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簡子派尹铎去擔任晉陽的地方官。臨行前,尹铎向他請示該用什麼辦法治理,是要像抽繭絲那樣讓晉陽百姓不斷地繳稅服役,還是要把晉陽作為趙氏的保障呢?趙簡子說,當然是要作為保障來治理了。帶着上司的授權,到任以後,尹铎在施政中本着将晉陽打造成為趙氏保障的宗旨,隐瞞了當地實際戶口的數量,減輕了百姓的賦役負擔,将晉陽治理得經濟發展、人民富足、社會安定,可謂是井井有條。正因為看到了尹铎的政績,在一次與他的兒子無恤(即後來的趙襄子)談話時,趙簡子囑咐道:如果以後晉國發生内亂,一定要去晉陽,不要顧慮尹铎年輕,也不要顧慮晉陽路途遙遠。
後來,當趙襄子拒絕了智伯的索地要求後,智伯率領韓魏兩家攻趙。在面臨這種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趙氏該何去何從,到哪裡去避難并徐圖發展成為擺在趙氏君臣面前的必選題,有臣下曾建議去“城厚完”的長子或者“倉庫實”的邯鄲,而在趙襄子看來,這兩地的民衆為了“城厚完” 和“倉庫實”已經付出太多,在危難之際是不會和他戮力同心了,所以毅然去了晉陽。這不僅是因為有先主趙簡子的囑咐,更是因為他認識到了,在尹铎的寬松政策治理下的晉陽民衆是能夠與他共患難的,是可以作為危難之際的戰略依托的。
後來的事實證明了趙襄子的判斷是正确的:“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竈産蛙,民無叛意。”趙襄子正是在這樣的堅持下,派張孟談對韓魏兩家曉以利害,最終達成韓趙魏三家同盟而共滅智伯。
曆史在很多時候往往會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重演。在二百年後的齊國,就上演了馮谖為孟嘗君薛邑買義的故事。
馮谖本來是受孟嘗君之托去薛邑收租稅的,但是他卻假托孟嘗君的命令燒毀了薛邑百姓應向其繳納的租稅。他的這種擅自做主的舉動令孟嘗君很是不高興,但也并未和他計較太多。但是當國君對他表示不信任有驅其出朝的意思時,孟嘗君隻好識趣地到他自己的領地薛邑去。就在距離薛邑還有一百多裡的地方,孟嘗君卻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薛邑的民衆傾城出動,扶老攜幼、箪食壺漿地前來迎接他們仁義的恩公。到這個時候,孟嘗君才真正理解了馮谖當初買義的舉動,不得不佩服他的遠見,感動得真是稀裡嘩啦。
随後馮谖又設妙計幫助孟嘗君重回廟堂擔任相國,還有就是建議孟嘗君向國君求得先王的祭器,在薛邑建立宗廟以保護自己。這三件事情辦完以後,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穩如泰山,做相國幾十年也沒有再遭受災禍。這也正是狡兔三窟這個典故的由來。
兩個故事雖然很相似,但孟嘗君是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享受了馮谖薛邑買義的紅利,而趙簡子派尹铎治理晉陽卻是有遠見的預先安排。至此,我們不得不說,趙簡子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正是他未雨綢缪的做法,讓趙氏有了一個穩固的基地,從而在危難之際能夠反敗為勝,以至三分晉國有其一,為趙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