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豐臣秀吉 石田

豐臣秀吉 石田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6 05:17:22

  在日本戰國時代的政治博弈鬥争中分地是一件天大的事。在封建時代,一切政治鬥争都源于同一個争端:對土地的控制權。這是誰的土地,土地是怎麼得來的,土地應該如何管理經營,是戰國時代武士們的主要政治活動所圍繞的核心利益訴求。這是誰的土地,是受封于織田的還是秀吉的?土地是怎麼得來的,是榮立織田的戰功獲得的封賞還是秀吉的戰功獲得的封賞?土地應該如何管理經營,是接受織田的領導還是秀吉的領導?這些一連串的與土地直接相關的問題,對于與秀吉關系密切的外樣家臣團來說不是個問題。但是對于織田家譜代家臣團來說,就是個能要你命的問題了。這個問題所帶來的政治影響直接導緻了秀吉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的窘境,白白給德川家康做了件嫁衣裳。

  豐臣秀吉 石田(豐臣秀吉與石田三成)(1)

  其實,秀吉在分地這件事上做的是非常小心謹慎的,盡管他下手很快,賤嶽合戰打完後不久就開始分封了,但是從分封的實際情況來看,秀吉并沒有任何刺激譜代家臣團的意思。對于戰敗者柴田勝家和織田信孝的領地,秀吉并沒有将這些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嫡系力量,而是按照之前的約定,分封給了同盟者,丹羽長秀得到了柴田勝家的領地,池田恒興得到了織田信孝的領地。丹羽長秀和池田恒興雖然是秀吉的同盟者,但是他們都是織田家譜代家臣團的成員。表面上看,不過是土地在譜代家臣中間流轉了一下,從反對秀吉的譜代家臣手中轉到了支持秀吉的譜代家臣手中。就是這個形式大于實質的分地,給秀吉在政治上帶來了天大的麻煩。而這個麻煩,秀吉一開始并不以為意,反而因為形勢的發展極為順利而對自己正在急速擴大的權勢影響力非常自信。直到小牧長久手之戰打響之後,秀吉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才讓秀吉意識到了問題的極端嚴重性。

  豐臣秀吉 石田(豐臣秀吉與石田三成)(2)

  圖為現代仿建的大阪城天守閣,有一種說法認為秀吉分地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修建大阪城

  織田家譜代家臣團控制着濃尾平原,秀吉主要是在近畿平原及其周邊地區分封領地。大阪城的築建标志着秀吉成功确立了以自己為中心的對近畿平原的政治統治。當時的關東平原還沒有被充分地開發出來,仍是一片蠻荒之地。本能寺之變前的信長已經能夠有效地統治日本的兩大平原地區,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當時的天下已經在信長的手中了。

  豐臣秀吉 石田(豐臣秀吉與石田三成)(3)

  分地給秀吉帶來的嚴重政治問題在哪呢?那就是秀吉究竟該以誰的名義進行統治:是織田家還是自己,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政治問題。這可不僅僅是個名義而已,小牧長久手之戰就是為此而打,在這個過程中可是死了很多很多人!織田家譜代家臣團的立場很鮮明,他們認為秀吉沒有資格分地,他沒有資格以自己的名義分地,他沒有資格不經過與大家的協商就自行分地,哪怕就是個名義也不行!參與分地的丹羽長秀和池田恒興因此成了譜代家臣團中衆矢之的的叛徒。

  丹羽長秀的立場始終搖擺不定,讓人捉摸不清,他站了秀吉的隊,卻在政治上并不向秀吉靠攏,在後來的幾個關鍵時刻掉鍊子,公然拒絕與秀吉合作還扯秀吉的後腿。這種政治表态雖然算是得到了譜代家臣團的諒解,但是譜代家臣團卻拒絕承認丹羽家之前在織田家的重臣地位,這讓丹羽長秀既狠狠的得罪了秀吉,也沒能重新做回織田家的重臣和譜代家臣團的領導人(譜代家臣團之前推舉的領導人是柴田勝家和丹羽長秀,勝家是話事人,長秀是輔佐,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關系)。雖然得到了柴田勝家的北陸百萬石之地,但是丹羽長秀的兩面不讨好使得丹羽家在政治上迅速的衰落了,最後所謂的百萬石根本就保不住。丹羽長秀在整個過程中,其實一直是比較尴尬的,這從他在政治上并不積極向秀吉靠攏表忠心可以看出來他仍然傾向于譜代家臣團,還想着在接手柴田勝家的百萬石實力之後能夠繼續領導譜代家臣團,結果譜代家臣團卻不再支持長秀了,長秀後來屢次和秀吉作對,可是譜代家臣團視而不見就是不買賬。譜代家臣團或許是因為他的家臣們的緣故,已經不能再信任長秀了。因為長秀本人在政治上不支持秀吉,丹羽家的家臣團支持的很!長秀的家臣們對與秀吉合作的政治前景極其樂觀,從籌備信長葬禮開始,很難說長秀後來的一系列行為就是他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家臣們裹挾的結果。

