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發諾獎獎詞?網上批莫言的,往往拿頒獎詞說事;挺莫言的,也有很多人對頒獎詞諱莫如深,認為是其軟肋其實,這都是因為他們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性質及設置、評委的産生、評選标準、評選過程等不了解所導緻的,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莫言發諾獎獎詞?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網上批莫言的,往往拿頒獎詞說事;挺莫言的,也有很多人對頒獎詞諱莫如深,認為是其軟肋。其實,這都是因為他們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性質及設置、評委的産生、評選标準、評選過程等不了解所導緻的。
特别是批莫言的,他們不想了解這些,隻願意按自己的臆想,以“頒獎詞”為所謂的依據,抓住所謂的莫言獲獎作品《蛙》及獲獎感言中有關吃煤塊、撿麥穗等内容,引出莫言愛撒謊的判斷,從而将莫言的作品貼上諸如:為西方意識形态服務、是資産階級文藝路線的體現、是西方攻擊、摸黑社會主義的工具等标簽,由此得出莫言的獲獎,非常不堪的結論!
為證明這“套路”的荒謬,我們先來看一下諾貝爾文學獎的性質和茅盾文學獎的性質有何不同:
茅盾文學獎,是我國最高的文學獎項,是頒發給優秀長篇小說的。任何中國作家,若有能耐,可重複獲獎。比如張潔,她就于1985年憑《沉重的翅膀》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于2005年憑《無字》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而諾貝爾文學獎,則是世界頂極的文學獎頂,是頒發給個人的,類似“終身成就獎”,獲獎者不能重複獲獎。
候選者能否獲獎,并非都是以其一部作品為評選依據,大都要參考其主要作品來進行評價。而莫言的主要作品是《豐乳肥臀》《蛙》和《紅高梁家族》等,并非隻有黑莫言的人認定的《蛙》。
而頒獎機構,瑞典文學院是怎樣操作整個評獎過程呢?
整個流程是這樣的:由文學院全部18名院士中的5人組成諾貝爾文學獎初選委員會。該評委會每3年換屆一次,也可以連任。
每年2–5月,評委會先從全球200位被提名作家中選出20多人,然後把名單交給18人院士。
那200位被“提名”者,則由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各國文學評論家等推薦産生。
5月底,再由這5名院士再遴選出決選名單。通常進入決選名單的幾位作家,都來自不同國家,有時候甚至是不同大洲。
6月,院士們都放假過“暑假”了,在這個“暑假”中,18名院士的作業就是看決選作家的作品。一直到9月,18名院士回到斯德哥爾摩開始開會,通常用數周時間完成讨論,最後由全體院士投票最終獲勝者。
這個過程是十分專業、嚴謹的。因而諾貝爾文學獎的權威性,一直都得到了世人的廣泛認可。
而有些人很無知,卻最喜歡拉大旗做虎皮,用某些名人的言行來為自己的胡說站台。比如引李傲的話說:凡是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都要靠出賣自己的祖國;薩特就看不上諾獎等。
那我就要問了:諾獎發放一百多年來,衆多獲獎者,都是出于這樣的緣故嗎?顯然此論荒謬得不經一駁也。另外,以薩特這個對任何獎項都不屑的人說事,則純屬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其實他們所犯的常識性錯誤,遠遠不止這些,諸如何為“近代”、現代、當代;何為“新聞”、“小說”、“紀實文學”等也不甚清楚。再加上他們對莫言作品的内容缺乏真正的了解,從而導緻了他們對頒獎詞之所言所指,必然會産生許多的錯誤認識。
确實,頒獎詞用詞很犀利、很尖銳,看着很刺眼,但這隻是針對莫言描寫當代内容的作品而言嗎?非也!
莫言在其《豐乳肥臀》中,主要反映的是現代中國的内容,也就是解放前的事。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大家都應該清楚。難道莫言對當時的某些事物及情形的描寫,就是對當時社會的抹黑?那麼,他應該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大肆歌頌才對嗎?
這部作品,和魯迅先生所寫的《狂人日記》《藥》《阿Q正傳》《祝福》等小說反映的時代是一緻的,内容也有契合之處。
試想一下:假如當年魯迅先生能獲諾獎,則大概率主要是因《阿Q正傳》這部讓國人振聾發聩的中篇小說所緻;頒獎詞大概也會和給莫言的差不太多,那是否也會被認為是“抹黑”中國和中國人民呢?應該不會吧?
另外,莫言在以當代内容為主的作品中,對現實作了藝術真實的反映,何錯之有?不能因看不順眼,聽不下去就認為是污蔑、造假、遞刀子……
那些看不慣莫言的人,在根本不懂文學是怎麼回事,讀不懂或者根本沒讀的情況下,最喜歡搞“揪小辮”那一套,緊緊抓住有關“吃煤”、“三歲能提水壺”、“小時沒照過相”、“撿麥穗”等枝末之事大做文章,以此推出莫言滿紙謊言的結論。這充分暴露出一個無知的人,格局可以小到什麼程度!
最後說一點:假如莫言的作品真有問題,為何其作品首先斬獲的是茅盾文學獎?若“頒獎詞”真那麼不堪,為何國家有關部門一直不發聲?反而對莫言一直持肯定的态度?難道批莫言的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文學素養等遠在國家有關部門的領導之上?
所以,對頒獎詞和莫言大加撻伐的言論可以休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