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航拍嶽陽縣張谷英村。組圖/潇湘晨報記者謝長貴 紅網記者秦樓
登上張谷英村龍形山頂,俯瞰古村落,但見黑瓦白牆,檐廊相接,樓閣參差,如一幅水墨山水,顯得古樸而靜谧。
這座曆經六百多年滄桑的明清古建築群依然保存完好,有房屋廳堂1732間,天井206個。
張谷英村古風古韻讓人流連,而其傳統家風更是山高水長,澤潤至今。
“整個古村有62條巷道,就像人的血脈一樣,把整個家族緊緊連成一個整體,在村裡串門,可以晴不曝日,雨不濕鞋。”對于古村的每一條巷陌,張谷英村村民張洪豔都非常熟悉。
巷道另一個作用就是防火,古村落是一個磚木結構的建築群,一旦着火,其他也會遭殃。而這種巷道的設計,古村裡面一旦發生火災,年輕的小夥子兩手撐着就往上面爬,把上面的瓦拿掉,火勢就不會往兩邊蔓延,起到隔離的作用。
雖然已經在鎮上建了新房,但張洪豔仍然覺得古村才是自己的根。今年春節,一家人在新房吃完年夜飯後,她又和父母回到了村裡。
孩子們背着小書包,提着紅燈籠挨家挨戶去拜年,不管是不是親戚,老人們多會往書包裡塞些吃食,有些還會給孩子們打紅包,錢不多,20元、50元,但足以令這些孩子們開心得合不攏嘴。在她看來,這才是中國傳統的年味。
張谷英村古風古韻讓人流連,而張谷英的傳統家風更是山高水長,澤潤至今。
“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對聯,高懸于張谷英村“當大門”前,成為600餘年來張氏族人的精神支柱。“孝父母,友兄弟,端閨化,擇婚姻;睦族姓,正蒙養,存心地,修行檢……”曆經無數先賢修訂、完善,25條家訓、5條族戒流傳至今。在張谷英村一進院落裡,今年75歲的張勝利老人身着一襲青色長袍,在教孩子們古文。他是張谷英的22代孫。
1996年,張勝利從張谷英鎮醫院退休後,回到張谷英村畔溪走廊的老家養老。他将自己的老屋改造成一個小型的圖書室,村民們都可以到這裡自由借閱。閑暇時,他給鄉親們看看病,或者給村裡的孩子們上國學課。他認為,包括張氏家訓在内的中國傳統文化,才是張谷英村的村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
從家庭的角度約束族人為官清廉,更是張氏家族的一大特色。不久前,中紀委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專欄推薦了4個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傳統家族,張谷英村名列其中。
遊客走進張谷英村古香古色的“當大門”。
長壽井的水成就豆腐全席宴
到了張谷英村,不吃上一餐這兒的豆腐,就像到了北京卻沒有吃上烤鴨,總透着些許的遺憾。
4月7日晚,潇湘晨報記者走進太學第食府時,主人張舉安正在廚房裡揮動着那把約摸一尺長的鍋鏟,那口農村特有的大鍋裡,一條條大約成人手指長的小魚和豆漿似乎已經融為一體。他的老婆在竈下添火,魚的鮮香和豆漿的清香随着蒸騰的霧氣飄散開來,滿屋都是。
“這道菜叫豆漿煮港鮮魚,鮮得很。”張舉安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說道,這天有10桌客人。而他這天要做的12道菜裡,全都有張谷英村的豆腐,因此也稱為豆腐全席宴。
制作豆腐好壞的關鍵在于水,張谷英豆腐所用的地下水來自村裡的長壽井,甘甜清冽,被譽為“長壽聖水”。張舉安告訴我們,張谷英村豆腐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無豆腥味且有彈性、久煮不老且不碎。
千張皮炒香蔥、油豆腐燒豬腳、青椒炒黑豆、豆皮雞肉湯、白豆腐回鍋肉……光看這長長的菜單已是讓人垂涎欲滴。
