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州三蘇祠
朋友,知道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眉州三蘇麼?
三蘇者,蘇洵,蘇轼、蘇轍也。唐宋八大家,蘇門居三,何等榮耀!
三蘇祠,雖乃一爿立體園林建築,然後學若我輩者,往來隻可仰視。
它座落在四川眉州紗縠行南街,我去過兩趟。一次路過,探問蘇轼故居被确認時強行駐留;一次是攜文協成員自溪洛渡水電站采訪返成都,有心再谒。
首進三蘇祠,懷揣一片虔誠,見到的是一座典雅西蜀民居園林。在象征三蘇的古黃桷和銀杏樹前逗留,甚感惶恐與疑惑:蘇洵父子幸運享譽千載,靠的是才華文章還是人品?
細看得知,此祠原乃蘇家住宅,占地隻五畝許,後擴為百畝。明洪武年間建祠,明末卻毀于戰火,僅存五碑一鐘;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舊址重建大殿、啟賢堂、木假山堂和瑞蓮亭;嘉慶、光緒年間又擴建大廳、抱月亭、快雨亭、雲嶼樓、披風榭、洗硯池等。2006年這裡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政府将與之一牆之隔的清眉州考棚舊址劃入,還将祠裡的三蘇陳列撤出,在祠外另建了三蘇紀念館。
祠外:三蘇紀念館
再入三蘇祠,再左顧右盼,步履便有些沉重了,感覺物也好景也罷,穿越的俱是明清時光,宋元兩朝在這裡毫無作為。出祠後俱是現實景象,幌忽間再回眸祠内,我突然明白:原來大宋朝的明月,從未映照過眉州蘇家。
怪哉,這二進二出三蘇祠,相隔也沒幾年,同一個我緣何感慨迥異?
究其緣由,大抵與蘇氏“遺傳基因”有關。我曾在祠内啟賢堂凝視眉山蘇氏始祖蘇味道遺顔,長髯飄逸,道骨仙風。蘇味道,原本來是河北趙州人,武則天時期的鳳閣鸾台三品(宰相),因屬“持不同政見者”被貶為眉州刺史,眉山始有蘇姓一族。
三蘇趕考,譽滿京城說三蘇,首先得介紹一下大器晚成的睿智蘇洵(字明允,号老泉)。
眉山蘇家雖非豪門巨富,卻也算殷實人家。蘇洵排行老三,天資聰慧,年少卻喜遊曆,不屑學問功名,兩位兄長都中舉了,他才慌神“補課”。
《三字經》上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讀書一年多,蘇洵去考秀才和舉人,雙雙落榜,這對他打擊很大。可貴的是,他并不灰心氣餒,而是作出了一個決絕的舉動:将自己寫的書稿統統抱出屋,在空地上一把火燒了。爾後近六年時間,他堅持隻埋頭讀書不著一字。再多年以後的蘇老泉,民謠對他是這般贊譽的:“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此乃後話。
在三蘇祠象征蘇老泉的黃桷樹下駐足遐思,我仿佛能窺見父子三人的身影,聽得見他們遠行的足音一一
嘉祐初年(1056年),已47歲的蘇老泉頗為自信地又做出了一個非常舉動:帶兒子進京趕考。這一年,蘇轼21歲,蘇轍18歲。父子三人首次相伴出川,奔成都、經阆中、走金牛古道、穿劍閣、出褒斜棧道,開始了人生首次曲折艱難的長途旱路旅行。到達長安後稍事休整,便又一直向東直奔京城汴梁。
祠内象征:父親樹
嘉祐二年(1057),京城開考。宋仁宗任命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歐陽修為主考官,國子監直講梅聖俞為副考官。歐陽修出的考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
梅聖俞閱卷時一眼相中一篇六百餘字文章,欣喜地呈給歐陽修看,卷子考生名是密封的,歐陽修以為最好的文章非弟子曾鞏莫屬。為避嫌,他刻意把這篇奪魁之作排在了第二名,直到卷子驗名,方知自己失誤,高興地接見了青年才俊蘇轼。
同年三月皇帝主持殿試,蘇家兄弟同榜高中。在此期間,蘇洵也沒閑着。憑好友張方平舉薦,他拜見歐陽修時呈上自己寫好的二十篇論文。歐陽修閱後贊其大有荀況之風,便薦舉給宋仁宗。一時間,京師的公卿大夫争相傳閱,眉州三蘇聲名大噪。據說,仁宗曾對皇後雲:“我為子孫選得了兩個相才”。
依習俗,新科進士要向主考官上謝表。歐陽修讀了蘇轼謝表感歎道:“再過三十年,人們也許隻知蘇轼,不會再提我也”。
祠内象征:二子樹
正當三蘇應接不暇時,家鄉傳來噩耗:程老夫人病故。父子三人匆忙收拾行裝,回鄉奔喪。蘇家兄弟開始了三年的“丁憂“(守喪)生活。孝滿後的深秋,一葉輕舟沿岷江順流而下進入長江,蘇家父子三人第二次出川選擇水路攜帶家眷入京:過重慶、入鬼城、登白帝山、闖夔門、跨三峽、再越江陵走旱路北上。每行一處,父子三人必令船工泊岸,盡興遊覽;回到船中,少不得吟詠唱和,然後筆錄。至江陵棄舟登岸時,已彙集了一百多首,這便是著名的《南行集》,蘇轼還為這集子作序。