  豐臣秀吉 石田(豐臣秀吉與石田三成)(4)

  圖為池田恒興

  很多人以為在清州會議之前,池田恒興隻是個小人物,因為是信長一奶同袍的乳兄弟,秀吉才捧他上位的,其實這是個大誤會。恒興是織田家實實在在的大人物,他就是傳說中的織田家“内府大人”,信長直屬的近侍家臣團的領導人,可能很多人以為統領近侍家臣團的是森蘭丸,其實不是。恒興在信長生前深受信任,自己也非常有能力。他是信長的“中辦主任兼中央警衛團團長”,對外可以直接代表信長發号施令。“内府大人”雖然低調,但是他的權勢有多大,舉個例子:家康的“内府”是本多正信,對戰國史不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号人物,但他卻是當時能夠代表家康發号施令的不得了的大人物。

  與長秀相比,池田恒興在譜代家臣團的眼中就太過分了。池田恒興自以為有秀吉的撐腰,丹羽長秀表現地又不積極,自己就可以在政治上來個大躍進,認為自己可以代表秀吉來領導譜代家臣團了。秀吉給恒興劃撥的政治資源、軍事資源和經濟資源也确實讓恒興産生了這種雄心壯志和迷之自信。秀吉讓恒興來做三法師的保護人,把三法師這個寶貴的政治資源給了恒興,又把堀秀政和森長可兩員猛将作為重要的軍事資源給了恒興,還把美濃作為富裕的經濟資源給了恒興,又有秀吉明确的表态支持,這些無疑都增強了恒興統領譜代家臣團的信心。恒興在政治上積極向秀吉靠攏,犯了譜代家臣團的衆怒。譜代家臣團的領導人是由譜代家臣們選出來的,不是由他秀吉任命的,恒興這麼不要命的順竿往上爬,那也就不用活着了。

  譜代家臣團不能任由秀吉這麼不知天高地厚,那是必須要搞點事情出來的。第一件大事情就是信孝之死。信孝死了,死于信雄之手,這件事讓秀吉大吃了一驚。雖然後世有人言辭鑿鑿的說是秀吉借刀殺人,不過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是因為秀吉殺人不會假手于人,殺人是一件彰顯權威的事情,借刀殺人對秀吉有弊無利。而且秀吉即使真得不想承擔害死主公之子的惡名,又真得需要殺信孝,最好的辦法是讓信孝突發急疾“意外病亡”,假手于人的勒令切腹既無助于彰顯權威,也無法做到不為人知。其次是因為秀吉犯不着殺信孝,信孝對秀吉的威脅并沒有大到要殺他的地步。如果信孝與秀吉作對就得死,那要死的人多得去了,秀吉就是一路把與自己作對的人給打趴下再大方的寬恕對方來壯大自己的勢力的。如果秀吉真的把與自己作對的人殺掉,那秀吉身邊就剩不下幾個活人了。有意思的是,那些被秀吉打趴下的人一旦真的得到了秀吉的寬恕,會從此在政治上無比堅定地跟着秀吉走。這大概是因為親曆了秀吉的非凡手段之後,由此産生了比常人對秀吉更大的信心吧。事實上,在曆史上跟秀吉作對而被秀吉殺掉的人并不多,而且就這屈指可數的幾個人,秀吉從來都是親自動手以彰顯自己的權威,比如:北條氏政、外甥秀次、千利休。再次是因為信孝對秀吉有利用價值。秀吉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政治問題是怎麼去控制織田家譜代家臣團,信孝是秀吉可以借用的重要籌碼。即使信孝一時間真的不肯從,秀吉也犯不着殺他,假以時日,或許情況會有所變化能讓信孝改變主意也說不定,責令避世出家已經完全可以達到秀吉的目的,畢竟死人是無法再活過來的,而信孝一個活人,秀吉随時可以乃伊做特。

