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中線把莫比烏斯環剪開,不會得到兩個莫比烏斯環,而是一個有兩面的環。原因很簡單:剪的動作增加了一條邊界。由此得到的表面是一整塊——上下兩邊總是一樣長,但有兩條邊界!
剪開莫比烏斯環:如果沿着中線把莫比烏斯環剪開,得到的形狀有兩條邊界,一條是原來莫比烏斯環的邊界(紅、藍色),另一條是剪開線(黑色)。
要想制作一個莫比烏斯環,要把這個平面在三維空間中扭轉。因為有了三維空間,它才可能穿過第三維來避開和自己相交。所以,莫比烏斯環是一個“三維物種”:我們之所以可以得到莫比烏斯環這樣一個“逆天”的東西,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三維空間裡。
埃舍爾:《莫比烏斯Ⅱ》
然而,我們是沒辦法在現實世界中做出一個克萊因瓶的,因為它是一個“四維物種”。要制作一個克萊因瓶,需要在四維空間上對三維空間進行扭曲。
想象你用筆在紙上畫出一個8字形。此時,8字中間的筆迹将不可避免地出現自交,這與圓柱體在克萊因瓶的中間自交是同樣的道理。筆迹之所以自交,是因為筆迹線條被限制在了二維表面。不過,如果引入第三個維度,用一條繩子擺出數字8的形狀,就不會有自交問題了。當一段繩子與另一段繩子疊在一起時,它可以在第三維度上上升。因此,這條繩子不需要自交。類似地,如果膠皮圓柱體可以在第四維度上上升,我們就可以制作出一個沒有自交的克萊因瓶。
克萊因瓶的結構顯然不同于普通的瓶子,這使它獲得了一個奇特的性質。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想象在下圖的克萊因瓶表面移動。特别是,想象沿着克萊因瓶外表面黑色箭頭指示的路徑前進時的情形。
這個箭頭向上移動,然後在頸部的外表面繞回來,下降到相交點。随後,箭頭變成了灰色,這說明它進入了瓶子内部。箭頭繼續前進,很快越過了起始點。不過,它現在位于瓶子的内部。如果箭頭繼續上升到頸部,然後下降到底部,它就會回到外表面,最終返回原點。箭頭可以平滑地在克萊因瓶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間移動,因此這兩個表面實際上屬于同一個面。
當然,擁有明确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是瓶子的一個主要标準,因此克萊因瓶并不是具有正常功能的瓶子。畢竟,如果倒入等同于倒出,你又怎麼能把水倒入克萊因瓶呢?
實際上,克萊因從未将他的發明稱為瓶子。它最初叫作Kleinsche Flche,意為“克萊因面”。這個名字很恰當,因為它隻有一個面。不過,英語國家的數學家很可能将其誤聽成了Kleinsche Flasche,翻譯成英語是“克萊因瓶”。從此,這個名字就流傳下來了。
最後,前面說過,克萊因瓶和莫比烏斯帶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最明顯的聯系是,兩個奇怪的物體都是隻有一個面。第二個不太明顯的聯系是,如果将克萊因瓶切成兩半,你就可以得到一對莫比烏斯帶。遺憾的是,你無法完成這個戲法,因為隻有當你擁有第四維度時,你才能切割克萊因瓶。
丨數學是對真理的探索,對矛盾的懷疑,它絕非晦澀難懂的學問,它是純粹而樸實的智慧。願我們能發現數學之美,發現美的本源源于數學。
文章來源:公衆号“數學之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