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6 04:21:01
前言

中國人祭祖的習慣源遠流長。數千年來,祭祖的傳統習慣一直延續下來,化作不可磨滅的文化符号融彙在我們的骨子血脈之中。

在當今社會,祭祖的傳統在春節、清明節等節日中依舊傳承。祭祖,顧名思義便是祭天法祖,祭祀天地,感恩天地給予了人類生存的基礎,祭祀祖先,緬懷祖先們為後代生存發展創造了條件。

而祭祖往往離不開一樣東西,那就是族譜。族譜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和血緣關系的繼承與傳遞,告訴後人,你是誰,你從何而來,讓你明白你的“根”在何處。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

一、平凡古村來頭大,李唐後裔。

“往上數幾代,誰家沒闊過?”

這是在網上一直流傳的一句話!

中國煌煌數千年文明,25朝曆史更疊,湧現過無數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也輪換了幾番。

在這漫長的歲月裡,細說起來,先輩都有輝煌的時候,也談不上對于所謂血脈的尊崇。

而且華夏大地幅員遼闊,也許在某個角落就有可能找到一個曾經的皇室後裔。

這話說起來,也許有人覺得誇大其辭,實則不然,在湖北的一個300多人小山村内,就全部是唐朝皇室後裔。

這個小山村名叫“麥峪河村”,就在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土門鎮這地方。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2

但是一直以來,對于自己祖先是出曾經唐朝皇室的說法,一開始并沒有被村裡人所知曉。

對于一個破落的小山村來說,唐朝已經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事,離它們太遠。

在這悠久的歲月中,許多東西已經被埋葬在曆史當中,其中就包括麥峪河村的傳承。

這個事情之所以被發現,要從麥峪河村一次大規模的祭祖說起。

在麥峪河村的村頭,有一座年代久遠的祠堂,早在麥峪河村建村之時,這座祠堂就随之建立。

這座祠堂一般全村祭祖時才會開啟,但祭祖活動往往一年或者幾年才有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村中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來的大多數是失去勞動力的老人,平日裡都是村裡人逢年過節自己祭祀。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3

在2001年春節,村裡面的老人們趁着年輕人都回了家鄉,随即張羅着大規模的全村祭祖。

這次祭祖被安排的紅紅火火,麥峪河村全村人基本都動員起來。

然而,就在村裡人高興的舉行祭祖活動時,一件東西的發現,使得全村人都被驚動起來。

原來是村中的老人李洪領在收拾祠堂時發現了一本家譜,上面記載着麥峪河村的家族譜系始祖不一般。

據老人說,他當時在打掃祠堂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很破的書籍,上面積滿了灰塵,看上去有些年頭了。

他便收撿起來,把它清理幹淨,書籍邊邊角角有些破損,但總體還保存完好,泛黃的封面殘留着一些印記,卻沒有遮掩到字,上面寫着“李氏家乘”四個字。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4

可老人并不識字,他隻認得自己的姓“李”字,他大緻翻看了一下,書中也有許多李字。

不認識字的他,出于對書籍的愛惜,準備将書收起來,到時候拿給别人看。

在他旁邊的年輕人也看到了這本書,就向李洪領要來看了一下。

這一看,才知道書中記載的是一本族譜,上面記載了麥峪河村的宗族曆史。

這如果隻是這樣,并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可在族譜開頭,赫然記載着麥峪河村的始祖——李恪。

隻見《李氏家譜》的譜序寫到:“李之先祖于唐太宗之第三子恪,封郁林王。”

在了解曆史的人解釋下,村裡人頓時被驚動。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5

李恪是誰?了解唐朝曆史的人可能才知道這個名字。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曾經差點當上太子,成為唐朝皇帝的存在。

如果麥峪河村的祖先是李恪,這就意味着麥峪河村人可能就是曾經唐朝皇室的後裔。

但是對于這個問題,村裡面并不能完全确定,畢竟族譜上寫的李恪,也有可能隻是名字相同而已。

就在村裡人驗證這個消息時,這個消息不胫而走,在當地傳播開來,十裡八鄉都知道了麥峪河村的事。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6

