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我市廣闊的田野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大顯身手,發展現代農業,推進鄉村振興。“十三五”期間,我市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6萬餘人,他們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生力軍”。
植保無人機操作員黃其健在操作無人機。 全媒體記者 唐飛 攝
田還是那片田,地還是那塊地,近年來,我市廣大田地上種的莊稼更加生态環保,産量大幅提升。這些改變,除了各項惠農政策推動外,一支逐漸壯大起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功不可沒。
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緻富帶頭人
2月6日,太湖縣天華鎮畫裡天華公司茶葉種植基地一派繁忙,幾十名當地村民在千畝茶園中忙着施肥。剛剛立春,盡管氣溫不高,但茶園裡充滿了春的氣息。
“茶樹根系較淺,澆水時不要從頂部噴灑”“雜草和石頭得清理掉,避免茶樹營養不良”……粗犷洪亮的聲音不時從茶樹叢中冒出,說話的是公司負責人曹雙樂。
盡管是公司的一把手,但隻有手拿農具、腳踏土地,曹雙樂才覺得安心。在這裡,他既是檢查、撫育茶園的農民,又是傳授種植技術的老師。
今年42歲的曹雙樂是天華鎮朱河村人。2007年,26歲的曹雙樂從福建返鄉創業。一開始,他養殖生豬,因受各種條件制約,養殖規模難以擴大。後來他發現這裡家家戶戶都有種茶傳統,加上家鄉得天獨厚的生态環境,就把目光盯向了茶産業。當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曹雙樂利用該鎮1000餘畝山場進行茶葉種植及加工。
由于茶葉種植方面是新手,很快,曹雙樂的事業發展遇到瓶頸,茶葉産量不高、品質普通、規模不大……曹雙樂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次偶然的機遇,曹雙樂被縣裡推薦參加農業農村部等單位組織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班。正是參加這次培訓,曹雙樂開啟了從普通農民到新型職業農民的轉型之路。
“培訓班上,能學到平時接觸不到的專業知識,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交流。”曹雙樂說,通過培訓,他深刻體會到了“要富口袋,先富腦袋”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那之後,隻要有培訓班,我都會積極報名參加。”
曹雙樂“學成歸來”,他一方面擴大規模、完善經營,一方面與縣農廣校合作,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經常性開展各種培訓。2020年,基地共舉辦培訓20餘場。“我們這裡的村民都很勤勞,之所以會發生貧困,主要是信息滞後,技術跟不上。培訓基地建立後,要求參加培訓的農民越來越多。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發展生産的氛圍越來越濃厚。”曹雙樂說。
不斷學習、鑽研的曹雙樂慢慢成為“種茶能手”。目前,他的茶葉基地從1個發展到3個,累計流轉山場和田地3.2萬畝,栽培茶樹5000萬株,并先後牽頭成立了農産品合作社、大豐收農機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茶葉、毛竹、油茶等特色種植業,年産值達3000萬元以上,輻射帶動了周邊14個行政村2000餘戶農民增收緻富。
談起曹雙樂,附近村民都豎起大拇指說,曹雙樂是一個思想活躍、有遠見、敢想敢幹的人。
近年來,曹雙樂先後榮獲全省農村青年緻富帶頭人、安徽省農民創業帶頭人、鄉村緻富好青年等榮譽;2020年,他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扶貧先鋒”。曹雙樂說:“下一步,仍要不斷深化發展扶貧産業項目,建設茶旅文化産業園,帶動旅遊觀光等其他産業發展,通過配套餐飲、住宿、物流、商貿等方式,為周邊村民緻富和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
“90後”小夥的無人機飛翔路
測地、規劃航線、設置參數……一手掌握手柄,一手在遙控器上輕點,一台無人機騰空而起。無人機旋翼高速旋轉,按照預設航線穩穩地飛向田間,一道2米寬的“藥霧”從天而降,均勻撒在農作物上。
這一幕發生在懷甯縣平山鎮高澤村一水稻種植基地,操作農業植保無人機的是“90後”小夥子黃其健。
黃其健是安徽蕪湖人,他和愛人一起在高澤村經營一個家庭農場。兩年前的一次農業技能培訓課上,黃其健第一次接觸到植保無人機。近年來,由于農村大面積施肥、噴灑農藥的需求越來越高,黃其健便萌生了當專業無人機“飛手”的想法,“植保無人機是個新興行業,它能夠改變和優化傳統作業方式,我認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盡管黃其健從小就喜歡航天模型,對飛機十分喜愛,但要操作好無人機卻并非易事。學習初期,由于無人機動作靈敏,黃其健常常因操作不慎,導緻無人機栽落。
