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别序》中的佳句。這《滕王閣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石破天驚,使王勃名傳千秋。
說起王勃(649?—676年)寫《滕王閣序》,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在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從山西龍門動身,去交趾(今越南河内)探望父親。當他來到江西與安徽交界處彭澤縣的馬當山時,突然遇到風浪,船不能前進。
王勃離船上了岸,來到了一座山廟裡,觀瞻了一番。出得廟門,觀賞江上風光,見一老者坐在石上。他正要上前與老者作揖,隻聽那老者問道:“來的是王勃嗎?”
王勃大為驚異,說:“正是。不知長者何以得知?”老者說:“明日重九,滕王閣有盛會,若往赴會,寫一篇文章,足以名傳千秋。”
王勃笑道:“長者有所不知,這裡離洪都約有六七百裡,一個晚上怎麼能達到呢?”
老者也笑道:“你隻管上船,我當助清風,讓你一帆風順,早到洪都。”
王勃聽後,肅然起敬。隻見那老者笑着揮手,隐隐約約地消失了。王勃跪地拜謝後,當即上船。果然一帆風順,第二天早上到達洪都。所以流傳着“時來風送滕王閣”的民諺。
當然,這是一則馬當神風的神話,不能相信。但王勃卻是在這一年九月九日到達南昌。
王勃到達南昌,正是洪州都督閻伯嶼邀請名儒舉辦重陽佳節詩文盛會。一來慶祝滕王閣剛修繕完畢;二來慶祝重陽佳節;三年來以詩文會友,揚名天下。這滕王閣,原是唐高祖李淵的小兒子滕王李元嬰修建的。
李元嬰在洪州當過都督,修建這座閣樓是為了觀賞贛江景色,用來歌舞飲宴。人們就稱這座樓閣為“滕王閣”。
經過重修的滕王閣,那翠綠的琉璃瓦,鮮紅的廊柱和閣檐,更顯得宏偉壯麗。王勃留心觀察了滕王閣,來到門口,通報姓名,被邀入席。
宴會一開始,閻都督說:“帝子舊閣,洪都絕景,又适逢重陽佳節,欲求在座諸君施展文才,潑墨揮毫,作一《滕王閣序》,記此盛會,将刻石為碑。”話雖這樣說,其實,閻都督早已讓女婿吳子章寫好了序文的底稿。
今天隻是故作姿态,相讓一番,博取謙虛的美德。當然在座的諸公、名流都心照不宣,假意不敢接受,好讓閻都督翁婿名利雙收。
可是,王勃不知底細,慨然應允。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滿座俱驚,不免要切切私語起來。閻都督氣得隻哼了一聲,冷笑道:“敬酒!”王勃欣然舉杯,與客對飲,酒酣,索筆求紙,文不加點地揮寫着。
在一旁恭候寫序的小吏,趕快把王勃寫下的文句,禀報給閻都督。小吏禀報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廬。”閻都督聽後說:“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話,誰人不會寫。過一會兒,小吏又禀報:“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瓯越。”閻都督不語。小吏再報:“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儒下陳蕃之榻。”
閻都督暗喜說:“他把我當作知音了”。再過了一會兒,小吏又來報告:“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開一色。”閻都督拍案而起,說道:“好極了,他真是一個天才!”滿座皆驚。
當王勃寫到最後一個“流”字,輕輕放下筆來,微笑着擡起頭來,正要抱拳拱手時,閻都督走了過來,緊握着王勃的手,斟滿了一杯酒,讓王勃盡飲。
王勃也不推辭,一飲而盡,連聲說:“獻醜了!獻醜了!讓諸公父老大人見笑。”閻都督說道:“帝子之閣,有當今文壇“四傑”之一的王勃的序文,風流千古,使我等今日雅會,亦将聞名于後世。從此洪都風月,江山無價,都将賴王勃之序文,我當厚賞千金。”
衆人一齊驚呼:“怪不得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于是,大家互敬美酒,至醉方散。