  事實上,正是基于這種非常正常的想法和考慮,信孝一點也不認為秀吉會殺了他。在岐阜城被圍困之後,信孝并未抵抗,而是選擇投降了。從信孝選擇投降而非切腹自盡來看,他與秀吉之間就是有着合作的可能和空間的。對于信孝的不肯切腹自盡,秀吉自然會心領神會,寬恕信孝以備日後留用,這完全符合秀吉的一貫作風,對信孝也不該有例外。

  有種說法是秀吉在舉辦信長葬禮之後,開始向信孝和勝家下手,後來在兵圍岐阜城,強迫信孝交出三法師的同時,還迫使其向秀吉交出了人質,其中有自己的生母和妹妹。後來在賤嶽合戰的時候,信孝趁着秀吉在賤嶽與勝家對峙,于岐阜城發動叛亂,秀吉于是下令殺掉了信孝交給自己的人質,而且率兵2萬離開賤嶽前往美濃平叛。也就是說秀吉是信孝的殺母和殺妹仇人,殺妹也就罷了,殺母之仇是什麼性質?依照儒家倫理,此仇不共戴天,兩人怎麼還可能有合作的前景呢?後來信孝不肯切腹自盡,他留下一命是想幹什麼,他願意投降秀吉,秀吉哪有膽子接納他呢?秀吉大概沒有想到岐阜城破他還不肯死,讓他活着又不放心,于是勒令信雄将信孝殺掉。這種說法是現代人的臆想,盡管真的有這種可能性,不過在戰國時代,即使秀吉幹出了這種事,他和信孝還是有合作的可能的!

  首先是因為其母乃是人質,人質就有人質的覺悟和宿命,不能因為其母被殺就定性為殺母之仇,戰國時代不這麼看問題。其次是因為秀吉殺人質系事出有因,非因是其母親。信孝的叛亂很大嗎?不大,信孝當時沒有多少力量可以用來叛亂,那秀吉吃飽了撐的,又是殺光人質,又是率軍多達2萬急行軍趕往美濃,小題大做嘛。還真不是,信孝叛亂确實讓秀吉很着急,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信孝為什麼可以罔顧人質性命不惜發動叛亂,一方面是因為他可能認為秀吉不會殺自己的母親,殺妹妹等幾個次要人質,留下主要人質的母親不殺當作籌碼這才理性嘛,但事實是秀吉下令全部殺掉一個不留。這就牽扯到另一個方面,信孝發動的叛亂真的很重要,其重要性已經達到了其母親之死與叛亂相比微不足道,可以為此犧牲的地步。

  秀吉在當時最恐慌的就是整個譜代家臣團都起來反對自己,所以秀吉竭力的在分化瓦解他們。北陸的譜代家臣團正在賤嶽與自己對峙,表面上看是自己優勢占盡,但是在占據優勢的時候其實是最容易翻船的,因為第三方勢力很有可能會選擇支持弱勢的一方導緻逆風翻盤,這是秀吉很擔心的地方。如果濃尾的譜代家臣團想明白過來了,還是決定支持勝家,突然在濃尾地區起兵,秀吉當時就有可能輸的一敗塗地!此時濃尾的譜代家臣團顯然意見不一緻,其中信雄及其家臣團就是支持自己的,但是政治立場真的誰也不敢打保票。一旦信孝起事了,可能就會傳遞出一種信息,這種信息一旦慢慢的擴散開來,取得了濃尾地區越來越多的譜代家臣的共識,到時候會有一隻又一隻的軍隊向信孝靠攏過去!秀吉對于信雄的拉攏,其實信孝隻要放棄自己的織田家繼承權,承認信雄是織田家之主,秀吉對于自己的政治統一戰線還那麼有信心嗎?所以秀吉急得是刻不容緩,殺雞使上了牛刀,下令殺盡人質(殺盡人質是一種有效的威吓手段,濃尾的譜代家臣在看不清局勢發展的情況下都得好好想一想是不是由自己來當這個旗手做這個出頭鳥),并親率2萬精銳即刻兼程趕往美濃。如果佐久間盛政服從了柴田勝家的命令,一擊得手之後迅速回撤,那麼就不會被秀吉給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一舉制勝,那麼秀吉與勝家在賤嶽的對峙還将進行下去,信孝在岐阜城的叛亂是否會得到濃尾地區越來越多譜代家臣的響應,信孝承認信雄是一家之主是否就會逆轉局勢,聯合整個譜代家臣團一起反秀吉,真就是個未知之數了。

