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世界範圍内,正在運營地鐵的國家并不多,稱得上有地鐵文化的就更少了。日本的地鐵密集度和複雜程度早已令各國歎為觀止,早在上世紀20年代淺草的第1條地鐵線開通時,就引發了萬人空巷的浪潮。二戰後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更是帶來了一波地鐵修建的高峰,目前總線路長度已經基本穩定,偶有增長。
在我看來,“駅”這個詞已經深深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中。如果看過之前熱播的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就會發現每一集的開始都是以一個地鐵站引入,這裡既有池袋,新宿,澀谷這樣的大站,也有鄉村裡隻有一塊木牌的小站。而動畫《灌籃高手》,也是用車站當做标志場景。我對交通和軌道史很感興趣,所以每次聽到列車和軌道摩擦的聲音,都會覺得很興奮,軌道的發展見證了一個城市的興起、延伸、發展,很值得研究。
在我看來,日本的地鐵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你是在地鐵,還是圖書館?這裡強調的是日本地鐵裡的安靜程度,“掉根針在地上都能聽到”,這麼說并不過分。一個典型的畫面是,全員西裝革履的乘客,戴着口罩或看書,或看手機,待在自己的世界裡,避免與身邊的人發生接觸。在日本這些年我幾乎沒有見到有人在地鐵裡打手機,而且由于日本人偏愛振動模式,所以我也沒聽過手機鈴聲響起。
這一點不僅是在地鐵,其實也是日本社會的一個典型特征。即對“聲音”和“味道”的敏感性,他們非常讨厭雜音和異味,所以保持安靜和噴灑香水兒,似乎是每個日本社會人的基本要求。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情況下都會保持安靜,晚上的日本人喜歡喝酒,因此在晚班的地鐵上,吵鬧的情況比較多見。在地鐵站門口,也能看到不少醉醺醺的躺在地上的人,偶爾也會看到一些穢物。這就是白天和晚上日本的巨大區别。
第二,車廂列車員的禮儀也很周到。這在長區間的城際列車上比較多見,尤其當我在關西旅遊的時候,往返大阪、奈良、京都、姬路、神戶幾地時,着實讓我震驚了一把。一般來說,列車員都會往返于各車廂之間巡查,當他們走完一節車廂的時候,一定會轉過身來,向前一節車廂的人鞠躬緻意。不管别人理不理他,他的禮數肯定做得非常周全,讓人肅然起敬。能長期堅持這一點實在非常不容易,這也體現了日本人對現代禮儀的重視。
另外,就是在東京的路面電車“都電荒川線”上,它的運營模式其實和公交比較類似,車廂也比較短。但司機很喜歡和乘客們保持語言上的溝通,在開車,停車,臨時停車的時候,他都會用駕駛座上的話筒提醒乘客,讓他們耐心等待,或抓好扶手。這種交流也拉進了距離感。
第三,車廂上有非常細節的劃分。其實最近國内的許多地鐵線上,也開始也開始引入這種細節劃分。比如,許多日本列車都有女性專用車廂,根據溫度的不同,也有強冷和弱冷的區别。更為複雜的是,日本的很多列車,都根據速度進行了嚴密的劃分,也就是國内所謂的“大站快線”。有很多線路是“通過不停車”,保證了趕時間的人的需求,也使得跨城上班成為了可能。這其實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針對不同的需求來盡量滿足。
但在現實當中,很多政策還是有落差的。比如,我經常看到大量男乘客擠到女性專用車廂裡去。而日本複雜的地鐵線路和特急列車,連很多日本人都弄得暈頭轉向,更不用說不熟悉情況的外國人了。有時候,為了等一輛每站都停的“各停”列車,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第四,癡漢是犯罪哦!不少人被媒體的宣傳所誤導,認為癡漢在日本是常見的現象,甚至覺得日本的女性比較随便。但其實在日本的很多地鐵站裡,都有廣播和視頻在不停的宣傳,“癡漢是犯罪”。由于地鐵是東京這樣大城市的主要通行方式,高峰時期非常擁擠,也是癡漢行為多發的時候。一旦被舉報有癡漢行為,就将面臨長期的牢獄之災;當然,這裡面也有不少是冤案,所以随之興起了一批以“癡漢冤罪者”為主要對象的律師團隊。因此,如果是第1次去日本旅行坐地鐵的話,在這方面一定要格外小心,一旦被誤以為有癡漢行為,面臨的法律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第五,地鐵站也是一個購物中心。