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議會改革的背景?術語表達:1832年議會改革:近代英國一次重要的議會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降低選舉資格,城市居民收入在10鎊以上的房戶主和年租在10鎊以上的房客都有選舉權;農村年收入在10鎊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及年收入在50鎊以上的租地農業家有選舉權;取消56個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敗選區”及其原有的111個代表名額;将32個小選舉城鎮的代表名額各減少一名;對143個代表名額進行重新分配,增加了新興大城市如曼徹斯特、伯明翰等的代表名額改革适應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動,擴大了工業資産階級的參政機會,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社會民主,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1867年議會改革的背景?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術語表達:
1832年議會改革:近代英國一次重要的議會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降低選舉資格,城市居民收入在10鎊以上的房戶主和年租在10鎊以上的房客都有選舉權;農村年收入在10鎊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及年收入在50鎊以上的租地農業家有選舉權;取消56個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敗選區”及其原有的111個代表名額;将32個小選舉城鎮的代表名額各減少一名;對143個代表名額進行重新分配,增加了新興大城市如曼徹斯特、伯明翰等的代表名額。改革适應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動,擴大了工業資産階級的參政機會,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社會民主。
考情分析:
1832年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産階級取得了選舉權,獲得了參政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上為以後的改革掃清了障礙。1832年英國的議會改革可謂是“光榮革命”後又一重大的曆史事件,它打開了英國社會的新篇章,改革的順利實施 英國整個19世紀稱霸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國内政治基礎。英國政治變革趨于穩定,不同于歐陸的國家,英國獨特的前進道路使得英國曆史呈現出較平穩的狀态,這是功不可沒的。由于1832年議會改革的成功及影響(對英國曆史及世界影響)較大,因此也是熱點考點之一。
學者觀點:
李克正:在這些産業革命中岀現的新興遷中心,工業資産階級建立起了新的經濟體制,大大擴充企業規模,經濟地位顯著提高,值其經濟利益卻受到土地貴族的排擠。他們利用議會中的優勢,從極端的利己主義出發,制定了不利于資本主義自由發展的法案、法律,其中尤為資産階級不滿的是1815年土地貴族操縱國會通過的《谷物法》,擡高國内市場糧價,使每個工人領得的工資僅能糊口,有時甚至不能果腹,他們怎能購買其它工業品呢?這就直接影響了工業資産階級的利潤和國内市場的擴大。另一方面,英國既然用《谷物法》築起了關稅壁壘,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為了自己的工業發展,防止英國商品場泛濫,相繼采取了限制英國工業品進口的措施,以抵制《谷物法》的實行。這樣,使資産階級因國 内購買力低下,市場狹小而轉向尋求國際市場的舉措受挫。工業出口額銳減,這對于追逐經濟利益為最高原則的工業資産階級不啻是一個沉重打擊,雪上加霜,自身利益的損傷使資産階級認識到,必須廢除《谷物法》,而廢除《谷物法》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改革選舉法及改革議會制度,通過改革議會來獲得自己的政治權利,建立起符合本階級需要的政治新體制,實現本階級的參與,以使自己的意志得以在議會公開袒露、受到尊重,并最終得到保護。(1832年議會改革的經濟背景)
在選區的劃分上更是弊端叢生,極不合理。英國議會選舉一直劃分為市鎮選區和郡選區,這兩種選區,不管其地域大小,人口多少,基本上都向議會選派兩名議員(威爾土地區除外)。就選區的範圍而言,東南部和西南沿海各郡占優勢,因為這些地區在中世紀時就貿易興旺,經濟發達,人口衆多。僅懷特和康瓦爾兩個郡的選區就等于北部八個郡的選區總和。但也隻能産生兩名議會議員,其不合理性顯而易見。在産業革命前北部的利物浦是一個不重要的市鎮,曼徹斯特隻是一個不起眼的村落,伯明翰是一處荒僻的沙山。産業革命使它們都面貌一新,變成了擁有幾十萬人口的大工業城市,卻沒有一個議會代表。理由很簡單,自1688年“光榮革命”以來,英國從未增加過一個有議員選舉權的城市。在城市裡,有的市鎮由于人口的大量北遷已經衰落,成為無人或人口很少的居民區,被稱為“腐朽市鎮。然而根據舊的選舉制度,各郡的農業區與舊市鎮仍有選派的議員的固定名額。而這種“腐朽市鎮”選區最典型的是蘇格蘭的布特村莊,村裡隻剩下一人有選舉權,但仍保留着選一名代表去議會的權利,在選舉日,這個唯一的選舉者隻能提自己的名,并煞有介事地附議自己的提名,付諸表決,然後一緻通過,把他選入下議院的席位。與這種選區劃分,議會名額分配不合理性相一緻,選舉的過程也是弊端叢生極不合理的。在市鎮選區,土地貴族操縱着整個選舉。在郡選區,整個選舉更是為土地貴族所控制,按法令規定,英國的自由持有農擁有選舉權,但由于他們都隸屬于某個地區的貴族,并且實行公開化的投票,這樣,自由持有農就隻能根據土地貴族的意願來進行投票。這些人成了“實際上是支配着當地居民的大土地貴族的囊中之物。(1832年議會改革的政治原因)
