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在著作《低欲望社會:“喪失大志時代”的新·國富論》的出版在日本國内引發了極大的反響。
在其著作中展示了日本在人口老齡化逐漸嚴重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背負危機、喪失物欲和成功欲,也抗拒結婚生子,比起“擁有”過後的需要承擔的人生風險,“不擁有”才是規避風險的最優選擇。
日本少子化、老齡化、不工作等社會問題愈演愈烈,而這些問題一步步加劇了日本年輕人的低欲望,那麼這種現象真的是無解嗎?為什麼日本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國近年來也不乏有恐婚恐育的現象出現,我們又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發?
這一切都要從日本的人口說起。
“少子化”指的就是低出生率及其帶來的家庭,和社會孩子數量的下降趨勢。少子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總和生育率低,從總和生育率來看,日本從少子化到嚴重少子化,再到超少子化階段僅用了3年和5年的時間。
在隻求溫飽的年代養育子女隻需要吃飽穿暖即可,養育子女的成本比較低,而子女成人後可以迅速地投入生産勞動中,養育子女的效用明顯。在中國的老話說:養兒防老,這其中内涵的是養育子女的效用。而随着日本經濟的發展,養育子女的成本也随之攀升,而養育子女的效用卻随之降低,甚至出現負效用,當成本遠超效用時,生育的行為和意願都會大大降低。
自從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普通家庭的收入受到嚴重影響,就業環境也十分惡劣,在經濟收入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年輕人因收入原因被迫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
因為日本文化中有着強烈的“過度負責”的育兒觀念,和回避風險的價值觀念。過度負責的育兒觀使得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受苦,更希望自己能夠為子女提供比自己更好的成長環境,從而保障子女長大成人後能夠過上優越的生活。
換句話說,如果不能提供養育子女預期的理想環境,便會選擇不生育。生物的本能是趨利避害,回避風險的價值觀,讓日本人希望自己未來的人生能夠回避未來生活所面臨的風險,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得到預期的理想結果,那麼就不會下決心去嘗試,而這種觀念在使得相當一部分人在結婚生子這種人生大事上徘徊停滞不前。
如今社會受教育水平普遍上升,男女平等和尊重個人發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從前日本“男主外、女主内”這一類主宰日本社會的性别觀念受到了強烈的沖擊,日本女性的經濟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受西方女權思想和婦女解放思潮的影響,日本女性可以通過步入社會工作實現其人生價值,女性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強,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生活不再必須要依靠男性。與此同時日本盛行的加班文化下長時間勞動的問題十分普遍,日本女性很難平衡工作和生活,這就導緻工作和生活出現了長期且無法克服的矛盾,這就導緻相當一部分女性選擇不婚不育。
書中寫到:“日本年輕人沒有欲望,因為他們沒有體驗過有無限希望的高度成長時代或是泡沫經濟時代,隻經曆過通貨緊縮、不景氣的黑暗時代,從懂事起就對未來充滿不安,薪資一直是凍漲、降低的狀态,因此不出門、不消費、不結婚生子,盡量減少人生風險,這已經成了基本性格。”
老齡化是與少子化相伴而生的一種現象,兩者有着密切關聯。
“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緻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緻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态。日本的老齡化程度随着時間發展不斷加深,1995年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總數占日本總人口的14%,2007年上升到21%,2016年甚至超過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高達26.6%,也就是說2016年幾乎每四個日本人當中就會有一個老年人。
