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過“便血”的經曆,但每個人對待“便血”的态度卻截然不同。
有些人會很緊張,第一反應就是:我是不是得“腸癌”啦?然後身體的各種不舒服也随之而來,比如最近大便次數有點多了、大便有點變形、人好像也瘦了1-2斤、胃口也不是很好。
而有些人則會覺得很正常。可能就是“痔瘡”,自己休息下,不吃辣的,不喝酒,過兩天就好了,也沒當回事。
而更多的人,通常在第一次發作時會相對重視些,自己去藥店買些或到醫院要求醫生配點治療痔瘡的藥。如果用藥後不出血了,也就沒事了。等下次再出血時就如法炮制,慢慢地也就不再重視了。
難道“便血”就隻有“痔瘡”和“腸癌”嗎?答案肯定是錯的。
便血首先要分辨顔色,有鮮紅色、暗紅色、柏油樣、膿血便。
根據出血的部位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便血”主要是指下消化道出血。
根據便血的顔色及臨床症狀,可考慮為痔瘡、肛裂、息肉、結腸炎、結腸血管瘤、腸癌等。
1、 痔瘡:通常以内痔出血為主。便血色鮮紅,染手紙、點滴而下或呈噴射狀,便、血不相混。有些患者可能出現便後異物外脫,可自行回納,或不能自行回納,需手托方能回納。
2、 肛裂:常在排便時出血,伴有肛門疼痛,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不等。患者常自覺排便時有撕裂感。肛指檢查可以看到在前正中或後正中有裂口,觸之疼痛。
3、 息肉: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息肉等。其便血的特點多為間歇性的,色鮮紅,一般量不多。如果兒童伴有大便次數多且便血時,應考慮是否有直腸息肉。
4、 結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放射性直腸炎、阿米巴結腸炎等。
① 潰瘍性結腸炎:其便血多為粘液血便,常伴有腹瀉、腹痛等症狀,有些病人還可以出現消瘦、貧血等情況。
② 放射性直腸炎:此類疾病常在進行了放射性治療後出現。其便血的顔色多為粘液血便,且伴有裡急後重的感覺。
③ 阿米巴結腸炎:其便血的顔色為醬紅色,粘液多,有惡臭味,常伴有右下腹壓痛。
5、 結直腸血管瘤:一種先天性非遺傳性疾病,臨床少見。常因反複、無痛性便血而就診,伴鮮紅或紫黑色血液,有時混雜血塊,少數有黑便,進行性加重。常伴有慢性缺鐵性貧血。
6、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直腸癌。
①直腸癌:多為鮮紅色,有裡急後重、排便不盡感、後期可能出現大便變細,甚至腸腔阻塞的症狀。
②左半結腸癌:有些可在糞便中肉眼看到鮮血和粘液。可伴有腹脹、腹痛、便秘等症狀,後期還可伴發腸梗阻。
③右半結腸癌:早期糞便稀薄,有膿血,但一般肉眼看不見便血,大便隐血試驗為陽性。有半數以上的病人可發現腹部包塊,部分患者存在貧血等症狀。
對于“便血”,我們既不需要過分緊張,也不能完全忽視。當你有“便血”時,其實是身體的某個髒器向你發出了求救的信号。我們在改善自身的生活習慣、清淡飲食及适當的休息後,症狀沒有改善的,還是建議去肛腸專科看一下,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或進一步檢查。畢竟,不管什麼疾病,總是越早治療預後越好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