃驚地擡起了頭,睜大了明亮的雙眼。兄弟倆定是有後悔、有震驚,并且非常迷惑:李叔非親非故,憑什麼輕易原諒自己“偷錢”這樣惡劣的行為?
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李叔的愛人明知事實,加上李叔身患絕症,這錢是拿來給李叔買藥的“救命錢”!又聽到沃德樂說不是偷,是借時,她實在太惱怒了,舉起手想要打他,李叔大聲喝止:“不能打。”
這絕對不是現代《農夫與蛇》的故事,它改編于發生在2016年一個真實的故事。說起片中的七個故事,都改編于真實事件,從黃渤的“升旗”、張譯 的“相遇”、葛優的“門票”、杜江的“香港回歸”、歐豪的“前夜”、劉昊然和陳飛宇的“白晝流星”,再到張子楓和小宋佳的“護航”,事實上,很多網友認為“白晝流星”這個故事的細節、邏輯都經不起推敲,但又不得不承認,這個故事最文藝,最浪漫,最讓人心中震顫。而片中李叔對草原上兄弟倆的“腳手架”類型的教育方式,實在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并值得每一個父母學習和借鑒。
二、做好“腳手架型”父母,有哪些好處? 做“腳手架型”父母就是要有針對性給孩子一個支架,在孩子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在孩子感覺困頓、迷茫時,父母不會放手不管,要輔助和引導孩子;當孩子可以自己站立時,父母要懂得及時放手,讓孩子自己邁步向前。這樣一來,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就學會了獨立自主渡。
可以說,做好“腳手架型”父母,既不會不顧及孩子自身的能力,撒手不管,也沒有全程代替孩子,一幫到底,是一種很溫和、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而做好“腳手架型”父母,的确對孩子有許多好處。
能夠增強孩子的“獨立性”
▲能夠增強孩子的“獨立性”。
幼教專家表明,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獨立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獨立意識,二是獨立能力。如果孩子可以在沒有指導和要求的前提之下,自己能夠完成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并負責,我們就會說這個孩子的獨立性很強,獨立性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以及成年後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從小增加孩子的獨立性。
正如片中的一個片段,兄弟倆在李叔家吃過飯,弟弟哈紮布走出門,發現老叔家養的小羊站不起來了,就蹲下來扶着小羊羔,被李叔看到了,就對哈紮布說:“你扶它立住,能扶多久啊?它要靠自己站起來才能活。”這一句台詞是“白晝流星”的故事核心,表示“扶貧”需要人們 “自己站起來”。細想一下,教育孩子,可不也是需要孩子“自己站起來”麼?!
因此,片中這一句話越回味,越覺意味深長——最好的扶貧,是喚醒人們精神上的覺醒;最好的教育,是激發孩子的内動力,讓孩子學會自己“站立”,增強孩子的獨立性,父母要做的關鍵點是“支持”和“輔助”,這與“腳手架型”父母的做法完全一緻。
“腳手架型”父母培育孩子的獨立性,在生活中應用最多的一個事例,就是父母如何教會孩子在學騎自行車。
在最開始,孩子學騎自行車因為不會,會恐懼,會害怕,不敢上車騎,父母就會在後面幫着扶一下,并鼓勵孩子說:“不用怕,爸爸媽媽在後面扶着你呢。”然後,看到孩子騎穩了,會試着放一放手,父母在後面慢跑着跟,看到孩子歪掉了,父母會再扶一下……如此反複幾次之後,慢慢地,孩子自己獨立騎行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騎行也越來越穩當,不再需要父母伸出援手,孩子就這樣學會騎自行車了,“腳手架型”父母成功了!
激發出孩子的“内動力”
▲激發出孩子的“内動力”。
生活中,許多父母為了激發出孩子的内動力,想了許多種辦法,卻無法實現。
比如,
有的父母會用恐吓的方式來刺激孩子:“你再學不會,我不要(喜歡)你了。”這樣的說法,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嚴重缺失,讓孩子不敢再嘗試,所以才會失敗。
有的父母會用埋怨的方式來刺激孩子:“是個豬都學會了,你怎麼那麼笨。”這樣的說法,隻會讓孩子感覺自卑,讓孩子不願意去嘗試,也會失敗哦。
“腳手架型”父母會怎麼做呢?
