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七十年風雨兼程砥砺前行

七十年風雨兼程砥砺前行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07:50:01

七十年風雨兼程砥砺前行?“無信不立,無誠不久”,一語道出無論是安身立命,還是治國安邦,誠信都是牢不可破的基石春秋時期,魯國的曾子殺豬,隻為了用實際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晉國的程嬰,忍辱含垢二十載,養育趙氏孤兒,隻為兌現對公孫杵臼的承諾這些古人一諾千金、說到做到的品質,受到世人的敬仰與贊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七十年風雨兼程砥砺前行?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七十年風雨兼程砥砺前行(史海一粟築牢立世的基石)1

七十年風雨兼程砥砺前行

“無信不立,無誠不久”,一語道出無論是安身立命,還是治國安邦,誠信都是牢不可破的基石。春秋時期,魯國的曾子殺豬,隻為了用實際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晉國的程嬰,忍辱含垢二十載,養育趙氏孤兒,隻為兌現對公孫杵臼的承諾。這些古人一諾千金、說到做到的品質,受到世人的敬仰與贊頌。

厚德必有鄰,德高必望重。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本身就具有強大的道義光輝和人格魅力。與這樣的人交往,心裡踏實。與這樣的人合作共事,沒有信任危機,也許誠信的品質還會具有磁石一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讓事業蒸蒸日上。

東漢官員郭伋任并州牧時,到任不久,即巡行部屬,走到西河郡美稷縣,有數百兒童,各騎着竹馬,已經等在道旁拜迎。郭伋不解地問:“孩子們為什麼遠道而來?”孩子們回答:“聽說使君來到,我們很高興,特前來歡迎。”郭伋辭讓緻謝。等到事情辦完,孩子們又送到城外,問使君哪一天能回來。郭伋叫人計算好日程,然後告訴了孩子們。由于辦事順利,郭伋比原定日期提早一天到達。郭伋怕失信于孩子們,就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第二天才進城。對孩子們尚且如此,可見他對其他人肯定也講誠信,後人有詩稱贊郭伋,“安邊治郡藹仁風,竹馬歡呼迎送中。恺悌真為民父母,懷恩何處不兒童。”孔子言:“信則人任焉。”有了誠信,如同有了肝膽和脊梁,自可堂堂正正、頂天立地,令人誠服。

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孔子将其概括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當子貢再問,如在這三者中必須去掉一項,請問先去掉哪一項,孔子毫不猶豫地答道:“去兵。”子貢又問,在“足食”與“民信之”兩項中必須再去掉一項,應該先去哪一項,孔子答道:“去食。”在孔子看來,“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要将建立民衆對國家的信任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事,在關鍵時刻,信任是渡過難關的法寶。

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衆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接下來,商鞅将賞金提高到五十兩。重賞之下,終于有人站出來将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毫不猶豫立即兌現承諾,賞了他五十兩。區區五十金,其實不值一提,卻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國家崇高的威信。商鞅變法很快全面推開,秦國從此走向強盛。

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寫道:“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一針見血地指出,誠信立世,必緻人心所向,精誠團結,反之,必是離心離德,一盤散沙,一潰千裡。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和道德底線,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和必然要求。人無誠信,會成孤家寡人;企業失信,會被市場淘汰;國家失信,會走向衰落甚至敗亡。由此可見,誠信所系極大。故而,管子對毫無誠信的惡劣人格說“不”,“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非誠農不得食于農,非信士不得立于朝”,簡而言之,對一貫不講誠信的敗德之人,無論有多大本事,或從事什麼職業,注定在這個社會上無立身之處。

誠信是立世的基石。若想在天地間立得正,立得穩,立得久,“風雨不動安如山”,就要将誠實守信銘于心,笃于行,矢志不渝地築牢誠信之基。(馬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