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傳統養生學的主要養生方法

傳統養生學的主要養生方法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8 23:22:37

傳統養生學的主要養生方法?賈銘,元代養生家,字文鼎,号華山老人,浙江海甯人,活躍于元代,卒于明初對攝生保養很有研究,并且卓有成效賈氏精通養生之道,其本人亦得力于飲食之滋補,其所撰《飲食須知》一書,共8卷,将常用食物分為8類,如,谷類、菜類、果類、味類、魚類、禽類和獸類等全書共收集食品357種,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傳統養生學的主要養生方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養生學的主要養生方法(看看古人怎麼養生)1

傳統養生學的主要養生方法

賈銘,元代養生家,字文鼎,号華山老人,浙江海甯人,活躍于元代,卒于明初。對攝生保養很有研究,并且卓有成效。賈氏精通養生之道,其本人亦得力于飲食之滋補,其所撰《飲食須知》一書,共8卷,将常用食物分為8類,如,谷類、菜類、果類、味類、魚類、禽類和獸類等。全書共收集食品357種。

《飲食須知》的自序中提到:“飲食,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忌,叢然雜進,輕則五内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是養生者亦未嘗不害生也。曆觀諸家本草疏注,各物皆損益相半,令人莫可适從。茲專選其反、忌,彙成一編,俾尊生者日用飲食中便于檢點耳”。賈氏認為,飲食是用以養生,但如果飲食的選擇和搭配不相适宜,則其效難彰,欲益反損。賈氏鑒于曆代本草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有損有宜。各占一半,使人無所适從,故撰寫《飲食須知》以便于養生參考。

《素問·髒氣法時論》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則服之,以補精益氣。”五谷是指粳米、小豆、小麥、大豆、黃黍。五果是指桃、杏、栗、李、棗。五畜是指牛、羊、豬、狗、雞,五菜是指葵、霍、韭、燕、蔥。即飲食以谷類為主,肉類為輔,蔬菜水果作為補充,強調飲食平衡的重要性,但食物亦有偏性,因此《素問·髒氣法時論》又提到:“此五者,有辛甘酸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而在《飲食須知》中,賈氏特别指出它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與疾病發生的關系,從食物禁忌的角度對五谷、五果、五畜、五菜進行論述,對人們選擇和調配食物的品種提供借鑒,從而有效地避免因食緻病,在指導養生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寒溫調和,重視溫補

《飲食須知》中的25種食物的性味,僅有4種寒涼之品,其餘大都為溫熱之品,以甘酸為多,辛鹹為少,因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脾胃的受納和運化,而甘溫培土養營,利于脾胃的腐熟水谷,故而食物多甘溫,同時,結合《内經》的溫陽思想來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食物的甘溫之性能夠鼓舞陽氣生發,調養營衛,如賈氏認為大麥鹹涼,熟則有益,生冷損人,豬肉為苦寒之品,而豬血味鹹性平,服地黃、補骨脂、何首烏諸補藥者忌之,能損陽也。豬腎味鹹性冷,即腰子,久食令人傷腎少子,虛寒者尤忌。冬月食之,損真氣,發虛壅。豬脂微毒,男子多食損陽。不難看出在賈氏書中,食物的寒熱溫涼之性尤為重要。

賈氏雖然重視食物的溫陽之性,但凡事有度,過猶不及,認為溫熱食物不可多食,如大棗味甘,生性熱,熟性平,久食最損脾,助濕熱。溫性食物久食則過于溫補,助濕生熱,脾胃濕熱則運化受損。同樣,寒涼食物亦有飲食禁忌,如葵菜味甘性寒,雖然為百菜之長,能解丹石毒,但是性冷滑利,胃寒洩瀉者勿食,賈氏同時提出:“葵性雖冷,若熱食之,令人熱悶動風氣”。因此,筆者認為,溫性食物适宜脾腎陽虛之人食用,而寒涼食物則适用于陰虛陽熱之人。因此,在指導養生實踐中,對于飲食物寒熱溫涼的考究選用,是否符合個人體質,值得認真思考。

