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過一篇《古詩中議論的秘密,王安石學杜甫引起争議》,說的是杜甫等人作詩抒發議論的不同表達方式。
其中還引用了宋人陳堯佐的《朝元閣》。和杜甫《蜀相》、王安石《登大茅山頂》等直抒胸臆的詩不同,雖然陳堯佐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是不着色相,這就是“含蓄”。
一、陳堯佐的含蓄
周振甫在《詩詞例話·詩中議論》中引用了阮閱《詩話總龜》卷十五的一段話:
臨潼《朝元閣》詩雖多,唯陳文思二韻首出,曰:“朝元高閣迥,秋毫無隐情。浮雲忽一蔽,不見漁陽城。”
宋朝詩人陳堯佐在《朝元閣》中,諷刺唐玄宗早年勵精圖治時,明察秋毫,佞臣不能欺騙他。但是晚年昏庸腐朽,追求享樂,釀成安史之亂。
但是這首詩,陳堯佐并沒有直接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而是用寫景的方式,以“浮雲蔽城”含蓄地諷喻唐玄宗被人蒙蔽。
周振甫先生說,這種含蓄也是議論的一種:
用意又比較含蓄,所以還是詩的議論。
二、李商隐的含蓄
在《詩詞例話·含蓄》篇中,周振甫解釋道:
含蓄是不把意思明白說出,含在所寫的形象裡。
《朝元閣》詩,就是用形象說話。詩人的觀點隐藏在詩中的形象中。例如浮雲表示佞臣,漁陽城表示叛臣,朝元閣暗指唐明皇。
在《詩詞例話·含蓄》中,周先生又舉了不少詩例。例如:
又《瑤池》:“瑤池阿母绮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裡,穆王何事不重來?”何焯批:“《詩》雲:‘将子無死,尚複能來。’不來則死矣,譏求仙之無益也。”(《李義山詩集輯評》卷上)
李商隐的七絕《瑤池》中,周穆王的形象代表了迷信求仙的帝王們。周穆王和西王母約定三年之後再次相會。但是周穆王一去不歸,說明他已經去世了。既然和西王母都有交情的周穆王,都沒有躲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說明求仙并沒有什麼用處。
李商隐還有一首著名的七絕《龍池》: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衆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壽王和薛王參加龍池盛宴,為什麼壽王不醉呢?因為宴席上的楊貴妃曾經是自己的夫人呀,卻被父皇唐玄宗奪走成了自己的後母。這種五味雜陳的感受令壽王食不甘味。
李商隐的這兩首詩都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判斷,而是留給讀者去思索。知道這兩首詩的背景故事的人,自然能領悟詩人的言外之意。
三、韓翃的含蓄
唐德宗缺一個起草文書的人,中書省推薦了兩個人,但是皇帝都沒有看中。下面人問唐德宗有沒有看好的人。皇帝說:這個職務給韓翃吧。
當時有兩個韓翃,于是中書省把兩位都報了上去。皇帝禦筆批複到: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青煙散入五侯家”,與此韓翃。
這個韓翃故事挺多,有興趣可以看看《觀唐習律34 寫出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 卻被年輕人鄙視不會作詩》。
韓翃的這首詩最後一句是點睛之筆,不過韓翃并沒有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寫了一種現象:青煙散入五侯家。
吳喬《圍爐詩話》卷一評價道:
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
韓翃《寒食》詩雲:“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之亡國,由于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隻“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于《春秋》者也。
唐朝亡國的原因,有牛李派系相争的影響,有藩鎮割據之患,這幾方勢力又和宦官相互勾結。韓翃的這首詩,譏諷了宦官地位過高的情形。
結束語
詩中的含蓄,就是詩人不直接抒發議論,而是通過寫景、叙事方式,引起讀者的思考,讓讀者自己尋找答案。
而這種答案,對于了解詩人及其作品背景的讀者來說,很容易領會。宋朝的梅堯臣曾經說過:
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後為至矣。《六一詩話》
@老街味道
古詩中議論的秘密,王安石學杜甫引起争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