這件事情甚至還傳到了到當地的政府的耳中,最終上面派下來專業的曆史研究人員,對此進行調查研究。

結果,在經過一番研究之後,麥峪河村的族譜居然是真的,麥峪河村人真是李恪的第46代後裔。

根據《李氏族譜》記載,自公元653年李恪去世到1944年族譜遺失這1200多年,李氏共繁衍了46代。并且《李氏族譜》清楚詳細記錄了每一代的發展狀況,以及每代人出生死亡、遷徙和墓葬等信息。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7

二、普通小縣賢人多,名聲遠揚。

麥峪河村人是李唐皇室的後裔,在許多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

但是對于專業的研究人員來說,卻并沒有太多的驚訝。湖北十堰鄖西縣的曆史和近些年來的考古挖掘早有暗示。

在鄖西縣城東郊的棒槌河邊,至今還殘存着兩座墳冢的痕迹。相傳裡面分别埋葬着唐朝皇室成員李泰、李徽等近10人。鄖西縣人将這兩座墳稱之為大小“李王墳”。在湖北當地的省志、縣志等文獻,都曾經對這兩座墳冢有過記載。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8

令人稱道的是,兩座大小“李王墳”所構成的墓葬群,是唐代除了長安昭陵、乾陵以外,最大的皇家陵墓。雖然20世紀60年達以來,該陵墓的磚石該當地的村名搬走,但是依稀可見其宏偉雛形。

可以說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鄖西縣這就已經留下了李唐皇室後裔的痕迹。

對研究人員而言,從麥峪河村發現的《李氏家譜》,可以更好的補全了鄖西當地曆史的“拼圖”。

唐朝作為中國最繁盛的王朝之一,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全世界還在将華人聚集地成為唐人街,可見其影響力。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9

即使如此,作為唐朝的帝王,被稱為“天可汗”的李世民,即使英明神武,在玄武門之變中獲得勝利的他,也在繼承人的确立下犯了難。

據《新唐書》記載李世民有13個兒子,太子李承乾不肖,被廢黜,最後因為作亂被殺。

而在這些成年的兒子之中,隻有三子李恪和四子李泰最為賢明,但是在争奪太子之位的權力鬥争中,李泰被貶。李恪則被冤殺,他的4個兒子後來在武則天時期被流放嶺南。

皇位最終還是落到了不被二人關注的弟弟手中,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治。

公元652年,在李泰被貶的9年之後,郁郁不得志的他終究還是在33歲的那年含恨而死!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0

李泰死後,被葬于此,他的墓被當地人稱“大李王墳”,他身前的王府也被改建成延壽宮,作為祭祀場所。

他的後代也沒有好運,李泰長子李欣繼承爵位,任颍州刺史。結果在武則天專權時期,被貶到廣西,赴任途中被殺身亡。

而他的次子李徽,依靠先輩餘蔭,隻憑封号征收銀子和租稅度日。在他死後被葬于李泰墓側,當地人稱“小李王墳”。

在整個唐代,李泰的後裔大多被葬在大小“李王墳”,李泰的皇家陵墓範圍也在李泰後輩掌權時逐漸擴大。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1

可奇怪的是,在鄖西留下了深刻痕迹的李泰家族卻沒有留下後裔,研究人員也沒有找到任何有關于李泰後人的證據。

這不禁讓人心生疑問,留下了一個大型唐代皇室墓葬群的李泰後人去了哪裡?

原本與鄖西沒有太大關系的李恪後代,反而出現在了這裡。

在麥峪河村的《李氏家譜》給出了答案,《李氏家譜》第一部分為《江西建昌磨刀李氏宗譜世系》,上面記載了在唐朝滅亡時,原來在李恪時期衰落的後代已經重回朝堂,複起的李恪十一世孫李道還被升為太子太傅。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2

當時朱溫殺入長安,李道奉唐朝末代皇帝唐昭宗的命令,辭官帶領部分皇室宗親逃難,隐姓埋名跑到今天江西一個叫磨刀裡的地方。

在《李氏家譜》的第二部分《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湖世系》裡面,則記載了李道的第四個兒子李辂與長子李德正在宋朝初年,遷徙到江西武甯定居。

直到明朝江西填湖廣的人口大遷移中,李恪第三十二世李庚松的三個兒子外遷,其中三子之一的李辛十遷到武昌府蒲圻縣,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武昌浦西縣。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3

