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頭暈,行走不穩1月,視物成雙8天,就是腦梗死嗎?
一、病例分析
劉某某,男,67歲,職業退休工人,湖南郴州人。因頭暈,行走不穩1月,視物成雙8天入院。既往否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等相關病史。否認乙肝、肺結核等傳染病病史及其密切接觸史。
2018.4.19 突起頭暈,行走不穩(無明顯視物旋轉、耳鳴、惡心嘔吐、聽力下降等伴發症狀)。患者前往當地醫院急診科就診,進行頭顱MRI(平掃 DWI),發現右側小腦病竈(DWI高信号),結合臨床症狀,考慮急性腦梗死,給予住院。
住院期間進行了常規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排查,無明顯陽性發現,給予抗血小闆、降脂等常規治療,患者頭暈症狀逐漸緩解,于2018年4月底出院。出院後繼續口服抗血小闆、降脂藥物。
2018.5.1 突起發作性左側肢體無力,持續約30min後緩解。患者再次就診當地醫院門診,考慮暫時性的腦缺血發作,囑患者回家繼續服用抗血小闆及降脂藥物。
2018.5.24 突起視物成雙。就診當地醫院,給予住院治療,住院期間一直有發熱,咳嗽咳痰,使用抗生素治療,控制欠佳。自起病以來,飲食、睡眠、二便可,體重減輕10餘斤。
二、診斷過程
1.體格檢查
顯示患者BP150/75 mmHg,收縮壓偏高。專科檢查中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神志嗜睡,出現眼球垂直運動障礙。入院後輔助檢查除了高密度脂蛋白為0.77mmol/L 稍高,其它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頭顱MRI:中腦、腦橋、丘腦及颞葉都有多發的異常信号。其中左側颞葉、右側丘腦、中腦中部有多發的點狀的DWI高信号。
頭顱MRA:顱腦血管基本正常,沒有看到明顯的血管畸形動脈瘤或者血管狹窄。
肺部CT:雙下肺紋理稍增多,考慮炎症。
2.初步診斷
(1)行走不穩、視物成雙查因
①定位
頭暈、行走不穩——小腦。
左側肢體乏力——錐體束。
視物成雙、眼球垂直運動障礙——中腦。
嗜睡:網狀上行激動系統通路。
②定性
腦梗死(大動脈粥樣硬化性?)
血管炎?
血管内淋巴瘤?
(2)肺部感染
3.入院後腰穿結果
圖1:入院後腰穿結果
腦脊液白細胞增多,其中以單核細胞為主,葡萄糖明顯降低,微量蛋白明顯增高,提示患者有顱内感染。膠體金試驗陽性,但是革蘭、抗酸、墨汁染色陰性。
4.診斷
顱内感染(隐球菌性腦膜腦炎)。
多發性腦梗死(其它原因型)。
肺部感染。
高血壓病2級極高危組。
上肢靜脈血栓形成(右側貴要靜脈至鎖骨下靜脈)。
腦脊液培養鑒定出了新型隐球菌,進一步證實診斷。
圖2:隐球菌腦炎伴發腦梗死的影像學表現
5.隐球菌腦炎相關知識
隐球菌腦炎伴發的腦梗死常以多發腔隙性腦梗死的形式存在,也可以是大動脈供血區腦梗死。
(1)多發腔隙性腦梗死
圖3:隐球菌腦炎伴多發腔隙性腦梗死的影像學表現
機制:
①分泌VEGF侵入血管内皮,破壞血腦屏障。
②侵入血管周圍間隙,内皮增殖,血管炎,血栓形成。
③纖維組織增生,靜脈性阻塞。
(2)大動脈供血區腦梗死
圖4:隐球菌腦炎伴大動脈供血區腦梗死的影像學表現
機制:
①引起腔隙性腦梗塞的3種機制。
②顱底血管痙攣、血管狹窄。
③血栓形成及脫落,栓塞性事件發生。
所以,該患者是隐球菌腦炎伴多發腔隙性腦梗死。
三、治療過程
先用兩性黴素B脂質體針 氟胞嘧啶(17天),患者在誘導治療後有明顯腎功能損傷。因此改用氟康唑氧化鈉注射液(7周)。于2018.8.16出院,回當地醫院繼續氟康唑治療。1年後進行随訪,患者左側肢體肌力仍稍差,能生活自理。
四、小結
1.隐球菌腦炎以卒中發作為首發臨床表現,早期可無明顯中毒症狀,起病隐匿,極易被誤診。
2.不明原因的卒中、積極治療及二級預防後仍反複發作,應注意尋找其他少見的引起卒中的原因,警惕顱内感染(結核、真菌、梅毒等)。
3.膠體金作為敏感的隐球菌檢測方法,應重視其在臨床診斷中的意義。
如何獲取完整課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