黃其健坦言,剛開始,很多農戶對無人機基本持看熱鬧的态度,他們好奇的也僅限于無人機能飛多高、飛多遠等。然而,随着無人機作業效果得到認可,無人機植保服務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現在請人打藥越來越貴,還不好請,用植保無人機打藥更劃得來,短短幾分鐘就能飛幾個來回,迅速完成一畝地的噴藥工作。而且噴灑的藥物也很均勻,且人與藥物也不用直接接觸,更加健康安全。”談起植保無人機噴灑作業的好處,高澤村農戶楊小平贊不絕口。
黃其健打了一個比方,之前五個人噴灑農藥,從早到晚隻能噴灑100餘畝,現在使用植保無人機,一個人一天就能作業400餘畝。
由于無人機作業高效、便捷、安全,漸漸受到廣大農戶的歡迎,附近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種糧大戶邀請黃其健使用無人機作業的次數越來越多。
黃其健說,“飛手”不能僅僅隻會操作無人機。“由于無人機操作門檻不高,為提高自己的競争力,就要充分了解農藥和農作物,采用專業知識去開展植保服務,比如噴灑的藥量、無人機飛行高度、速度、噴幅等參數,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試驗和積累。”
無人機的應用讓農業生産高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參與這一行業。目前平山鎮有植保無人機操作員4人,平均年齡30歲以下。“兩年多的植保飛防經驗讓我認識到,這個行業最需要的是人才,未來會是新農人的舞台。”黃其健說。
電商創業者讓更多農産品“走出去”
“葛粉30斤、土雞蛋10斤、臘肉20斤……”2月2日,一條來自上海的訂單出現在懷甯縣公嶺鎮永新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的電腦屏幕上,服務站負責人黃四清急忙放下手中的飯碗,快步走進倉庫清點取貨。今年以來,這個偏僻小山村不到30平方米的電商站點已銷售當地農産品30多萬元。
此前,黃四清在當地經營一家土雞養殖場,農産品隻在縣域範圍内銷售,随着生産規模的不斷擴大,優質的雞蛋、土雞等農産品如何走出大山,是多年來一直困擾他的問題。
2019年初,鎮裡舉辦電子商務培訓班,當時黃四清并不清楚電子商務是什麼,抱着看熱鬧的心理,參加了培訓。通過聽課,那個困擾黃四清多年的問題終于有了答案。
當年5月26日,在村委會的幫助下,永新村電子商務服務站成立。可是賣什麼?如何挑選?怎樣分裝打包?一系列的問題接踵而來……
黃四清沒有氣餒,他主動對接當地農戶,提出收購優質農産品,幫助他們打開銷路。貨源的問題解決了,售賣階段,黃四清非常注重産品的質量。夏天氣溫高時,超過3天的雞蛋他堅決不賣。每一個水果他都要仔細檢查,遇到有瑕疵的,則堅決淘汰。
很快,黃四清的網店收獲了一連串的好評。2019年,站點的銷售額為63萬元,到了2020年,這一數字變成了216萬元。
“家鄉的土地把我養大,家鄉的特産讓我緻富。因此我要加倍回饋家鄉的父老鄉親。”黃四清的電子商務服務站與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19戶簽訂幫扶協議,每年幫助每戶貧困戶增收3000多元。
懷甯縣商務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縣在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平台注冊商戶820多家,主要集中在塑料制品、紙杯、服裝、蒸籠、藍莓、茶葉等産品,從業人數6000多人;2020年全縣年網銷額17.1億元,同比增長34%。
加強培訓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近年來,我市加強培訓,不斷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2020年,全市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400人,其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2000人、返鄉入鄉創業者150人、産業扶貧帶頭人300人、專業生産型人員1150人、技能服務人員800人。整個“十三五”期間,全市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6859人。
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帶動廣大農民增收緻富,是促進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鄉村人才振興、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辦主任江偉轶表示,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通過舉辦培訓班,讓一大批農戶學到了各種技術和知識,解決了生産中遇到的難題;培養了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一支适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初步形成。“我們以後每年都會按照這種模式,對符合要求的農民進行系統培訓,以培育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全媒體記者 唐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