1832年的改革法案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改革腐朽市鎮選區。法案規定,人口在2000以下的56個市鎮被完全剝奪了下院中的席位。人口在2000——40000這間的31個市鎮保留一個席位。這樣就空出了143個席位,将其送給工業資産階級。第二是選舉權的改革。在各郡,年收入10鎊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每年收50鎊以上的租地經營者,均為選民。在城市,房租收入每年達10鎊以上的房主及每年交納10鎊以上房租的房閣,都可以享有選舉權。工人及農村勞動者仍沒有選舉權。第三、投票方式的改革,過去的選舉投票為15天,這就是為賄賂、營私舞弊、酗酒等行為制造了機會。法案縮短了這一過程,改為隻限于兩天時間。(1832年議會改革主要内容介紹)
程西筠:英國議會最早出現于十三世紀。在封建制度下,議會從屬于王權。1688年政變後,英國确立起資産階級君主立憲政體,議會與國王的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但是,由于英國革命是以資産階級和新貴族的妥協告結束的,所以議會的選舉制度并未因其地位的變化而受到改造。在這以後的一個多世紀裡,議會實際上控制在貴族地主、金融巨頭等一小撮貴族寡頭手中。這些早已向資産者方向發展的貴族寡頭本身的經濟雖然同工商業中等階級的經濟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系,但為了保持既得利益和特權地位,他們卻不願後者分享統治權。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君主立充制的确立,資本主義有了巨大的發展,階級關系和力量對比也在變化。資産階級通過這一系列的剝削和掠奪(圈地運動、争奪殖民地、罪惡三角貿易等),不僅聚斂了資本,而且得到了自由的勞動力和國内外市場,從而為産業革命的蓬勃開展準備了條件。經濟實力日益雄厚的資産階級,在要求迅速發财緻富的同時,痛感政治上無權之苦。如果說在資産階級革命剛結束時他們尚無暇顧及這一點的話,那麼現在,經過半個世紀的積累财富,他們不能再繼續容忍政治上的無權地位了。他們迫切要求參政以維護他們的利益。(縱向角度看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
從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起,幾乎與産業革命的開始同時,就開始了以争取議會選舉改革為主要目标的中等階級激進派運動。他們成立組織,提出普選權、每年改選議會和改革選區等主張。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宣布英王喬治三世為“暴君”的宏亮聲音和1789年法國資産階級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曾一度促進改革運動高漲,這使執政的貴族寡頭集團大為震驚。 到十九世紀初葉,英國産業革命已經取得巨大勝利,工業資産階級的力量更加壯大,他們的财富驚人地增長,不僅比貴族地主的快得多,就是在資産階級内部,工廠主也念來愈把金融貴族、商人、銀行家等遠遠抛到了後邊。強大起來的工業資産階級同貴族寡頭之間的矛盾更形尖銳。一度沉寂的中等階級激進派運動重又高漲,此時工業資産階級已經成為中等階級激進派的主體。廣大工人群衆也積極投入鬥争,鑒于鬥争的曆史經驗,工人階級在同中等階級合作的同時,對他們也越來越懷疑和猶豫了。資産階級為控制運動的領導權,竭力把工人群衆吸引到自己方面來。(從國内、國際角度看改革背景)
1830年10月,威靈頓托利黨内閣垮台,國王威廉四世授命輝格黨首領格雷伯爵組閣。格雷在下院改革派支持下,組織起一個“和平、減政和改革”的新閣。入閣的主要是溫和的輝格黨人和托利黨革新派,格雷内閣在改革問題上并不想走得太遠。他們主要的目的是想借助要求改革的力量削弱托利黨貴族保守勢力在政 治上的獨占統治,奪回自己失去的權力,适當滿足資産階級及其他中等階級的要求,以擴大輝格黨政治統治的社會基礎。盡管由于托利黨議員的反對,改革法案幾度提出,幾經否決,最後還是在改革運動的強大壓力下,加上格雷内閣一再退讓,降低最初提出的改革要求,改革法案終于得以在1832年6月經議會通過,并獲國王批準成為法律。(1832年議會改革與政黨鬥争有關)
劉宜照:通過英國 1832 年的議會改革可見,和平改革的道路需要有兩方面的條件,一方面是人民堅決的鬥争,另一方面是統治者适時的讓步。隻有鬥争而沒有讓步,沖突會變得越來越尖銳;但如果沒有鬥争,沖突雖然也不會有,進步卻也沒有了。英國走上和平改革的道路,是因為一方面人民進行了長期而艱苦的鬥争,忍受了許多犧牲,經曆了許多曲折;另一方面統治者在人民的意志已充分地表達,變革已不可避免時适時地退讓,從而使得變革和平地進行。統治者在這種退讓中并不是一無所得,英國的貴族可以一直存在到現在,就是這種退讓的結果。1832 年議會改革表明民主政治也可以用這種逐步改革,和平漸進的方式取得成功。這以後,和平改革的道路就在英國暢通無阻了。(對1832年議會改革的認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