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年當中要數伏天最熱,2022年6月份各地出現連續多日的40℃左右的高溫,極端地表溫度達到70多℃。那麼,2022年夏至到了,什麼時間才入伏呢?入伏以後的溫度還會升高嗎?
24節氣是中國世代相傳的文化,對于什麼時間入伏,什麼時間進九,需要懂得天幹地支這些古老的農曆計算方法才能搞明白。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通俗一點來講,每年的入伏日就是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為進入初伏,第4個庚日為進入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進入末伏。
按理來說,每伏應該是10天,三伏一共是30天,但是在夏至至立秋節氣之間有第5個庚日的時候,中伏就是20天。從近多年的情況來看,大部分伏天都是40天,很少有30天的情況出現,這又是為什麼呢?
從多年的日曆可以看出,每年的入伏時間都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間,隻要是7月17日之前入伏,中伏都是20天,伏天的長度為40天。7月18日、19日這兩天入伏的,中伏多數是10天,少數是20天。7月20日以後入伏,中伏都是10天。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法呢?庚日隻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10個日子其中一個,間隔10天出現一次,配合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生肖,組成了60花甲子,主要原因就是末伏的時間必須是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如果立秋以前有5個庚日,中伏就變成20天了。從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老農總是說“三伏帶秋”和“早上立了秋,晚上涼嗖嗖”了,因為三伏一定是在立秋以後,總會感覺到秋風習習的開始,不管頭伏有多早,都會是這個樣子。
2022年6月21日夏至,夏至以後第一個庚日為6月26日,第二個庚日為7月6日,第三個庚日為7月16日,7月16日入伏,初伏截止日期為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2022年7月26日進入中伏,中伏截止日期為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2022年立秋時間為公曆8月7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8月15日,所以,8月15日進入末伏,8月24日伏天結束。
在北方地區,進入30℃以上的高溫時間一般為5月底至6月初,也就是當地小麥成熟的時間,此所謂“不冷不熱,五谷不結”,直到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然後再次向南方移動。所以說,芒種至夏至這個時間段,如果沒有下雨,太陽的溫度進入大氣層增加,而地球表面溫度散發的速度弱于進入空氣的熱量,溫度自然而然逐漸上升,出現持續高溫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
自從地球文明程度加快,特别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帶動了煤炭、石油、天然氣的過度開采、加工和使用,工廠林立、城市規模無休止擴大、機動車輛增加,尾氣污染嚴重,化肥、農藥濫用,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和土壤污染嚴重,二氧化碳、甲烷氣體等溫室氣體排放,地區表面的溫度逐年升高,南極冰山融化、北極不凍港增多、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冰山消融,各種自然災害頻繁,極端天氣增多、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糧食産量,加劇了世界各地的夏季高溫。
當然,極端高溫天氣也隻是局部地區,在河北、河南、陝西等地出現500年不遇的高溫天氣,而南方地區卻出現連續強降雨和低溫天氣。這是不正常的短期内天氣狀況,不可能持續多長時間。
有人擔心,入伏以前溫度太高,入伏以後也會持續高溫,這是心理作用,而沒有科學依據。在有些年份,入伏以前溫度較高,卻會出現伏天溫度較為溫和和間隔幾天就會有持續降雨的情景。
所以說,短時間内的幹旱,造成農作物幹旱,請不要放棄,該澆水的澆水,該抽水的申請水泵,隻要過了這幾天,說不定今年還是一個豐收年呢?
溫馨提示:溫度高于35℃以上的時間段盡可能不要外出,确有必要的做好防護、多飲水、防治中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