食養得當,食飲講究

食療是通過食物的偏性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和藥物治療一樣,也是“以偏治偏”,但食物的偏性要低于藥物,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通過食療,不僅能夠治療疾病,同時可以避免藥物偏性的太過與不及,亦能夠培養人體後天之精氣,扶正祛邪。賈氏在《飲食須知》中更多的強調飲食物之間的禁忌,但亦有能夠治療疾病的論述,如賈氏認為粳米味甘,但陳粳涼,因此陳米下氣易消,病患尤宜。即陳米易于消化,有利于病人的康複,但陳粳米性涼,而在實際情況中,病患的體質也要考慮在内,對于寒性體質的病患是否适宜,以及食物的宜忌問題,值得深入探讨。

賈氏不僅強調食物生食、多食、久食的不利之處,而且更加講究食物與食物、食物與藥物之間的宜忌,如賈氏認為,“正月食生蔥,令人面上起遊風”、“生桃尤損人,食之有損無益”、“小麥多食則長宿癖”、“黍米久食令人多熱煩”、“豬肉同百花菜、同吳茱萸食,發痔,同龜鼈肉、麋鹿驢馬肉、蝦子食,傷人”、“羊肉服地黃、何首烏諸補藥者忌之”。不僅如此,服用藥物之後,有些食物宜忌食用,如豬肉在服胡黃連之後食之,令人漏精,而服用甘草之後應忌食豬肉。在服土茯苓、威靈仙、當歸之後,忌濕面。“服地黃、何首烏、常山者,忌食蔥、忌諸蔥”。《本草綱目》載:“甘草忌豬肉,菘菜,海菜”,因豬肉性寒,有滋膩陰寒之性,而且富含油脂,容易助濕化痰濁,所以在服用甘草補益腸胃時,服用豬肉恐難以被人體吸收,對腸胃不利,故而要忌食豬肉。

重視妊娠婦女和小兒禁忌

小兒脾胃較弱而妊娠婦女則更要考慮脾胃的消化吸收,因此在對食物的禁忌中,賈氏多次強調飲食物中妊娠婦女飲食的禁忌和小兒的飲食禁忌,尤其是妊娠婦女的飲食對于胎兒的影響,如:“妊婦服李子,子生瘡疥”、“妊婦食葵菜,令胎滑”、“妊婦食狗肉,令子無聲,且生蟲”、“妊婦多食雞肉,令子失音。以雞子、鯉魚同食,令兒生瘡。同糯米食,令兒生寸白蟲。同魚脍、同幹姜食,令子生疳,發瘡疥”。如葵菜味甘性寒,不适于脾胃虛寒者,賈氏認為妊婦食用葵菜可緻滑胎,賈氏主要從葵菜性寒的角度考慮,食物性寒則不易于脾胃消化吸收,妊婦更應顧護陽氣,因此不适宜食用葵菜。

賈氏認為小兒多食大棗易生疳積,小麥麸中洗出的面筋,味甘性涼,以油炒煎,則性熱,小兒多食難以消化。小兒多食杏仁,易生壅熱,長瘡疖。小兒不可多食栗子,生食則難化,熟食則滞氣,膈熱生蟲,往往緻病。因小兒脾虛,所以在選用食物的時候,難以消化的食物多不利于小兒健康。筆者認為,賈氏的這些告誡雖然不全都準确可靠,但值得人們重視。

結語

食療養生思想來源于《黃帝内經》,通過對賈銘所撰《飲食須知》中的25味飲食物的分析、歸納、總結,能夠看出常見食物多為甘溫之性,一方面反映甘溫培土,利于氣血生化,另一方面體現《黃帝内經》的溫陽思想,賈氏強調食物之間應寒溫調和,補益得當,且更加重視食物的禁忌,強調食物不可生食、久食、多食以及食物與其他食物之間,食物與藥物之間的禁忌,對于養生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但是,其中的一些樸素的食物禁忌,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不可否認地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在後學看來,賈氏的論述,我們應該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批判、繼承和發揚,活學活用賈氏該書,并結合《黃帝内經》的思想,以期更好地指導養生實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