抵達京城後,蘇轼被任命為福昌縣主簿,蘇轍被任命為渑池縣主簿,均為九品小官,但二人都未赴任,歐陽修愛惜人才,推薦他倆參加秘閣制科考試。這是一項臨時性考試。蘇轼參加的是“極言直谏科”。試前,他寫了二十五篇《進策》,考試時,又作了六篇文章,最後仁宗出題,蘇轼當殿作《禦試制科策》,被評為三等。此項殊榮在整個北宋時期可謂鳳毛麟角。
命運多舛蘇東坡衆所周知,三蘇中蘇轼無論在政壇還是文壇,俱是活躍分子、傳奇人物。因
其活躍,秉性豪放,必然言多;因為才高,且參政議政,難免惹禍。歸結起來,性格即命運也,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身心飽受折磨,可概括為三起三落:
一起者自然是科考成名。這一年錄取進士388人,他名列第二(實為頭名),弟弟蘇轍名列第五。他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後被收入《古文觀止》。他首個職務是陝西鳳翔府從八品判官,3年後被召回朝任職史館。神宗熙甯四年(1071),任杭州通判近3年,後任密州太守,時年38歲,後又轉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個月。此間他仕途穩健,漸次被提拔。
一落謂“烏台詩案”,險些喪命。1079年,蘇東坡因詩獲罪,被關押在禦史台103天。神宗任王安石變法,産生新舊黨争。蘇東坡站錯隊,政敵一心置他于死地。神宗愛才,折中變殺為貶,将他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虛職)四年多,為貼補家用,他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自号“東坡居士”。這一被貶,貶出了千古絕唱之《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者在湖北黃州赤壁東坡塑像前
二起賴“元祐更化”。1085年4月神宗駕崩,10歲哲宗繼位,皇太後攝政,司馬光任宰相,盡廢王安石變法,蘇東坡青雲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被召回京,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诰。17個月時間内,蘇東坡從戴罪之身之從八品升至正三品,躍升12個官階。
二落乃不肯為伍、知難而退。皇太後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新法,蘇東坡不願與之唱和,便一再主動請辭外放。1089年7月,出任杭州太守。
三起者1091年應召蘇回朝,當了7個月吏部尚書,後出任颍州、揚州太守,再又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他屁股坐不熱,是朝廷對他愛恨有加,不放心。
眉州三蘇祠内東坡塑像
三落便是一貶再貶,凄凄慘慘了。1093年9月太後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變本加厲打擊元祐黨人:先将蘇東坡降為定州太守,趕出京城:上任1個月又被貶到遙遠的惠州;2年零6個月後再貶,貶到天涯海角之儋州。
蘇東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着實令人歎息。
蘇子由忝做遺老蘇洵攜子入京,旨在為二子謀求功名,報效國家。一個父親以博學多才享譽天下,兒子們又雙雙及第,本乃蘇門之福之幸也。可大宋斯時時局動蕩,仁人志士心憂國事,亦難施展拳腳。
說起蘇轍(字子由),其性格内斂,入仕命運與哥哥相比看似平穩,但也沒好到哪裡去。
蘇洵像
蘇轍像
蘇轍履曆如次:嘉祐二年(1057年),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充商州軍事推官。神宗時,任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變法受牽連,出為河南留守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谏,曆官禦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紹聖元年因上書言事忤逆哲宗,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谪雷州安置,又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嶽州,複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最終定居颍川,自号颍濱遺老。
