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一季度,随着工業互聯網産業規模首破萬億,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提速。制造業新動能帶動産業鍊協同高效運轉,為企業提質增效。
這是數字經濟的一個縮影。過去兩年,南方日報南方産業智庫先後開展“數字新動能”“數據新價值”等系列深調研,推出5G、AI、工業互聯網等報道,調研團隊在深入走訪中發現,數智經濟成為數字經濟的新趨勢,數據要素正在加速重構經濟社會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形态,數智化帶來産業組織模式、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科技人才培育體系、社會發展治理模式等的革新與重構。今年,南方日報南方産業智庫持續開展“數智新生态”系列深調研,首期聚焦制造業數字化,是為“廣東工業互聯網3.0産業深調研”。敬請關注!
“數智新生态——廣東工業互聯網3.0産業深調研”系列報道①
廠房内不再是燈火通明,機器在閃爍的綠燈中運行,這是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工業富聯)深圳園區的一幕。自首座以機器人替代人力的“關燈工廠”2012年在成都現身後,工業富聯就在加速推進“燈塔工廠”,并助力富士康集團打造了多座“燈塔工廠”。
“燈塔工廠”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代表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燈塔工廠并非遙不可及,工業富聯為此推出“燈塔領航”計劃,希望在2021年2025年之間,為10家領軍企業建設世界級燈塔工廠,一百家頭部企業實現完整數字化轉型。
那麼,“燈塔工廠”是如何建成的?打造一個“燈塔工廠”,有幾步?南方日報、南方 記者專訪工業富聯數字化轉型首席專家左贛鴻。
誰可成為“燈塔工廠”
每年燈塔工廠評審,國内就有超過1000家企業申報,約占全球的一半。這也可以窺探出,國内企業對數字化的熱情執着。
基于公司海量工業大數據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工業富聯對内推進公司智能制造升級或數字化轉型,實現降本增效,對外通過整合新技術,将公司自身的優勢變成可以對外複制推廣的标準化産品與解決方案。在打造燈塔工廠方面,工業富聯無疑有較為豐富的經驗。
那麼,成為一座燈塔工廠,是因為它體量夠大嗎?左贛鴻說,截至目前,成為燈塔工廠的單一工廠營收沒有低于50億元營收的,它要是所處行業、細分領域的标杆,有一定的江湖地位,已經獲得市場的認可。
但這隻是其中一個維度。即便是對全球知名的制造工廠,也有一家沒能評審上,原因在于,它的業績成長隻有2%——雖然這家企業已經是全球第一名的位置,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但也表明,它的增長已到了極限,未來的經營數據不會有非常顯著的改變。
“如果沒有30%的增長,都不算有顯著的業績增長。”左贛鴻說,評價一座燈塔工廠,除了營收指标,還要在經營成本、産出效率、質量提升等方面都有相應顯著提升,一些頭部企業雖然數字化已經較為領先,也導入了一些改善措施,但增長空間依然有限。
“燈塔工廠”的關鍵詞不止是數字化,可持續發展能力暨綠色低碳也在成為重要考核标準。“可持續性指标甚至放在了核心經營指标前面。”左贛鴻說,應對全球極端氣候,加快向可再生能源轉型,也成為制造業企業的“分内之事”。
創新集團是國内規模最大的鋁合金材料生産基地之一,在“雙碳”目标下,鋁型材的加工面臨着更加嚴格的智能制造和節能環保要求,攜手工業富聯,在鋁合金材料綠色制造燈塔工廠、鋁原材料産業鍊循環經濟以及綠色鋁原料供應鍊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通過實現鋁制生産端到端管理,以精益化為基礎的智能生産、價值鍊全生命周期與再循環綠色制造管理,構建低碳産業鍊,提高清潔能源使用,該公司正在向實現數字化全流程碳足迹追蹤邁進。
“一些企業很容易在綠色低碳環節上被篩掉。”左贛鴻說。
從上而下的頂層設計
為燈塔工廠提供咨詢規劃等數字化服務,頂層設計是左贛鴻的一項重要工作。毫無疑問,數字化的執行自然少不了從頂層設計開始。
