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地菜子煮雞蛋。”每逢農曆三月初三,民間有地菜子煮雞蛋的習俗,老人都說,吃了地菜子煮的雞蛋,一年當中腰腿不痛、頭不痛。
地菜子即為荠菜,翠翠綠綠的,長得很長一根,有白白的根須。每年三月初三的前後幾天,地菜子生長較為茂盛,在農家的菜園地裡,在路邊或野地随處可見,那些剛剛冒出地面很鮮嫩,還沒有開出小白花的,就是最好的地菜。
每年農曆的二月底、三月初是荠菜正值采挖的好季節,也是營養成分和口感最佳的時候。記得小時候,在鄉下,我們三五個小朋友在外面玩,正趕上地菜生長茂盛時期,看到鮮嫩的地菜子,随随便便就可扯上一大把,回家沖洗幹淨,在鍋裡倒入适量的水,将地菜子折成幾小段後放入鍋裡和雞蛋一起煮,也有的把生姜、黃豆和紅棗和在一起起煮,當然後者味道就不一樣了。
特别注意的是,做地菜煮雞蛋時,切記不要加食鹽,因為加食鹽後它的藥用效果大打折扣了。
估計雞蛋熟了,把蛋殼敲破些再接着煮一陣子,地菜子的清香和紅棗的甜味就滲進雞蛋了。煮好後,先把雞蛋撈出來,剝去蛋殼,每人碗裡放一個,再将地菜子煮雞蛋的湯放到有蛋的腕裡,一家人聚在一起,一邊吃着雞蛋、一邊喝着湯,這種時刻,在當時,已是鄉下小朋友最幸福、最惬意的場景了!
關于“三月三吃地菜子煮雞蛋”,民間有多種傳說。
相傳古代的楚地,春季的二月底和三月初,人們因為天氣變化無常、氣溫冷暖不定,風吹雨打,形成了一種很常見的頭痛病。在三月初三的時候,神農遠遊經過雲夢澤(今湖北孝感一帶),見鄉民頭疼難耐,他找來野雞蛋和地菜,煮給人們食用。
當人們吃了地萊子煮雞蛋後,頭就不痛了。從此,“三月三,吃地菜子煮雞蛋,一年不頭疼”的習俗就延續下來了。
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據說在三國時期,由于連年的戰亂,民不聊生。有個村莊的百姓莫名其妙地生了一種頭痛病,無論吃什麼藥也不見效。神醫華佗正好路過這裡,便安排大家在地裡采集了一種野菜,将其和雞蛋煮熟了一起吃,吃了這種野菜煮雞蛋之後,村民的頭疼病都好了。這種野菜就是地菜子,華佗來的這一天恰好是農曆的三月初三,于是就有了三月初三吃地菜子煮雞蛋的習俗。
再有一種傳說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紀念祖先,并希望沾點靈氣等。做法很有講究的,首先是選地菜。
地菜子被譽為“菜中甘草”,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等多種營養,将雞蛋同地菜子煎煮,可使蛋味更加鮮美。
據老中醫說,地菜子煮雞蛋可以祛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即一些流行性疾病,如流行感冒、流腦等。
而煮雞蛋的地菜子(即荠菜),其生長環境,不擇地域,山坡溪畔、水旁堤岸、田間地頭,大路兩廂,不管是貧瘠的土地還是肥沃的農田,随處可生長,性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力強,全國各地均有栽培,是一味藥食同源的傳統佳蔬。
地菜子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民間不僅有“陽春三月三,荠菜子當靈丹”的諺語,還流傳著“春食荠菜賽仙丹”的說法。可見荠菜不僅是佳肴一碟,更是靈藥一方。在中藥裡,荠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所以被譽為“菜中甘草”。
雞蛋在古代物質貧乏時被認為是最好的營養食品。雞蛋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可補肺養血、滋陰潤燥,用于氣血不足、熱病煩渴、胎動不安等,是扶助正氣的常用食品。能補陰益血,除煩安神,補脾和胃。用于血虛所緻的乳汁減少,或眩暈,夜盲;病後體虛,營養不良;陰血不足,失眠煩躁,心悸;肺胃陰傷,失音咽痛,或嘔逆等。
由此可見,地菜煮雞蛋放在“三月三”既能增加營養又能減少疾病的磨難,還能體現親情和關愛。因此,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所以被沿襲和廣為流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