  正是因為信孝之母是在一個如此複雜的大背景環境之下,作為一名人質因為激烈的權力鬥争而死的,因此其母之死與殺母之仇之間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信孝作為戰敗的一方,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慘痛,秀吉作為勝利者,做了形勢嚴峻之下不得不做的事,雙方仍然是可以達成諒解的。事實上,戰國時代之所以被稱為戰國,就是因為敵人和盟友之間的界限,朋友和仇人之間的差别,真的不能用現代人的倫理道德去看待。

  信孝之死,疑點重重。有些人還認為這是秀吉在要求信雄這麼做,是對信雄的服從性測試,看信雄對自己的命令怎麼處理,是不是遵行。殺了信孝就是在納投名狀,是秀吉在強迫信雄站隊。信雄一開始不敢違逆秀吉,隻得殺了信孝。這個觀點很有市場,不過是在胡思亂想。因為如果是投名狀,那麼秀吉應該會廣而告之,并且發布命令和下發書狀,在做足了輿論宣傳之後,再看信雄行不行動。實際情況呢,信孝死得非常突然,事先無聲無息,信雄奉的所謂命令隻是一個口令,并無書面佐證。這完全不符合納投名狀的通行做法。

  在戰國曆史上,納投名狀最有名的故事莫過于信長勒令家康殺掉信康事件。從信長的做法中大概可以看出納投名狀是怎麼回事,正式下達命令,公開宣傳,絲毫不顧忌對家康施加壓力,這一切做足之後,再看家康如何行動。從信康被抓到自盡,中間來來回回持續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而且家内震動,輿論大嘩。悄無聲息殺人可不是納投名狀的作風,事實上施加的壓力越大越過分,投名狀的服從性測試越有效果。

  豐臣秀吉 石田(豐臣秀吉與石田三成)(5)

  圖為信康被勒令切腹

  信康究竟因何而死,曆史上衆說紛纭,至今尚無定論。投名狀隻是其中的一種猜測。這種說法認為信長勒令家康殺子的原因是強迫家康站隊表态。家康原本是信長的盟友,但是随着信長天下布武、君臨八方,信長與家康的關系已經越來越像君臣而非盟友了,這讓家康十分憂慮,是繼續跟從信長還是聯合北條、武田反信長,家康也知道自己與信長的關系是越來越微妙了。信康雖是信長的女婿,但是政治立場卻是反信長,意圖維持德川家的獨立地位,聯合武田和北條共謀大事。信康的母親築山殿一直在促成德川家加入反信長聯盟但是始終不能成功,家康不同意,信康也不贊成。但是德川家中已經形成了一股相當強大的勢力要求盡快加入反信長陣營。信康在等待時機中慢慢的轉變着态度,家康則面臨家中反信長勢力施加的巨大壓力而猶豫不決,信長察覺到了德川家中這種緊張而微妙的氣氛,于是狠狠的幫了家康一把。這一招對家康是多麼痛的領悟,後來家康在關原合戰中又照葫蘆畫瓢用在了小早川秀秋的身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效,不過這是後話了。

  與秀吉相比,信雄的動機和理由就比較多了。有意思的是,信雄狠下心殺信孝倒是真的有可能是在納投名狀。隻不過,這個投名狀不是納給秀吉的,而是向譜代家臣團表決心的。理由是信孝死後,信雄遂成為譜代家臣團公認推舉的領導人,這個領導人身份可不是由秀吉任命的。信雄能夠得到譜代家臣團的認可并被推上位,難道會是因為他不敢反抗秀吉而殺掉了信孝?

  豐臣秀吉 石田(豐臣秀吉與石田三成)(6)

