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社會是由一個個圈子組成,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破圈的過程。不斷打破自己的認知圈,才能獲得更大的成長,當然,其中也會面臨很多挫折。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破圈行為”,一起來看看吧。
周末,我正在在看一場有關數據産品運營的直播時,一個朋友看到我在線,微信私聊我說:“看你也在看直播,你是怎麼知道這個直播的?你是怎麼知道這些老師的?”
是呀,好巧,怎麼我們在這裡碰到了呢?
一、何為“破圈”?如果說要回答上面那些問題,其實兩個字就足以,那就是“破圈”。
那什麼是破圈呢?
我們可以理解為社會是由一個個圈子組成,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破圈的過程。
就如我們讀書的過程,從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整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的破圈。
其表面看起來,好像是人脈圈,但其本質上是認知圈。
二、為什麼要“破圈”?我們成長到現在,無論是工作、生活、讀書、學習,在每個圈子裡面,大部分人基本上都是相同類型的,所以很難有突破性的成長。
因此,想要有較大的成長,需要走出舒适圈邊界,站在圈外迎接更多的挑戰,即站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挑戰自己,迎接成長。
去年中旬,疫情雖然嚴重,但是我感覺工作很充實,也從沒覺得當時的行業差,因為這兩年已經把這個行業的玩法、競品、業務流程都摸的特别熟悉,公司也準備升我做産品負責人了。
當時,我心想産品負責人,那工資應該至少上20k了吧,畢竟我們是在深圳南山呀。而當HR找我說升職和薪資時,我傻眼了,一個上市公司産品負責人薪資竟然隻有10k。
雖然我們是制造業 ,但是這中層工資是不是太低了,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繼續從事這個行業的工資天花闆。
所以,當天談完後,我迷茫了,不知道後面的路怎麼走。但當天晚上,我就想好了,轉行,并且想轉進互聯網,因為工資香。
轉行,這是部分職場人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轉行成功,尤其我們是從小白轉入一個新的行業。
其實,轉行也是破圈的一種,因為我們放棄了一個舒适圈,準備到一個陌生圈,獲得不一樣的成長從而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是圈子與圈子是有壁壘的,想要破圈就必須突破這個壁壘。
就如,我想轉行進入互聯網,壁壘就是互聯網公司的offer,想要的東西就是高額的薪資。
但其實獲得offer的前提是我們需要有互聯網産品經驗,然後面試成功。但是一個制造業的産品經理,可以如何獲得互聯網産品經驗呢?
在這裡,我通過朋友鍊接到了産品培訓機構,就果斷參加了最近一期的培訓。
這幾個月的時間,我和我們小組有很多回憶點,如常規的晚上上課、淩晨畫原型、淩晨寫需求文檔、周末進行問卷調查和一對一訪談和周末針對老師批改的作業進行複盤,也正是這些努力,讓我們小組的作業多次第一。同時,我也有以下幾點的收獲:
了解了互聯網産品從0到1的整體流程;
原來競品分析可以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需求分析可以用kano模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産品運營有用戶運營、渠道運營、内容運營等;
app每一個banner和按鍵都應該專屬的含義和位置;
複盤遠比做出的成績更重要;
也正是這一次的培訓,我在11月份的投遞簡曆時都會附上一份面試公司的競品分析和叠代意見,最後我也成功拿下了兩份工具類和一份電商類互聯網公司的offer。
投遞某電商公司的SWOT分析
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破圈,比如打卡學習、鍊接大佬、報培訓課程等等,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在打破舒适圈,獲得成長。
也許,正是今日種的因,才有它日的果。
三、怎麼“破圈”?沒有誰的圈子是天生就存在,那些成功破圈的人,和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他們隻是找到了方法,最後成功破圈。
因此,有那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成功“破圈”呢?基于我自身的經曆,分享以下幾點:
1. 改變自己,主動出擊
說到“破圈”,首先,我們并不是随随便便找一個圈層就紮進去,而是應該結合我們現有的背景,思考我們的“圈”在哪裡,怎麼去“破”。
就好比有些人是想找“學習圈”,有些人是想找“求職圈”等等。
如果有了想找的圈,該如何進去呢?
- 想想自己身邊的朋友,想想自己微信裡的社群,想想自己的公司,想想一些培訓機構,你想去的圈子總會有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
- 圈子不是固定的,最好的破圈是我們建立平台,去吸引其他朋友入駐,再一起打造優秀的圈子。
然後,學會改變自己。因我們圈子不同,無法硬融。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那連進圈的基礎能力都不具備,我們進去後可能也沒人陪我們玩。
所以這裡的改變自己本質是找到新圈子的核心内容,如我們想融入學習圈,那首先要改變自己去多讀書、多學習,慢慢和新圈子找到共同話題。
至少要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别人有興趣認識的人。在慢慢融入新圈子後,主動輸出、主動鍊接,高度主動把自己卷入到外界之中。
破圈是個概率事件,既然是概率事件,主動能放大成功的概率,何樂而不為呢?