他們會搭一座橋,走進孩子的内心去看一看,看看到底什麼對孩子最重要,然後用耐心、責任心去造就孩子的成長;用愛心、真心理解孩子;用提高孩子的思維力、想象力,激發出孩子的“内動力”。
比如片中李叔激發沃德樂和哈紮布内動力的方式,用的就是愛心、想像力。要知道,美好的 “白晝流星”在當地人看來,神妙如童話,他們深信不疑,所以李叔在身患絕症的情況之下,帶他們去追星,去逐夢,使兩個少年從混沌中醒悟過來,使他們決定留在草原,為富裕的生活去奮鬥。
看到這裡時,我想起了一首歌,那是莫文蔚的《電話情歌》:“……我們一直忘了要搭一座挢/到對方的心底瞧一瞧/體會彼此什麽才最需要……“ 這本來是一首情歌,但與父母子女的關系一樣充滿了微妙感。有時候,父母就是要搭一座橋,到孩子的心底瞧一瞧,體會什麼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李叔是通過“白晝流星”搭了一座橋,走到了草原少年的内心,體會到對方的内心,這才激發了少年的内動力。
在電視劇《年少派》中,林妙妙因為癡迷于網絡直播,荒廢了高三的學業,朋友勸不聽,媽媽吼了、罵、了哭了,她都不醒悟,但爸爸說服了女兒。爸爸是這麼做的,首先,通過“網絡直播”中某些新型流行語句搭了一座橋,告訴林妙妙,現在的許多流行語,其實老早就有了;其次,坦白地告訴女兒,咱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智慧,要多跟古人學一學。再次,強調學習比“網絡直播”重要,因為以後甭管你做什麼,都用得着,用得上。
聽了爸爸的這一番話,林妙妙在吃驚之餘,立馬就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把心從網絡直播裡快速收了回來,重新投入緊張的高考,考取了本地大學,也算是回歸正常生活軌道,取得了一個滿意的結果。
三、如何做好一個“腳手架型”父母? 做好“腳手架父母”,對孩子的現在和将來都有好處,那麼,如何才能做好“腳手架父母”呢?主要把握以下三點:
▲做好“腳手架父母”,需要把握好“最近發展區”。
蘇聯教育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就是“腳手架”理論的基礎。
這個理論要求,至少确定孩子的兩種能力水平。
第一種是現有水平,即孩子力所能力的“舒适區”;第二種水平是孩子沒有能力單獨完成的任務,但可以在父母的協助之下完成。這兩個之間的距離,就叫做“最近發展區”。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從“舒适區”,向更高一區進步的過渡區。大量的實驗研究發現,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孩子的成長。
比如,孩子跑步,現在可以圍着200米的體育場跑3圈。因此,父母要按照“最近發展區”設定任務,那就是要給孩子設定目标五圈,讓孩子稍加努力,就能完成任務目标。但是,如果父母一下子要求孩子跑100圈,孩子肯定無法完成,還容易氣餒,容易反感,适得其反。
因此,做好“腳手架父母”,需要父母把握好“最近發展區”,讓孩子稍微努力就能夠通過,這樣做的好處是,孩子願意為之努力,反之,容易引發孩子抵觸情緒,讓孩子不願意進步和成長。
做好“腳手架父母”,需要适時撤離“腳手架
▲做好“腳手架父母”,需要适時撤離“腳手架”。
中國青年報曾經做過一個社會調查,經過對2014名家庭成員進行調查,顯示有81.5%的父母會包辦孩子的個人事務。
生活中,不少父母習慣了為自己孩子做好一切事物,大到選學校、選專業,小吃穿用度,父母認為孩子最主要就是學習,其他都可以忽略。卻不知道,父母給予的愛過多,對孩子也是一種隐形傷害,讓孩子沒有擔心,沒有責任感,沒有了獨立的能力,遇事慌亂、膽小,不知所措。
因此,有時候,作為父母,掌握好“不陪”與“陪”的時間很重要。
“腳手架父母”會怎麼做呢?他們會看準時機,适時撒走“腳手架”。這是因為他們懂得在孩子進階的時候,适時放手,讓孩子自己行走。
就像父母教孩子學會自行車的方式一樣,最初父母在後面幫扶,等孩子漸穩,父母會反複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騎,去把握平衡,這樣培育出來的孩子,以後走上社會,才有應對挫折的能力,敢于嘗試,敢于闖、敢于負責,有自立自強精神,然後孩子才會勇敢、自信地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活出自我的光芒。
就像李叔說那句話:“你扶它站着,能扶多久啊,它要靠自己站起來才能活。”扶孩子一程,放手讓他自己站起來,這才是智慧父母。
陪伴孩子成長,作為父母,慈愛是愛,放手也是一種愛。而如果想要孩子飛得更高、更遠,更需要懂得放手,因此,做“腳手架父母”,在孩子能夠獨立完成任務以後,要适時撤出,做智慧父母。
做好“腳手架父母”,需要更多的鼓勵孩子
▲做好“腳手架父母”,需要更多的鼓勵孩子。
當孩子獨立完成了一件事情,“腳手架父母”會給予孩子真摯的表揚,這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能夠激勵孩子熱愛生活,以及取得成就。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
“孩子對成年人的需求無非是被激勵、被承認,肯定和積極回應。”
今年突然火起來的“夏東海”式育兒,就有“腳手架父母”的潛質。他很會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并且多用表揚來鼓勵孩子,比如作為母親的劉梅,在某次吃飯的時候,說起兒子的成績排名倒數,化學和語文才夠得上及格,并将劉星與成績優秀的夏雪作對比,令劉星備受打擊,而作繼你的夏東海,卻看到了劉星的優點——數學和物理考得不錯。
事實上,孩子不需要比較,而是需要更加的肯定,“腳手架父母”就像《家有兒女》中的夏東海一樣,懂得尊重孩子的不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健康的成長。
求全責備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而鼓勵能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并能夠使他們變得成熟起來。
所以,做“腳手架父母”,一定要每天多給孩子表場,不僅要看到他的現在,還要看到他的将來。
我是@小曉樣兒,歡迎關注、轉發、留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