嘉祐六年(1061年),有學問卻無功名的蘇洵經歐陽修推薦,被任為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其後便去禮院專心與陳州項城縣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了。
志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禮》編撰完成。蘇洵所著《易傳》尚未完成即病重,四月病逝于京師,享年58歲。六月,蘇轼蘇轍扶護,官船載洵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再入三峽延水路于次年四月方護柩還家。
父子三人自1056年出眉州,十年兩回轉,第二次卻是護送死人。
三蘇緣何葬它鄉?蘇轼倒黴時,留詩“獄中示子由”雲: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它宛若偈語,使位于河南郏縣城西小峨嵋山東麓茨芭鎮一隅,真成了三蘇墳地。
人們也許會問:三蘇原籍四川眉山,在文學上成就卓著,又是宋朝命官,走南闖北,作古後為何不回原籍而葬于它鄉河南郏縣呢?
河南郏縣三蘇園
究其緣由,乃蘇東坡主意。
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蘇轍出知汝州,期間蘇轼由定州南遷英州,便道于汝與弟相會。蘇轍領兄遊觀汝州名勝,郏城自古就有龍鳳寶地之美稱,著名的黃帝鈞天台即于斯。兄弟二人登臨鈞天台,北望蓮花山,見蓮花山餘脈下延,酷似家鄉峨眉山,就議定以此作為歸宿地。
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遇大赦,蘇拭遠途北歸,于8月24日病死于常州,享年64歲,遺囑葬汝州郏城縣鈞台鄉上瑞裡。次年,其子蘇過将靈柩運至郏城縣安葬。
11年後,蘇轍卒于颍昌,其子将之與蘇轼葬于一處,稱“二蘇墳”。
蘇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裡。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這裡走來個多事的:郏城縣尹楊允到蘇墳拜谒,謂“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數千裡,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遂置蘇洵衣冠冢于兩公冢右。這樣,原來的二蘇墳就成了三蘇墳。
三蘇墳由三蘇陵園、廣慶寺、三蘇祠三部分組成。
三蘇陵園,坐北向南,頗具規模。一座高5米、寬3米的紅石牌坊,橫眉镌刻“青山玉瘗”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猶為醒目。神道古柏相映。甬道兩側石柱、石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對排列,儀仗嚴整。石坊東有齋房5間,是過去官宦、名流祭三蘇吃素沐浴之處。正中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衆多石碣。堂後為祭壇,壇後三冢隆起,中為蘇洵衣冠冢,東為蘇轼墓,西為蘇轍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個墓冢,為蘇轼六公子墓。
廣慶寺、三蘇祠座落在陵園西南處,前寺後祠。 廣慶寺建築風格獨特,最明顯的特征是一進三院、寺祠合一,國内鮮見。據說東坡死後,這寺名乃宋高宗所賜。名寺院僧人四時守護墳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蘇轼兄弟的祭日,都要為他們的亡靈超度、安魂。
三蘇墳牌坊
三蘇祠内的三蘇塑像,距今已近700年了,仍然未曾瞑目。
凝視塑像我傻想:究竟是始終不肯忘卻愛他們又恨他們的宋朝呢,還是有什麼夙願未了、抑或有啥叮囑想對後朝後人們訴說?
史實是,風雨飄搖的北宋朝庭待三蘇父子很簿:忠心報國且剛正不阿的蘇東坡被追封為“文忠公”,是死後70年;蘇轍去世後,待遇較哥哥好點,曾追複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到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孝宗時更追谥文定公。
試想,斯時北宋不再,大中華隻剩南宋半壁河山了,三蘇們收受此“谥”,是哭是笑?
哦,大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三蘇祠# #往事并不如煙# #文化名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