在家譜中還留下了“理連,字雲成,遷鄖西”等記載,李辛十後代李理連,在乾隆年間帶着他的三個兒子李長安、李長甯、李長寶遷徙到鄖西縣。

也許是特殊的緣分,李恪後代在千年之後,曆經歲月輪轉又回到了,這個曾經李恪兄長李泰的封地,李氏家族重新在鄖西這塊土地上紮根。

200多年來,他們又在今天湖北十堰鄖西縣土門鎮麥峪河村這裡繁衍生息,發展成幾百人的大家族。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4

三、家譜傳承溯根源,宗族相認。

在鄖西縣發現的《李氏家譜》自出世後,不少專家學者也慕名而來進行研究。

根據專家研究,這套《李氏家譜》正是前朝嘉慶四年時,也即是1799年編纂而成。

《李氏家譜》共四卷,記錄了自李恪之後子孫的家族譜系。

在家譜的首頁還有着明朝時期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有着明朝三大才子之稱的解缙作序,可見李氏後人雖然沒有過去輝煌,但仍然沒有完全敗落。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5

除了解缙作序外,還錄有李氏曆代修譜的序言,共計有7篇修譜序文。

這些序文大多是明清是時由朝廷命官如工部侍郎、翰林院編修、布政使、大夫、知縣等撰寫。

其中留序的工部侍郎,便是清代名臣李鳳翥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為這本《李氏宗譜》作的序。而李鳳翥則是李道後人,李術的第三十七世孫。

李鳳翥作的序更加證明了《李氏家譜》的真實性,畢竟在清朝那個文字獄盛行的時代,因為文字被羅織罪名,抄家滅族屢見不鮮。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6

如果李鳳翥這個李唐後裔沒有充足根據證明他的身份,為李姓家譜作序自然有抄家滅族的風險。

許多李氏後人也帶着族譜來認親,希望可以與《李氏家譜》互相印證。

“在湖北省蕲春、大冶以及江西省瑞州的李姓,都是李恪的後人。”

在拿着自己祖傳的《李氏宗譜》與鄖西出現的《李氏族譜》對照之後,湖北蕲春的李漢池提出了這個說法。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7

原來在湖北蕲春的退休教師李漢池在得知鄖西出現的《李氏族譜》消息後。他專門來到這裡,将自己祖傳的族譜與之對照,發現其中的記述與鄖西出現的《李氏族譜》大緻相同。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還列舉出了鄖西地區的李恪後人與其他兩地的李恪後人都有着相同特征,那就是個頭略矮,腰腹橫大,嘴唇有須,下巴無胡。

不僅如此,他還帶來在江西磨刀李姓始祖李道墓地的相關材料。

鄖西縣《李氏家譜》的發現,揭露了千年來李唐皇室後裔的家族世系。

它再次證明了“往上數幾代,誰家沒闊過?”這句話,今天也許在路上普通的路人甲,祖上也有着顯赫的家室。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8

而中國人向來不以血脈稱雄,在中國的文化内核中,大家都是炎黃子孫,發端于黃帝和炎帝,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起源,今天後輩談起祖先,更多的是感恩和尊重。更别說大澤鄉起義,“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那一聲震天動地的呐喊,開啟了否定血脈的時代。

雖然作為李唐後裔,但是在鄖西縣的李氏後人清楚的知道,這個身份所代表的隻是曾經祖先的榮耀,他們也并不因為這個身份要求特殊的待遇,給自己的祖先抹黑。

在沸沸揚揚的家譜事件過去之後,今天的他們依舊和過去一樣踏踏實實的工作。

而保存完好的《李氏家譜》也被老人李洪領在摘錄之後暫時寄存在市檔案館,讓國家代為保管。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9

總結

對于中國人來說,真正評判一個人,多半還是要看一個人的能力和德行,活在昔日血脈的榮耀中,自然不為世俗所肯定。

而後人撰寫族譜,則是傳承先輩的曆史,給予後人智慧與經驗,增強我們的根基和底蘊,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遠。

湖北十堰市房縣劉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20

參考文獻

[1]《家譜揭秘千年傳奇,十堰再現大唐皇室後裔》十堰晚報, 2016年

[2]《“鄖縣人”自何而來系列報道⑥大唐皇子夢斷鄖西》十堰晚報,2020年

[3]《“鄖縣人”自何而來系列報道⑦ 唐太宗後裔流落鄖西》十堰晚報,2020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