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吳愛琴教授,蘇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行為醫學、心身醫學專業學會主任委員、精神病學會副主委、《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中國行為醫學科學》及《中國臨床精神病學雜志》編委。1998年被授予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16年10月14日第22屆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暨心身醫學國際論壇在重慶國際會展中心隆重召開。吳愛勤教授進行了有關心内科心身疾病的識别和簡單幹預相關原則的精彩講座。
吳教授指出,我們人體離不開心理,離不開情緒。任何一個患者來醫院看病都有情緒障礙,患者感覺到不安全,不放心和對自己症狀的不确定,因此,臨床醫生應該重視心身疾病并能正确識别。
心内科醫生不僅要關注患者的心髒,還應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緒
吳教授在講座中提到,目前臨床診治已逐漸從傳統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現在的臨床心内科醫生也應該轉變相應的态度,不僅需要關注患者的心髒,還應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緒。因為心内科患者産生的情緒障礙最多。心髒既是循環和動力器官,也是情緒和内分泌器官。心髒病患者最易伴有焦慮、抑郁和恐懼等情緒障礙,且臨床醫生做任何臨床檢查都沒有任何病理改變,說明患者的疾病并不僅僅是軀體主訴,還有心理障礙。
心血管疾病常有醫學無法解釋的症狀(MUS),如心律失常患者在治愈後心悸仍然存在,而抗焦慮抑郁後症狀就消失了;支架解決了冠狀動脈病變,但胸悶症狀仍然存在,而抗焦慮抑郁後症狀消失;高血壓患者在血壓得到控制後,仍然有頭暈、疲憊、精神不振和失眠等症狀,而抗焦慮抑郁後症狀消失。這些無法解釋的醫學症狀僅僅是冰山一角,隐藏在心身疾病後面的是強大的心理社會因素。因此,忽視患者的心身障礙将導緻醫生漏診、誤診,患者治療無效或治療錯誤,消耗過多的醫藥資源和引起醫患關系矛盾問題。
抑郁焦慮與心内科心身疾病的關系及機制
對于心理因素引發或加重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關系及機制,吳教授做了詳細的說明。他談到,心血管疾病與焦慮抑郁疾病有着密切的關系:
抑郁焦慮可引發多重心血管疾病病理改變。抑郁可使血小闆凝集功能增強,心率變異性降低,心髒植物神經質張力改變,對醫囑的依從性降低,拒絕改變生活方式從而導緻冠心病死亡率增加。可能主要通過以下神經-内分泌機制起作用:
心内科心身疾病的識别與診療
吳教授指出,在臨床診斷心内科心身疾病時應注意以下線索:
自己寫一張病情介紹唯恐漏掉症狀。
主訴“八年了,我的病很複雜”。
攜帶各種大量檢查單據。
奇怪的主訴:過分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大便、心跳,腹部塊。眼裂不對稱、鼻翼大小等、舌苔厚、肛門不适、咽部不适。
候診不耐煩,頻頻扣門。
全身各處不定位的疼痛,又難以用某種疾病解釋,鎮痛劑無效。
明顯的失眠(早醒),情緒不穩定(煩躁、焦慮或想哭,壓抑、乏力)-最重要最易被臨床各科忽視。
心理壓力、内心矛盾、生活事件。
有些患者易告狀醫護人員。有以上線索時應注意心身障礙的存在。
臨床中對心身障礙診療主要有六個步驟:
1.排除可能存在的内科疾病診斷;
2.排除精神病,抑郁症、共病;
3.與病人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4.制定治療目标;
5.共情、心身咨詢解釋、提供有限的保證;
6.堅持定期複診。
知道什麼人患病比知道病人患什麼病更重要
在會議最後,吳教授強調: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知道什麼人患病比知道病人患什麼病更重要。
尋求疾病本質的過程是艱難的,但在找到本質之前,不可忽視對關鍵症狀的處理,診斷是醫生的标簽,不斷動态變化,不變的是我們面前的病人的痛苦沖突和心身症狀,有時解決當下問題比看好病更現實,心内科醫生在接診病人的過程中,要注重整合治療,即生物-心理-社會的綜合治療,重視心身疾病并能正确識别,從而讓患者感到安全、放心和确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