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白,唐代著名詩人,字有道,号靈溪,生于公元875年,信州永豐(今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人,唐乾甯二年(895)進士,是廣豐首個進士,授校書郎,在今廣豐中學院内建山齋,傳道授業解惑,其最為著名傳唱千古的名句為(一寸光陰一寸金);公元958年墓葬于廣豐區城西門外城壕畔,建有王有道祠,祠址在廣豐汽車站一帶,現已廢。
【讀書經曆,兩獲科甲】
早年曾在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讀書。"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這首《白鹿洞其一》就是王貞白在讀書之時有感而發的生活寫照。
乾甯二年(公元895年),王貞白參加科舉考中進士,但由于當時考試出現"貓膩"風波,朝廷于是推翻放榜結果而再次進行複試, 經過接連三番考核得以登第,兩獲科甲。
【從軍曆練,步入仕途】
王貞白懷着一番宏願,遠赴邊塞從軍,以表自己的一腔愛國豪情。
公元902年,王貞白被授校書郎,正式步入仕途, 此時已過進士七年有餘;自從進入朝廷之後,在政治上,王貞白有着鮮明的立場,此時大唐已遠非昔比,政治一派腐朽,朝廷上下到處有賊臣奸相,戰端四起。
任閑職于數年的王貞白,最終無法忍受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涯,趁唐昭宗外出狩獵之時,憤然離去,棄官歸隐,時年還不到三十五歲。
在他很多詩中都鮮明的體現,"前年帝裡探春時,寺寺名花我盡知。今日長安已灰燼,忍随南國對芳枝。"這種亡國之痛不僅對貪官污吏痛加斥責,而且對民間疾苦也無比的同情,深感自己無力挽救日益衰敗的大唐社稷而棄官退隐,實際上是他的一種痛苦無奈的選擇。
【歸隐家鄉,文學成就】
王貞白退隐之後,并沒有閑雲野鶴,而是将餘生貢獻給了家鄉,在永豐縣城外西山之南(今廣豐中學)創建"山齋書舍"潛心教學,為家鄉子弟傳道解惑。 以著書自娛,勤奮專治,不複仕進,常與羅隐、方幹、貫休等名士同遊賦詩,号稱"江西四大詩人"。
公元958年, 王貞白病卒于故裡,葬于廣豐區城西門外城壕畔,朝廷封王貞白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公"建立"道公祠"。
王貞白平生作詩很多,"新詩五百首"也說明了他詩的數量之多,證實了他平生的确"笃志于詩"。著有《靈溪集》詩作300篇,在唐末聲名遠揚,其文學地位在曆代均獲很高評價,因年久失散《全唐詩》中僅存詩1卷計73首,"學曆精贍,笃志于詩,清潤典雅,自緻于青雲之上,由此顯見王貞白在唐末詩壇上的地位與影響。
【名言典故,曆史綜評】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首出自于《增廣賢文》的詩句是人盡皆知的用來比喻珍惜時光的名句。然而,對于這句名言到底出自何處存有争議。
通過專家查詢各方資料,最終在《全唐詩外編》中發現王貞白七絕詩《白鹿洞二首》,詩中便有"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詩句,比元代的同詩要早出400多年,顯然這首《白鹿洞其一》為其最早出處。
宋人潘若同《郡閣雅言》說:"王貞白,唐末大播詩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稱其:"學曆精贍,笃志于詩,清潤典雅,呼吸間兩獲科甲,自緻于青雲之上,文介可知矣"。
明代李奎贊王貞白的詩"聯芳李(白)杜(甫),并駕韓(愈)柳(宗元)"
【後世緬懷,永垂不朽】
王貞白病卒故裡葬于廣豐區城西門外城壕畔,建有"道公祠";此後,墓祠因戰亂而殘敗,但地方官府也每每為其修複複原,受人膜拜,成為上饒境内的一個勝迹,曆代文人墨客經過者必賦詩吊懷(但墓祠卻未能在現代的進程中得以保存下來而惋惜);于是在當年王貞白講學之地,後世人們建立了"豐溪書院",即現上饒頗負盛名的省級重點中學--廣豐中學所在之處。
其後又建立了江西省廣豐貞白中學,這是一所公辦全日制完全中學,學校按"花園式"校園設計,建築遵循"現代、科學、綠色"的理念,功能齊全,擁有教學樓、綜合樓、實驗樓、圖書館、多功能報告廳、師生公寓、标準田徑場、室内體育館、遊泳館等基礎設施。
學校以建設"全區第一、全市一流、全省知名"的優質精品中學為目标,做"有道"的教育,用"周情孔思"的優秀傳統文化去涵養每一位師生的學力和情感,培養學識廣博、精神豐潤的"有道"後生,努力打造綠色校園、品質校園、智慧校園、幸福校園。
為更好地挖掘、開發、宣傳王貞白的文化, 廣豐政協舉辦了"王貞白文化品牌建設"調研座談會,努力把王貞白文化打造成本地的特色品牌,讓全世界珍惜時光的人們,想到時光就會想到廣豐王貞白;同時也将"光陰"文化寫進城市名片,讓王貞白"光陰"文化家喻戶曉,後世緬懷,永垂不朽!
文章參考借鑒于《360百科》以及相關網絡資料,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