但左贛鴻覺得,數字化并不在于是否有一套頂層設計,相反,越是傳統的、行業中存在已久的技術,如自動化,可以解決很多簡單重複煩瑣的勞動;一些傳統的精益手法,也可以給企業降本增效。
他舉例說,在企業發展早期,老闆是業務員,也兼出納采購等多重角色,當企業發展壯大,手工做賬跟不上了,就開始引入信息化,例如,庫存管理就可以引入金蝶、用友等等,協助人來做某方面的業務管理。
“那時候的信息化系統,是一個一個上的,此後逐漸形成了一個一個信息煙囪,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協助企業如何做頂層設計。”左贛鴻說,什麼樣的場景該串接怎樣的系統,哪些數據是放本地還是雲端,還有哪些數據應該是保密的,都要重新梳理。
他發現,過去,不少企業的系統與系統之間的交互,接口開了一堆,人員離職之後,也被淡忘,于是,工業富聯就會系統指導企業,數據怎麼進倉,如何把業務流程搬到線上去,實質上改變的是一些基礎性工具。
還有一些企業非常重視産品質量,但每次舉行的分析大會,都是在檢讨上一個月發生的事情,左贛鴻說,實際上等知道異常的時候,現場都已經被破壞,或者因為接了新單而換線了。
“如果對方連基本的馬步都沒蹲過,我們從來不會強推數字化技術。”左贛鴻說。很多傳統中小企業,設備很老舊,甚至用的還不是數控設備,數據也采集不上來。實際上,數字化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沒有标準化、自動化,談信息化和數字化是在騙人,真正的數字化、智能化隻是将底層的功能集中起來并放大,達到改善的目的。
太多人想一蹴而就
左贛鴻也遇到過,客戶花重金邀請顧問公司來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指導,但是當項目結束,顧問公司撤場,此時客戶對數字化轉型的重視度開始從頂峰往下逐漸消退,最終運轉又回到轉型之前的軌道上,隻留下諸多系統。
結果,操作人員往往是線下、線上同步操作,工作負擔不但沒有減輕還額外增加,怨聲載道,吐槽系統不好用的聲音不絕于耳,以至于管理者在底層抱怨的聲音中都開始動搖。
工業富聯總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同步建設組織能力,培養能夠承接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對企業的全新要求的數字化團隊。
“比如說,技術團隊要能夠自我實現新技術的叠代,大量工業數據要有人能夠厘清數據之間的關系,為公司所用,流程需要能自動組織檢讨及優化,持續在系統叠代。”左贛鴻說。
但很遺憾,很多企業并沒有區分清楚。左贛鴻說,制造業苦哈哈的,一些專家甯願去互聯網企業,傳統制造業企業缺乏數字化和信息化人才,這也導緻後續很難快速叠代。
“每個企業做數字化轉型沒有終點,還要不斷叠代,内部組織是不是具備了數字化能力,組織夠不夠敏捷。”左贛鴻說,過去導入了大量流程,這是一種層層負責的狀态,而在數字化時代,組織更加扁平,發生了一個事件,所有相關人員都能同一時間收到反饋并能依據預設好的職責展開工作,很多工作都變成同步進行,大大提升組織運作效率。
“太多人想一蹴而就,借助工業富聯這樣的企業,一步登天。”左贛鴻說,未來,人和數據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産,而數字化則是打造數據資産的關鍵,錢可以買到設備,建工廠也不是難事,各地都在激烈招商引資,唯有人和數據是需要企業自身積累的。
他以MES系統為例,至今導入工廠已很多年了,左贛鴻自身也是關鍵用戶,伴随着管理訴求的變化、顆粒度變得更細,MES系統現在也還在不斷改進,流程和效率也在一點一滴改善,經年累月的積累使得系統越來越好用,而其他企業也需要在實際使用中不斷摸索自己需要什麼,大企業一套大而全的MES系統複制過去也用不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他總結道,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為,更是一個能力長期培養的過程。
【采寫】郜小平 徐睿超(實習生)
【内容統籌】程鵬 趙兵輝
【編輯統籌】馬華
【策劃】陳韓晖
【出品】南方産業智庫
【作者】 郜小平
南方産業智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