其實在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南方城市,地鐵引入民間資本的現象已經十分常見了,部分地鐵站也出現了大量的超市、飯店和購物場所。但這和日本的地鐵站相比,肯定是小巫見大巫了。像池袋、新宿、澀谷、東京這樣的大站,即使在地鐵站裡遊玩,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裡邊有大量的餐飲店,書店,服裝店,文創店,讓你搞不清楚到底是地鐵站建在購物中心,還是購物中心建到了地鐵站。而且應該也是未來地鐵生态的發展方向,作為一種高補貼的公衆交通方式,地鐵隻有引入更多的外來資本才能更好地創收、提高服務水平。
第六,有豐富的乘車券選擇(一日券,三日券,關東券,關西券等等)!其實很久以前北京也實行過月票制度,現在随着掃碼進站在各地推廣之後,相應的APP也推出了很多的優惠活動。但在日本,以旅行為目的的乘車券,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化,也是各地推廣自己旅遊産品的重要手段。以關西為例,比較有名的就是關西的“三日通行券”,京都的一日公交券和奈良的一日公交券。
在購買這些券後,都會附送一張詳細的地圖和折扣表。你可以按照地圖的指示,去相應的旅遊景點或禮品店,享受不錯的折扣和優惠。因此,這就把乘車券和地區的旅遊業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一條龍服務。
更有甚者,還有火車的乘車券,可以憑借此券乘坐火車,暢遊北海道和關東地區。因為對日本這個島國來說,已經通過軌道将整個日本聯系在了一起,軌道不僅是一種出行的方式,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已經深化為日本人的一種重要身份和認同。
第七,每輛列車的開關門聲都有特色。熟悉日本地鐵的人,隻要聽到開門的鈴聲,就會馬上反應過來是哪條路線,這也正是地鐵文化的體現。每條線路似乎都有它的曆史,傳統和沿線的風土人情,這也反映到每條路線的音樂設計上。
日本的便利店也與此類似,全家、711、羅森都有自己的特色音樂,雖然隻有幾個音符,卻傳唱到全世界,這也是一種軟實力的體現。也就是說,如何把最簡單的東西做到極緻,如何把最簡單的東西做成你的名片?地鐵絕不隻是一個交通方式,它也承載了一種文化,告訴乘客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第八,地鐵的内部設計很“便利”。我和在日本的同學感觸最深的有兩點,一個是座椅,一個是扶手,這兩方面還是很有日本特色的。國内的座椅基本都是硬塑料的,而日式的基本都是厚的軟布坐墊,比較舒适,座位之間也有比較明顯的凹陷和區隔,避免人與人靠得太近。最人性化的是,夏天的時候座椅下會有暖氣,可以溫暖座椅和你的“屁屁”,觸感很好,尤其适合長距離的列車。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就是扶手,國内地鐵上的扶手普遍較少。而就東京而言,扶手可以用密密麻麻來形容,不僅是左右兩排,有時中間和兩端也有一些副手。當然你可以說這是日本設計者注重乘客的乘坐體驗,但憑良心說,日本地鐵的颠簸和速度确實更多更快,也常有急停現象,所以站的穩還是非常重要的。但盡管如此,我也推薦國内的地鐵引入更多的扶手。
第九,地鐵是一個大型的廣告宣傳平台。剛來北京的時候,外面快速通過的廣告屏确實驚豔到我。但日本地鐵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幾乎空白的地方都被廣告填滿。頭頂的地方有很多紙質的廣告條幅,有一些時政熱點,也有商業活動;兩邊的大屏上也輪回着播廣告(JR最近還更換了新的,更大的顯示屏);當然,最多的還是美容醫療類,或語言補習類的廣告,也有一些公益廣告。
當然,除此之外,日本的地鐵文化還有很多,比如車廂整體較寬較大,車廂數量整體較多,運營時間整體較晚(一般在12點到淩晨一點),所以也形成了某種“終電文化”,成為各種書籍和電視劇中的常見詞彙。因此,感受日本的社會和文化,了解日本的鐵路史和軌道史是一個很好的路徑。從昭和前期開始,這方面的著作和論述就有很多,值得好好研究和體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