俗話說,樂極生悲。王勃回到船上,回想起滕王閣的盛況,又看看自己,孤燈對影,即将遠航交趾,探望被谪遷的老父。不免有點黯然神傷,背誦起方才寫的序文:“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王勃為什麼如此傷感呢?這真是一言難盡。傷感的王勃,也有過春風得意之時。王勃字子安,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父親王福畤(zhì智),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王勃從小受到良好教育,7歲就能賦詩作對。在一個秋天,王勃跟父親郊遊,遊興正濃,王福畤出一上聯:“重陽遊郊,郊野黃花如金釘,釘滿野郊。”王勃沉思一會兒,對下聯:“中秋賞月,月浸白萍如玉盞,盞盡浸月。”果然對得不錯,被人稱做“神童”。
14歲那年,右相劉祥道推薦他到長安應試。王勃到了長安,主考官見他年歲小,想奚落他,就口占一絕:“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
王勃随口答道:“今朝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應試結果,因為他年齡小,不能做官,就封他為“朝散郎”(階位七品),成為朝廷中最年少的命官。沛王李賢聽說王勃有才,就招他到沛王府擔任修撰。
他們都是少年,常在一塊打鬧、狩獵、飲宴。這是王勃短暫一生中,最為春風得意的幾年。沛王與周王鬥雞取樂,王勃仗着文才,揮筆寫下《檄英王鬥雞文》,諷刺王爺鬥雞淫樂。高宗皇帝得知以後,大怒,将王勃驅逐出府。
王勃從王府出來之後,遊山玩水,寫詩作文。後來,他在虢州(今河南)任參軍。正巧,他認識的一個官奴曹達,因犯罪逃到他那裡去躲藏。
王勃擔心犯窩藏罪,想去告發,又怕别人說他出賣朋友。真是左右為難。最後,王勃決定殺曹達滅口。這事被官府知道,判處王勃死刑。事又湊巧,高宗皇帝這年改換年号,稱上元元年(674年),大赦天下,王勃幸免一死。
但是,他父親王福畤卻因為他受到了牽連,被朝廷貶遷為南海交趾縣令。第二年,就是上元二年(675年)王勃懷念老父被自己牽連,遠在他鄉為官,就從家鄉出發,探望老父。
路經洪都,巧逢重陽佳節,登滕王閣寫序,雖博得人們喝彩,但自己時運不濟,命途多舛(chuǎn喘),終究是他鄉之客。此情此景,怎麼能不使他傷感呢?!
王勃第二天一早,離開了洪都前往南海。他溯贛江而上,至贛州,轉章水至大餘縣驿站。棄舟上岸,翻過大庚嶺,進入廣東境内,再到海邊渡海。不幸的是,王勃在乘船過南海時,
不慎落水。雖經人救起,醫治無效,于上元三年(676年)離開了人世,年僅27歲。但是,他寫的詩文卻永留人間。王勃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至今還是為人們所喜愛。
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是一首送别詩,但不落入俗套,寫得很有特色。詩一開頭,氣勢雄壯,意境挺拔。京城已經夠巍峨了,還要以三秦之地相輔,一下子就把長安與蜀中相聯系起來,想望蜀中,還能見到迷茫渺渺的五津渡口煙雲。送别之情,真是無限。
你去蜀中做官,我宦遊長安,彼此都在異鄉為異客,惜别的心情是一樣的。隻要是互相了解的知心朋友,雖然相隔天涯海角,也和鄰居一樣的親近。我們在分别的路上,不要學青年男女那樣分别時哭泣流淚。在這裡,要特别指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抒寫出了深厚的友情,可以超越時空的距離。因而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
王勃的詩,以“高朗”著稱,沖破了南朝以來盛行的浮豔詩風,筆調清新質樸,韻律婉轉起伏,對唐代律詩形成和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他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稱為“初唐四傑”。他善作骈文,著名的《滕王閣序》,為後世推崇備至,成為脍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王勃一序名傳千秋,已成為曆史佳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