導緻老齡化的重要原因就是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活水平提高、醫療水平提高。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日本政府到日本居民在經濟上都具備了關心健康和為健康投資的物質條件。
日本政府長期注重發展健康醫療,醫師培養和儲備工作十分完善,1982年日本平均每十萬人中醫師就占到135.1人;日本民衆在生活中也十分注重飲食均衡和健身,并定期體檢。在日本政府和民衆的共同努力下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逐年提高,在2018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就達到了80歲以上(女性87.32歲男性81.25歲)。
除了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這兩大人口問題時,大前研一在書中提到了在日本社會中較為廣泛的幾類群體——尼特族、禦宅族、蟄居族群體,這些群體在日本年輕群體中十分常見,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不工作、不結婚、不出家門。
在日本,尼特族是“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即不上學、不工作、不接受職業訓練)的音譯。他們不工作,生活開支依靠父母供養,不是完全地與外界封閉,還能夠保持着與他者的交流,有一定的社會交往和參與社會的能力,與我們中國那種花着父母的錢,而終日遊手好閑的啃老族類似。
禦宅族從表面上看,是躲在家裡不與人接觸,實際上是一種對興趣愛好的過分投入和執着的表現。他們有着自己的資源,在房間内堆滿錄像帶、書、雜志等,因為長期處于自己的愛好世界中,與愛好相同的人交流時沒有障礙,但對于日常中的與人交流并不擅長,所以閉居卧室。
而蟄居族的表現更加能體現低欲望社會下的迷茫與痛苦。“蟄居”的意思是“躲在家裡,悶居或閉居”。一些身體和精神都健康的青年,卻為逃避現實社會而不上學、不工作、不與人交往,長期閉居在家,不與外界接觸,這些喪失社會行為、自我封閉的人被稱為蟄居族。
日本的蟄居現象萌芽于20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後,經濟的低迷、就業環境的惡化成為蟄居現象激增的催化劑。
随着時間推移,長期的蟄居使得年長的蟄居者不斷增加,根據2013年山形縣的調查顯示,蟄居者中約45%在40歲以上,蟄居時間五年以上者約占51%,10年以上者也達約33%。
2014年島根縣調查表明,10年以上的蟄居者所占比率達到34%。40多歲的蟄居者最多,且40歲以上的中高年蟄居者已經超過半數,所占比率為53%。
由于蟄居者無法自立,且沒有人際交往,生存依賴于父母,長時間的蟄居有相當大的可能導緻智力和能力的退化,而根據年齡的增加這種退化會更加明顯,越是退化,越是封閉,對于人際關系愈發回避,由此導緻蟄居者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更别提結婚生子。
不僅僅是日本,低欲望社會是每個國家都将會面對的社會現象,疫情肆虐後全球經濟減速,人口老齡化、少子化是所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通病,我國雖然還處在發展中國家階段但也出現了人口老齡化、離婚率上升、年輕人婚育欲望降低的問題,“佛系青年”、“躺平”、“擺爛”等詞語也反映出我國年輕人對于欲望的降低。
面對如此缺乏活力的低欲望社會,我們應當以如何的态度和方法去應對它,不僅僅是日本社會面臨的考驗,也是我們國家乃至整個國際都需要思考的課題。
參考資料:
[1]夏媛,張佳華.日本青年就業問題及其政策對應措施[J].當代青年研究,2017,01:123-128.
[2]樊華強,杜樂,文柯蘇.中日高校大學生就業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2,01:24-29.
[3]陳元元.私學主導:日本高等教育大衆化進程研究[D].河北大學,2021.
[4]李寶芳.中日大學生就業現狀、成因與對策[J].日本問題研究,2012,2602:49-54.
[5]師豔榮.日本蟄居族:社會病理的産物[J].世界知識,2019,06:68-69.
[6]師豔榮.中國“佛系青年”在步日本年輕人後塵?[J].世界知識,2019,16:70-71.
[7]大前研一.失去大志的日本年輕人[J].世界博覽,2018,24:90-93.
[8]佚名.百萬日本人“家裡蹲”,75%蟄居超5年[J].家庭醫藥.快樂養生,2019,11:67.
[9]張明利.少子高齢化という社會背景において日本の都市既婚女性における家事育児と仕事の両立について[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
[10]師豔榮.日本青少年“無緣化”現象解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3402:100-105.
作者:新茶 校稿編輯:小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