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催花雨 數聲驚蟄雷,轉眼間,時節已至“驚蟄”。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标志着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鹂)鳴;三候鷹化為鸠。”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莺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已進入了春耕。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可見古人對“驚蟄”的描述還是相當有深意的。
驚蟄民間習俗
祭白虎。主要在廣東一帶,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動物。一方面它兇猛無比,能夠辟邪,因而古書說:“畫虎于門,鬼不敢人。”同時老虎是食肉動物,經常會殘害家禽家畜和人。廣東人認為,蟄伏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開始覓食,這時候白虎也會從山中出來覓食,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驚蟄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黃紙做成,身上帶有黑紋,口有撩牙,放在神壇前。這一習俗現在還很盛,很多廟宇都安置了祭白虎的下壇,每到驚蟄,特别是中老年人就會手拿祭品,排隊祭白虎。
打小人。源于驅蟲,春雷驚醒了害蟲,每到這一天,農戶就要拿着掃帚到田間舉行掃蟲儀式;同時還要手持清香、艾草,熏家裡的每個角落,希望能夠驅走蛇、蟲、蚊、鼠等。人們認為小人就好像害蟲,驚蟄後也開始出來活動。到廟裡打小人,就可以把小人、惡鬼等統統趕走,一年中都會順順利利,不受小人的糾纏。
金豆開花。春節過後農村很快就要進入春耕春種季節,要對種子發芽率進行鑒定。那時是把上一年留作種子的玉米、大豆弄一點放到鍋裡炒。遭蟲蛀或者受潮變質的種子不會炸裂,農民以此來判定種子發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同時還有關于龍王為救黎民百姓違抗玉帝旨意的傳說,玉帝要金豆開花才放他,民間于是炒玉米爆開花救出龍王的故事。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吃梨。因為驚蟄後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幹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梨子的吃法很多,可以生吃、可以蒸、可以榨汁,如果咳嗽厲害,還可以用冰糖蒸梨。一方面要吃梨子,另一方面要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胡椒等。
驚蟄養生小知識
驚蟄過後,春風送暖,緻病的細菌、病毒易随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大家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同時要留意氣象台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春筍、菠菜、芹菜、牛奶等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此時,氣候比較幹燥,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驚蟄相關詩詞
《春晴泛舟》
宋代:陸遊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驚蟄日雷》
宋代:仇元
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
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
頓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氣候催。
惟有石龜并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
《驚蟄後雪訪徐孟堅不遇坐待甚久》
宋代:曹彥約
忽忽弄明珠,紛紛擁塞酥。
都忘春老大,複作冷工夫。
甲拆遲先達,芳菲約後圖。
興來還興盡,呵手複須臾。
《觀田家》
唐代:韋應物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廪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闾裡。
《義雀行和朱評事》
唐代: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餘。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哓哓遺衆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逦迤飛,雲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甲戌正月十四日書所見來日驚蟄節》
宋代:張元幹
老去何堪節物催,放燈中夜忽奔雷。
一聲大震龍蛇起,蚯蚓蝦蟆也出來。
編輯:宋德政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幹江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