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在周口去哪裡坐火車去漯河

在周口去哪裡坐火車去漯河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3:26:02

在周口去哪裡坐火車去漯河(周口從豫東糧倉)1

3月9日,周口國家農高區鄲城核心區内,農業經紀人張景龍操作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河南日報記者 李昊攝

□河南日報記者 方化祎 李昊

初春三月,周口市扶溝縣柴崗鄉寺後村的麥田裡,千畝冬小麥已陸續返青,微風吹過,卷起一道道綠波,田野間一片盎然生機。

村民袁公平在這裡承包了1000多畝地,受去年秋季持續強降雨和洪澇災害影響,小麥播種推遲、播期拉長、苗情複雜多樣。在當地政府惠農政策的幫助下,他享受到了免費噴防農藥的服務。“還有市農科院的小麥專家、縣裡的農技人員來到田間地頭,幫我們‘診斷’苗情。看這茁壯生長的态勢,收成不會比往年低。”袁公平笑着說。

作為農業大市,周口始終堅持把糧食安全重任扛在肩上,常年糧食總産穩定在90億公斤左右,是名副其實的“豫東糧倉”。近年來,周口高站位謀篇布局,瞄準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目标,持續挖掘放大自身糧食生産優勢和品牌效應,努力實現從“豫東糧倉”到“中原糧谷”的跨越,讓“農”字底色更加出彩閃亮。

科技賦能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你看,這是應用物聯網可視化系統,點開視頻監控,就能随時随地查看農田裡莊稼的長勢及病蟲害情況。”3月19日,商水縣高标準農田示範區,90後“新農人”劉記森掏出手機輕輕一點,田裡的實時圖像立刻出現在屏幕上:畫面裡,綠油油的麥苗尖兒還挂着水珠,仿佛能聽到麥苗拔節的聲音。

除了物聯網可視化系統,農田内還配備有田間氣象站、土壤墒情監測站、病蟲害防治監測站、自走式節水灌溉系統等農業科技設施。“加上合作社擁有的各種農業機械、植保無人機、載人植保機,一個人就可以輕松管理上百畝地。”劉記森說。

田野中,農民勞作的身影越來越少,現代科技的産物越來越多,農業科技設施為挖掘糧食增産潛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依托市農科院等本地科研力量,周口不斷推出周麥、周豆系列新品種。“其中,周麥36具有強筋高産、抗病、抗倒伏等特點,在近兩年極端天氣多發的情況下表現尤為突出。周麥22創造了國内千畝高産示範方實收最高畝産紀錄,連續三年成為省内第一、全國第二大推廣品種,助力糧食增産。”周口市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韓玉林介紹。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去年以來,周口市在建成7萬畝高标準農田的基礎上,又新建高标準農田100.9萬畝,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畝均提升糧食産能100斤以上。

糧食安全重任越扛越穩。周口市常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000萬畝以上,産量占全省的近七分之一,特别是2021年,受洪澇災害影響,全年全市糧食總産量雖有所下降,為92.37億公斤,但仍穩居全省第一位,為确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了貢獻。

農頭工尾拓展糧食全産業鍊

農業現代化離不開産業化。在糧食主産區,如何解決産業鍊短、附加值低等問題,是發展路上的必答題。

3月9日,走進位于鄲城縣的金丹乳酸科技産業園,這是一家生産聚乳酸和可降解材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一捆捆玉米稭稈在這裡“搖身一變”,成為環保可降解的生物新材料。

公司總經理石從亮向記者展示了一條完整的循環産業鍊:從玉米深加工後變成澱粉,澱粉酶解後變成葡萄糖,葡萄糖發酵後變成乳酸,乳酸寡聚後變成丙交酯,丙交酯聚合後變成聚乳酸,聚乳酸改性成型為生物可降解材料,随後進行自然降解被植物吸收。

“我們每年要消化鄲城縣近一半的玉米資源。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實現了對玉米由粗加工、初加工到精加工、深加工等多層次的增值。”石從亮介紹。

目前,周口市年加工轉化糧食80億公斤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7.9%,有各類糧食加工企業180多家,其中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重點龍頭企業19家,形成了由五得利面粉、益海小麥、雪榮面粉等企業組成的小麥加工産業集群,由金丹乳酸、普愛飼料、周口牧原等企業組成的玉米加工産業集群,小麥、玉米加工企業工業總産值分别達到160億元、70億元。

“未來,全市将繼續發揮糧食生産核心區優勢,實施農産品全産業鍊示範工程,堅持産業鍊、供應鍊、價值鍊‘三鍊同構’,推進糧食優産、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重點打造肉制品、面制品、乳制品、冷鍊食品、休閑食品、特色功能食品六大産業鍊,以‘大食品産業’觀念推進食品産業鍊增值。”周口市委書記張建慧表示。

創新機制探索農業發展之路

位于黃淮平原腹地的周口,在傳統農區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第一産業占比常年保持在10%以上,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但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

為破解“一高一低”難題,周口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創新為突破口,延伸産業鍊、提升價值鍊、打造供應鍊,建設“中原糧谷”。

何為“糧谷”?就是農業生産要素集聚之地。與“糧倉”相比,這一概念更注重各要素的融合創新。通過建立跨領域合作體制,在育種、土肥、栽培、智慧農業、糧食精深加工全産業鍊協同發力,發展壯大相關産業,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正在創建中的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是探索這一模式的最佳切入點。

“我承包的1700畝地,都在咱農高區鄲城核心區規劃範圍之内。種的是高标準農田,灌溉用的是園區的大型噴灌機,一天能澆完700畝地,使用的品種是周麥36,産量高、品質優,去年最高畝産700多公斤。市農科院還和我簽訂了種子收購大單,為他們選育品種、提供良種,每畝淨賺400多元。借着農高區的地利,我1年的收入能達到五六十萬元。”3月9日,種糧大戶王雷告訴記者。

為強化創新引領,周口市積極引進科研團隊,努力補足高端研發這一環。3月19日,周口召開國家農高區建設座談會,南京農大、省農科院、河南農大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與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及周口市有關領導一道暢談農高區創建之路。

市政府現場與河南省分子生物育種研究所等6家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共建農高區現代農業小麥綜合試驗中心。“我們将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細化品質,篩選出更有利于現代小麥産業發展的示範品種。同時,積極和科技創新鍊條的所有團隊相互合作,推動更多可行可用有價值的成果就地轉化。”小麥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為鋼說。

這些在不同領域各有所長的團隊,将通過技術上的深度合作,在産業發展上營造先行優勢,為世人展現現代小麥産業乃至未來小麥産業發展的光明前景。

從科技賦能生産到拓展糧食全産業鍊,周口以全域布局農高區創建為契機打造“中原糧谷”,這片沉澱了數千年農耕文明的土地上,農業現代化水平正在飛速提升,推動全域邁向加快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