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頭痛,大家并不陌生,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遭遇過頭痛。而偏頭痛又是頭痛中常見類型。經常看見有人用手捂着半邊頭,難以忍受。偏頭痛是什麼?
典型的偏頭痛發作初期,多先為一側頭痛,自颞部開始,出現脹痛鑽痛或搏動性疼痛,然後擴展至整個半側頭部或整個頭部,有時也會出現頭痛緊壓麻木感覺。每次頭痛可以隻限于一側,亦可左右兩側交替發生。
偏頭痛,是針灸臨床常見的治療有效的病症。
常用選穴——足臨泣
足臨泣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位于足背外側,第四趾和小趾夾縫中,足臨泣與頭臨泣上下對應,主治頭目之疾。為與頭部本經同名穴頭臨泣相區分,冠以足字。
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五腧穴中的輸木穴,屬于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帶脈。
側頭部主要是足少陽膽經所過。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是對經絡學說應用的描述。因此要選用足少陽膽經的穴位,來治療偏頭痛。
中醫認為,疼痛多與經絡不通有關,不通則痛。偏頭痛的發生,多與經絡氣血瘀滞有關。而對于這種氣血壅滞于上,卻選擇下部的穴位治療,是源于内經中的選穴原則。《素問·五常政大論》曰: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
什麼是氣反?
氣即病氣,反即逆,氣反即氣機上逆。明代醫家張介賓解釋說:“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病在上,取之下,上壅者疏其下也。”
這種通過針刺下部的穴位,來治療上部病證的方法,稱為上病下治。上病下治是中醫重要的治療原則之一。
人體是通過經絡聯絡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五髒六腑四肢百骸,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生理病理聯系。上病下治,正是根據這一理論,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症療法有所區别。
上病下治的适用範圍
著名的四總穴歌:
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這四種病證都采用了上病下治的方法。正确掌握上病下治法,除了要掌握穴位的基本位置外,必須對人體上部包括頭目耳鼻口,咽喉,胸背部,髒腑經絡與下部髒腑經絡循行關系了然于胸。正如《扁鵲心書》中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慢性頑固性偏頭痛
遇到一些慢性頑固性偏頭痛,屬于瘀血阻滞者,可以遵循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則,配以局部穴位治療。如率谷穴,是足少陽膽經穴,又位于病變局部,也是治療偏頭痛的重要穴位之一。臨床常用透刺或放血的方法來治療。
上病下治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依據人體髒腑經絡,及氣機升降的調節機能而确立的法則。這一法則,是以五髒為中心,通過經絡的聯絡作用而實現的。可以應用于髒腑與形體,各組織器官的各個層面。總之,上病下治,是針灸臨床非常重要的取穴原則,可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