舉個例子:
今年,我有一個目标就是運行公衆号,目的很簡單,就是逼迫自己輸出。
但因自己本身是理科生,文筆很差,又是野路子産品經理,怕寫的東西沒有深度,所以一直拖延,遲遲沒有輸出。
直到我在唐韌知識星球,看到了寫作群,然後果斷加入進去,我記得那天是8月27日,拉我進去時,我就問了一句:“怎麼判斷自己寫的不錯了呢”?
一位小夥伴給我的答案是:“發出來,獲取真實的反饋”。
是呀,都沒開始走,就想着跑。
所以我參加了第一篇文章的點評,并在8月30日就找負責人投遞了第一篇文章,這一篇文章被四位小夥伴點評,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CCCCCCC羅的點評,他的點評引起我很多思考,如 :
想寫文章時,先思考下這篇文章的定位是什麼?用戶畫像是什麼?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起的标題怎麼引起讀者的共鳴?
如何把讀者引入到你的文章中來,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仿佛是在看自己的故事一般?
如何把文章結構表達清楚?
如何運用減法思維?
以下,是大家給我的點評:
基于上述小夥伴的點評和負責人淩晨的輔助,這篇文章一次次叠代,最後在唐韌Pminsight發表。
每一次小夥伴的點評都相當精準,他們總會站在不同的立場,帶給你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我也特别喜歡點評其他小夥伴的文章,因為每一篇都代表着不同思維,帶給我們是新奇的。
截止目前,我算了下,我總共點評6次,投稿3篇。
當然,我們的寫作群可不止這些功能,它還是我們工作求助和分享的好地方,有問題在群裡發出來,會很有很多小夥伴出謀劃策,毫不誇張的說,我們雖未謀面,但就像一個大家庭,互相鼓勵和成長。
所以,越參與,越得到。
2. 尋找願意帶你入圈的貴人
有一個好的領導,會讓我們的職業生涯少走太多彎路。
那遇到一個貴人,并且願意帶我們入門,無疑我們破圈會簡單許多。這種貴人,遇到需要運氣,但也有提升運氣的方法。
比如我們主動出擊,通過已知的社群、微信公衆号或一定費用等,至少可以提高遇到貴人的概率。
舉個例子:
今年年初,在公司開始成為産品負責人,但也有讓我迷茫的地方,那就是普通産品經理和産品負責人的區别在哪裡?
這點的答案我無法依靠領導或者公司給我答案,一是領導沒有義務;二是領導也沒有這個時間;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我自己去尋找。
結果,在我的微信裡還真存在這麼一位老師,他的産品課程就有上述問題的解答,如下:
普通産品經理思考問題,信息較少,決策快;
産品負責人思考的問題則是長問題,需要結合公司的戰略規劃、資源、成本、時間等要求進行思考;
産品經理在蛻變為産品負責人的過程中,所要攻克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尋找答案”的習慣。
當然,在和這位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我付出了一些費用,但是能跟一位多年産品高管溝通,總是可以輕而易舉打破我的認知,比如和老師探讨的一些問題,如:
用戶習慣真的不能改變嗎?
功能其實是不是一把雙刃劍?
産品經理,應該保持單一行業垂直發展嗎?
企業為什麼要求産品經理具備行業經驗?
3. 利他精神
通過産品群,我們可以認識一同堅持前行的小夥伴和行業大咖。
如果主動輸出,總會有小夥伴會自主加我微信,進行交流。
而在加微信時,我基本都會組織一段自我介紹,其中就包含了我可以提供什麼資源。
為什麼要這樣呢?
《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人記憶最深刻的莫過于給自己最大幫助的人。
所以人脈不是那些能夠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
利他終利己。
舉個例子:
在這兩年,通過裂變,我微信有了産品群300 ,産品小夥伴700 ,當每次看到群裡有需要内推、改簡曆、找工作、咨詢PMP等等,我都會伸手幫一把,并在他們鍊接到我後組織一段自我介紹及我能提供什麼資源,以方便他們下次需要時可以及時想起。
當然,在這個利他的過程中,我也有幾點收獲:
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你能夠為我提供價值,而我也能夠為你提供等價的交換。
利他不是無償幫助别人,什麼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攬,無端自己招攬禍事。
在你還不能為别人提供有效的幫助時,就好好積攢自己的能力和資源。
四、最後人生是一個不斷破圈的過程,但是破圈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通過破圈實現認知升級、創造自我價值和提升收入。
本文由 @我是李小胖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