  圖為家康與德川四大天王,從左至右:本多忠勝、酒井忠次、德川家康、井伊直政、榊原康政。

  家康在本能寺之變前,已經建立起來一支各方面的素質都不亞于秀吉中國軍團的嫡系精銳家臣團,這個家臣團指揮着一支戰鬥力強悍、後勤保障充足的三河軍團。這隻精銳嫡系部隊有一萬五千人,是家康與秀吉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進行軍事對抗的主要資本。本能寺之變後,家康也像秀吉一樣迅速抓住時機實現了快速擴張,他的權勢開始染指武田家的領地甲斐和南信濃,家康的勢力一下子膨脹起來,從70萬石躍升到了120萬石。不過家康的權勢擴張是建立在武田舊臣的暫時屈服之下,他對新領地的控制隻能維持當地豪族表面的政治承認,甚至都談不上政治服從,這遠遠不能和秀吉對于新領地全面徹底的政治統治相比。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後,家康攜大勝之威,試圖加強自己對武田舊臣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結果遭到了武田舊臣支持和推舉的大牛人真田昌幸的“再教育”。因為真田昌幸的牽制,家康始終無法将武田舊臣真正納入自己的統治體系之内,還因二次上田城合戰成就了真田昌幸的武名。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第二件大事情是信雄與家康結盟了。這件事比信孝之死要嚴重得多,絕不是讓秀吉吃了一驚這麼簡單,這其中的關系非常的複雜且微妙。最直白的說就是,兩人的結盟基本上斷絕了秀吉從政治上去分化、瓦解、拉攏譜代家臣團的可能,兩人的結盟使得濃尾地區已經有隐隐然要脫離秀吉掌控的趨勢,秀吉僅僅通過政治手段就可以支配和驅使譜代家臣團開始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家康原本就是織田家的盟友,與譜代家臣之間可以說關系早就十分密切,家康對譜代家臣團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秀吉。秀吉在主公信長時代,一直被譜代家臣打壓,“提鞋小子”、“猴子”、“秃鼠”都是譜代家臣對出身低微的秀吉的嘲諷。秀吉明明做了信長的近侍,照道理說應該不難找對象,結果呢愣是打了好多年光棍成了大齡青年,其中就有譜代家臣對秀吉的各種打壓,導緻當時雖然秀吉深受信長信任,但是大家都不敢跟秀吉攀親戚。後來還是信長的弓箭隊隊長淺野長勝慧眼識英雄,硬是要把自己的養女甯甯嫁給秀吉,秀吉這才在25歲的“高齡”總算娶上了媳婦,結婚時兩人的婚禮非常簡單,因為無人參加,賓客就隻有幾個好友,不過據說信長親自出席了秀吉的婚禮。從秀吉早年的經曆來看,他與譜代家臣團的情感聯系非常的淡漠。後來信長提拔并培養秀吉去領導外樣家臣團以便牽制譜代家臣團,這又使得秀吉和譜代家臣團的關系因為争權奪勢而變得劍拔弩張起來,這中間也沒少結怨。譜代家臣與秀吉的那些恩怨情仇也成為後來譜代家臣始終無法信任秀吉,不惜與秀吉兵戎相見的重要原因。

  豐臣秀吉 石田(豐臣秀吉與石田三成)(7)

  圖為秀吉與甯甯。秀吉從18歲起,做了信長的近侍。草履番聽起來好像不上檔次,其實卻是始終跟在信長身邊的近侍之一,乃是與信長最親近的人,他可以參與信長的所有政治活動!(雖然隻是蹲在屋外旁聽)。這裡要澄清一下,給主公提草鞋的不是下人,主公身邊沒有下人,戰國時代的主公是完全被一群近身武士包圍并侍奉,主公的日常生活是由直屬家臣中的近侍來照料和安排的。秀吉做了七年的近侍才總算有人敢把女兒嫁給他了。這算個什麼事?要知道凡涉及主公信長的事情沒有秀吉不知道的,這麼一個跟主公走得近還得寵的消息靈通的近侍,怎麼娶老婆都困難呢?原因出在秀吉的出身上。譜代家臣認為像秀吉這種出身沒有資格做主公的近侍,哪怕提鞋也不行。言外之意是近侍這種和主公最親近的家臣隻有譜代家臣才能幹,像秀吉這種地頭出身的鄉下野武士是癡心妄想不守規矩(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秀吉有姓氏,他姓木下,這表明他是武士家庭出身。父親名叫木下彌右衛門,這表明他父親榮立右衛門的軍功,因而可以彌右衛門自稱。秀吉有資格競聘信長的近侍,這表明他父親彌右衛門立的軍功還不小,可以作為兒子謀職的”推薦信“。戰國時代的近侍選拔絕非像後世演繹的那樣,信長可以在街市上随随便便招個做小生意的沒有姓氏的平民,哪怕是信長這樣不循常理、藐視常規的主公也不行。甯甯的本家姓杉原,做了淺野家的養女已經和本家沒什麼關系了,秀吉不可能繼承甯甯本家的姓氏,如果秀吉是做上門女婿,那他應該改姓淺野。武士分住城裡的和住城外的,分有編制的和沒編制的,住城外的是鄉下武士,沒編制的是野武士)。不過信長并不以為意,他有意要招個提鞋的近侍或許就是為了讓譜代家臣的子弟拉不下臉來競聘。不過秀吉做了近侍之後,并不招譜代家臣待見,不僅僅是出身問題,還因為他幫着信長出了好多主意,這讓譜代家臣極為惱火,因為能影響主公的隻能是他們這些譜代家臣。于是秀吉被下了“封殺令”。這是他始終找不到老婆的主要原因。秀吉25歲時,淺野長勝甘冒大不韪,把14歲的養女甯甯嫁給了秀吉,秀吉是十分感激的。不過這時已是桶狹間之戰過去2年了,信長的權勢今非昔比,譜代家臣已經不敢再明着公開為難得寵的秀吉了,“封殺令”的威懾力大不如前。也有說法聲稱甯甯嫁給秀吉時已是17歲甚至是18歲的“大齡剩女”了,因為很難找到婆家,譜代家臣才網開一面便宜了秀吉。秀吉與嶽父相識之事也有說法稱:信長創造性的将弓箭與鐵炮混編協同作戰,淺野長勝是弓箭隊長,秀吉是鐵炮組長,兩人在桶狹間之戰中配合的很好,為信長立下汗馬功勞,秀吉還在戰鬥中救了長勝一命。

