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傳染病防治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門話題。作為中國南大門的廣州,人口衆多且流動性大,加之氣候溫暖潮濕,廣州所面臨的傳染病防控的任務非常艱巨。
9月2日上午,第231期《羊城論壇》以“傳染病防治大家談”為主題,探讨廣州公共衛生體系及傳染病防治的重點及舉措。
性病、病毒肝炎、結核是常見乙類傳染病
廣州市衛健委副主任周端華介紹,傳染病從管理上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實際上例數比較多的是丙類,就是大家說的流感,手足口病和感染性腹瀉,這是丙類感染,危害性相對沒那麼重。”
乙類傳染病裡,性病、病毒肝炎、結核是最多的傳染病。“結核病例大概一年會有1萬個左右,包括本地和外地。病毒肝炎也是病例比較多的乙類傳染病,但是乙肝在下降,而且下降得非常多。性病是另一大類,包括梅毒、淋病、艾滋病等。”周端華說。
此外,如大家了解較多的登革熱根據年份不同病例有多有少,去年大約2000例。周端華提到,“登革熱是輸入性的傳染病,現在判斷主要是每年來自東南亞或者拉丁美洲旅遊的人員來到這裡導緻感染。”
公衆對傳染病及相關法律認知存在盲區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毒理實驗所王海蘭結合自身的了解,提出公衆對傳染病的認識存在結構性盲區。
“據我了解,公衆對于傳染病的認識最早都是來源于嬰幼兒預防接種,如預防肝、麻疹、水痘等。此外大家了解較多的登革熱,是因為每年都會推行防蚊、滅蚊的運動。”王海蘭說,但如鼠疫等廣州人較為陌生的傳染病,市民了解不多,“如旱獺是鼠疫的病原攜帶,但市民并不了解,旅遊時與旱獺近距離接觸,是可以引發傳染的。”
對于傳染病防治的公民義務,民衆認知也存在一定缺失。王海蘭提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部分市民并不配合疾病預防部門的流行病學調查。“這是義務,而非選擇性參與的。法律層面的問題,大家還是要進一步了解。”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君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徐嵩也提及傳染病防治法律意識普及度不足的問題。“如用人單位在咨詢會提出,職工入職體檢發現傳染病能否錄用他,而不知道《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
健全公共衛生法治保障體系
“從整體上看,廣州市政府和有關部門推進傳染病防治法的工作還是很有效的。”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副主任吳如清說,“新冠肺炎疫情從5月初已經開始沒有本地案例,也做得很好。”
但他也提到,雖然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但壓力仍在,外來輸入病例讓疫情的複發和新發都存在可能,不可掉以輕心。
吳如清提到,廣州的整個疾病防治體系有些環節還需要再進一步改善。“比如應對突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能力,包括新發傳染力的監測和預警能力,基層疾控和相關醫療機構處置的治療水平應對能力。”
“在公共衛生的法治保障體系上,我們也感覺到存在一些不足。”吳如清說,人大常委會今年開始陸陸續續在補這方面的短闆。除了今年3月份出台的《廣州市禁止濫食野生動物》、6月份出台的《廣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廣州今年還計劃制定《廣州市傳染病防治規定》,修改《廣州市社會急救醫療管理條例》。
【南方日報、南方 記者】鄭慧梓
【作者】 鄭慧梓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