張舉安說,這僅僅是一小部分,張谷英豆腐吃法很多,炒、炖、煎、炸、調均可。實際上,張谷英豆腐宴能做出300多道菜來,比較出名的有一品豆腐、芙蓉豆腐、豆腐丸子等。而要說最出名的一道菜那就是張谷英“油豆腐”,味道鮮美、清淡可口。
搞餐飲,張舉安也是“半路出家”。1996年,他到廣東搞貨運,直到2003年回來,接手了父親的餐館,也是張谷英村景區第一家餐館。
接手後,随着遊客越來越多,他的規模越做越大,這間有5000多平方米的老宅子,他分到了兩間堂屋,大概有近700平方,全部被他用來做餐飲。
遊客不多時,一般都是他們夫妻二人,遇到節假日,就請村民們幫忙。他的餐館還賣一些土特産,如臘肉、香幹、油豆腐、豆渣、幹豆角等,大多是附近村民們自己做的。
現在,他一年能夠有大約10萬元收入,在當地來說,這是個不錯的數字。
張谷英村,表演者正在演奏古筝。
數百年前家規就有“戒貪忌”
張谷英家規中第五戒便是“戒貪忌”,意即不要貪取财物。在張谷英第19世孫、原嶽陽市政協主席張治雄看來,數百年前張氏先人就對子孫在這方面做了要求,這是了不起的智慧。
600多年來,張氏子孫十分注重修身與齊家,出外為官者多達300餘人,他們恪守“崇廉潔”的家訓,為官清正廉潔,辦事公平公正。據考證,從未有過一名貪官。
張谷英村村主任介紹說,每年來張谷英村旅遊的中外遊客達50萬人次,村中從事餐飲、導遊、特色食品等旅遊從業人員近500人,開辦了160家農家樂。近年來,村民60%的收入、村委會80%以上的收入來源于旅遊産業。年終分紅時,村委會把代表們召集到議事廳,先學習“孝友傳家”的祖訓,再公平分配,照顧貧寡,沒有異議。
探景
檐廊銜接,體會神秘幽遠意境
到張谷英村來,無需更多理由。這裡沒有車水馬龍,沒有喧嘩紛擾,靜靜的時光讓你能夠放慢腳步,感受這份獨特的神秘和清淨。
上午,與景區講解員一起探秘有600多年曆史的“民間故宮”。
張谷英大屋,一座曆經600餘年,仍風韻猶存的高門大院,檐廊銜接,如一條青色巨龍,環龍形山蜿蜒二裡之遙,又俨然一個壁壘森嚴的城堡,一個遺世獨立的王國。今日的張谷英大屋,深沉地伫立于朗朗的天日之中,展示着一種神秘、幽遠的意蘊。
中午在古村祠堂或是天井院落旁圍桌而坐;農家臘肉、港鮮魚、土雞湯、時令小菜讓你唇齒留香。
午餐并小憩片刻後,沿龍形山麻石路至山頂,可俯瞰張谷英村大屋全貌。下午再流連于各類土特産攤:油豆腐、紅薯片、豆腐乳、臘肉還有幹栀子花等幹貨,喜歡的話可以買點帶回家。晚上在幹淨雅緻的農家小院住下,聽着渭溪河水的歡唱。
探物
拳頭大下水道凝結先輩智慧
村裡先輩們的智慧是村民張洪豔最為津津樂道的。譬如,古村的每進院落都會有一個天井。這些神秘而又古老的天井,可以說是最讓人感歎的。這也是張谷英村的一絕。這些天井,在給了這座屋場以單家獨戶的采光和通風條件後,還在排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天井的四周和底部都是用花崗岩和青磚砌成的,下水道僅有拳頭大小,但數百年間從未堵過水。之前有專家試圖解開這個謎,他們挖開過一個下水道,但下面沒有井,也未鋪設管道。不管怎樣仔細觀察,大家始終找不到其中的排水管。沒有人知道水倒入天井後,到底是向左流,還是向右流,隻有兩個排水口不斷吸納着天井的水。直到現在,這仍是個未解之謎。
潇湘晨報記者 李柯夫 顔宇東 報道
預告
尋訪柳葉湖打扮清涼的姑娘
離開嶽陽,本報記者來到了洞庭湖畔的另一座城市——常德。下期開始連續三期将與您分享常德的好風景。
首先我們要去的柳葉湖,在常德市區東北部的城郊。它有4個西湖大小。地處洞庭湖平原,這兒地形平坦。目力所及,湖面開闊,公路寬廣,有南方地區少有的大氣感,讓人内心安甯。
到了這裡,“柳湖沙月”是應該去看看的。它是一處綿長的沙灘,在哪兒?不需要說得太細,開車沿着湖環行,總能找到。
4月,天氣好的日子,沙灘上永遠不缺打扮清涼的姑娘。常德妹子水色好,她們穿着短裙、露出肩膀、光着腳丫子在沙灘上走,是湖邊一道撩人的風景。記者袁樹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