  面對信雄與家康兩人的結盟,秀吉不是沒有做過努力去拉攏譜代家臣團,事實上秀吉很下血本。秀吉将淺井三姐妹中的老三阿江嫁給了譜代家臣團中的骨幹成員大野城主佐治一成,他是織田信長的外甥(母親是信長的妹妹),掌管織田家的水軍,控制着伊勢灣的水道。結果這個佐治一成在收到了秀吉這麼巨大無比、誠意滿滿的一個大禮包之後,居然還帶頭跟秀吉對着幹!氣的秀吉又勒令阿江直接回娘家,不跟佐治一成正式成婚了(因為阿江年齡還小,兩人可能尚未成婚,也有說法稱已經結婚了)。從佐治一成娶了阿江做了秀吉的女婿,卻不敢跟着秀吉混,可以看出來當時的譜代家臣團已經是刀插不進水潑不進,沒有秀吉下得去手的地方了。佐治一成不想做秀吉的女婿嗎?站在佐治一成的立場上,他百分之百想,但是首先得有命在!畢竟死人是無法做别人的女婿的。雖然事後,譜代家臣團把信長的一個女兒嫁給了佐治一成算是補償,不過佐治一成從此之後默默無聞,隻能做個小人物了。秀吉原本以為自己給佐治一成開出的是一張讓佐治一成完全無法拒絕的支票,為此就可以支配佐治一成的水軍并控制伊勢灣的水道了,結果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這件事本身就證明了當時的譜代家臣團已經是凝聚意志、上下一心,要與秀吉真刀真槍的硬碰硬了。

  史料中還有一件事是說織田信雄公然處決了據說涉嫌與秀吉暗通的三名家臣,而家康在獲知此事之後立刻出兵援助信雄,而秀吉獲知此事之後則決定要與信雄和家康兵戎相見了。有意思的是,據說這三名家臣死得冤枉,因為他們實際上沒有暗通秀吉。秀吉可能是有寫信給三名家臣行拉攏之舉,但是沒有證據表明三名家臣接受了秀吉的籠絡要背叛信雄。但是毫無疑問,三名家臣收到信後沒有向信雄報告而選擇了隐瞞,結果被人給告發了,于是三名家臣死于非命了。這件事本身已經很說明問題了,這說明譜代家臣團與秀吉之間已經完全沒有在政治上妥協的餘地了。譜代家臣必須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場,誰敢首鼠兩端誰就得死。在信雄處決三名涉嫌暗通秀吉的家臣之後,無論是信雄還是家康或者秀吉都已經明白一場戰争不可避免了。

  豐臣秀吉 石田(豐臣秀吉與石田三成)(8)

  2016年1月日本首次公開了與秀吉相關的全新史料。小牧長久手之戰期間,在秀吉寄給家臣們多達33封信中,秀吉竟然直呼信長的名諱,委實大不敬,這一方面可以說明此時的秀吉極度自信;另一方面似乎是秀吉在向世人宣示自己取代信長的時代已經到來。

  豐臣秀吉 石田(豐臣秀吉與石田三成)(9)

  面對兩人的結盟和譜代家臣團所表現出來的決心,秀吉并不以為意。從水淹高松城開始,秀吉就一路順風順水,他的權勢急速擴大,從1582年6月發生了本能寺之變到1583年3月打了賤嶽合戰再到1584年3月小牧長久手之戰正式開打之前,不到兩年的時間,秀吉已經将信長在西國和近畿的全部資源都收入囊中且成功消化吸收了。大阪城的開建就是一個标志,宣告了秀吉時代的到來。此時,秀吉的力量空前的強大,除了他的三萬精銳中國軍團,還有廣闊的西國和近畿地區的豪族軍隊在聽候秀吉調遣,後世誇張的說法稱小牧長久手之戰,秀吉動員了12萬人!也有人信誓旦旦的稱秀吉的軍隊至少有10萬人。不過,在小牧長久手之戰時,秀吉的後勤保障能力還沒有發展到小田原包圍戰時的巅峰水平,盡管秀吉真的可以組織起一隻12萬人的軍隊,不過此時他還無法負擔這麼多人長期、長途、野戰的軍需開銷,因為六年的中國攻略和山崎合戰、賤嶽合戰已經消耗了西國大量的物資,而且還要撥出大量物資用于修建大阪城。秀吉在小牧長久手之戰時,他的後勤保障能夠負擔的軍隊,尤其是要從西國和近畿地區開赴東國的尾張作戰,補給線事實上拉的比中國攻略時還要長得多,考慮到後勤壓力和必須保持對信雄家康聯軍的軍事優勢,當時秀吉所擁有的比較真實的軍事實力是6萬人左右,也就是說相對于敵方,秀吉擁有一倍軍力的優勢和充分保障的後勤補給。這一仗秀吉會輸?不知道後來曆史發展的人大概都會和秀吉一樣大跌眼鏡。

  豐臣秀吉 石田(豐臣秀吉與石田三成)(10)

  日本面積雖然小,但是它地域狹長,東西之間的距離實際上相當遙遠

  小牧長久手之戰前,秀吉的領地雖然廣闊,西國豪族也願意支持秀吉去謀取天下。不過要想負擔12萬人的軍需後勤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每百萬石可以負擔3萬人的軍需,12萬人需要400萬石的領地同時向一個具體的戰場上輸送軍需物資,在當時秀吉還做不到這一點。6萬人的後勤負擔需要200萬石的領地同時提供軍需物資,這對秀吉而言壓力已經很大了。

  這裡要談一下戰國時代的後勤補給是怎麼回事:秀吉率領6萬軍隊遠赴東國的尾張作戰,前線軍隊真正消耗的軍需物資并非是從遙遠的西國千裡迢迢的運抵東國前線,仗不是這麼打的。戰國時代的後勤補給線采用的是不斷接力的辦法,即每一國的豪族征集民力隻負責本國國内的那一段路,民衆運輸物資并不會離開自己的家鄉太遠,一來隻負責自己道路熟悉的那一段,二來負責運輸的民衆是不消耗這些軍需物資的,他們仍然需要回家吃飯!前線軍隊消耗的物資全部都是從戰場周邊的國家征調而來的,例如秀吉打小牧長久手之戰,6萬大軍所消耗的物資實際上全部來自于美濃、近江及其周邊地區,軍需物資完全由戰場周邊國家負擔當然不可能,這意味着保證了前線後勤給養之後,二國國内就剩不下什麼東西了,老百姓都得餓死。這二國國内的物資短缺問題再由二國周邊的國家負責解決,也就是說物資雖然是在不斷地接力運輸,但是後方運來的物資實際上到不了前線軍隊的手中,後方來的物資是用來補充前面的國家因為再向前面的國家運輸物資而出現的物資短缺的。很多人以為戰争可以像幕府将軍遊戲裡那樣率領一支軍隊想打哪打哪,想往哪行軍就往哪開拔,甚至還可以繞開堅城要塞,孤軍深入。實際上在戰國時代,這都是不可能的。一支軍隊隻能老老實實的攻城克堅,沿着交通線和主幹道一路平推戰線,遇到堅城要塞就是繞不過去,隻能想盡辦法拿下它,之後才能繼續進軍前往下一個特定戰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