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半夏種植成本

半夏種植成本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8 12:25:14

半夏首載于《神農本草經》,是中醫臨床常用的一味中藥。《禮記·月令》中記載:“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半夏。”

半夏種植成本(五月半夏生)1

野生半夏群落

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共載方劑375首(包括《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在這衆多的經方中,其中以它命名的就有21方,《傷寒論》113方中,有“它”的正方18方,《金匮要略》245方中含有它的正方和附方一共有32方,除去重複方後,則含有“它”的方共有44方。

半夏

半夏種植成本(五月半夏生)2

半夏圓球形塊莖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幹燥塊莖。

采收加工: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産。主産于四川、湖北、河南安徽、貴州。夏、秋二季采挖,洗淨,除去外皮和須根,曬幹。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功能與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

用法與用量:内服一般炮制後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塗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

注意:半夏及其所有炮制品都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民間稱半夏為“三步跳”,因為半夏有毒,使用時要慎重。

半夏生品“戟人咽喉”,對局部有強烈刺激性,生食能使人嘔吐,舌、咽、口腔産生麻木、腫痛、張口困難等。

現代研究半夏其“毒”:其實隻是它的刺激性,而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毒性。半夏其刺激性成分主要為蛋白和草酸鈣結合形成的針晶複合物,即“毒針晶”。炮制所用輔料8%白礬或pH>12的堿水炮制可以使毒針晶晶體破壞,毒蛋白溶解變性,使其刺激性毒性降低。

半夏種植成本(五月半夏生)3

半夏藥材

法半夏

法半夏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炮制:取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内無幹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洗淨,陰幹或烘幹,即得。

法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功效:燥濕化痰,常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姜半夏

姜半夏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炮制:取淨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内無幹心時,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幹,或晾至半幹,幹燥;或切薄片,幹燥。

姜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功效:溫中化痰,降逆止嘔,常用于痰飲嘔吐,胃脘痞滿。

清半夏

清半夏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炮制:取淨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溶液浸泡或煮至内無幹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淨,切厚片,幹燥。

清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功效:燥濕化痰,常用于濕痰咳嗽,胃脘痞滿,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半夏種植成本(五月半夏生)4

半夏花序及佛焰苞

半夏的臨床應用

1、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本品味辛性溫,善燥除濕濁而化痰飲,并有止咳作用,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升尤善治髒腑濕痰。治痰濕雍肺之咳嗽聲重,痰白質稀者,常與陳皮、茯苓同用,以增強燥濕化痰作用,如二陳湯(《和劑局方》);治寒飲咳喘,痰多清稀,夾有泡沫,形寒背冷,常與溫肺化飲之細辛、幹姜等同用,如小青龍湯(《 傷寒論》)。治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甚則嘔吐痰涎,痰厥頭痛,可配天麻、白術以化痰息風,健脾除濕,如半夏白術天麻湯(《醫學心悟》)。

2、嘔吐反胃

本品入脾胃經,擅燥化中焦痰濕,以助脾胃運化,又能調中和胃,有良好的止嘔作用。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随證配伍使用。因其性溫燥,善除痰濕飲濁,故對痰飲或胃寒所緻的胃氣上逆嘔吐尤為适宜,常與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湯(《金匮要略》),若配伍性寒清胃火大黃連,亦可治胃熱嘔吐;配石斛、麥冬,可治胃陰虛嘔吐;配人參、白蜜,用治胃氣虛嘔吐,如大半夏湯(《金匮要略》)。其化痰和胃之功,還可用治痰飲内阻,胃氣不和,夜寐不安,可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如半夏秫米湯(《靈樞·邪客》。

3、胸脘痞悶,梅核氣

本品辛開散結,化痰消痞。治痰熱阻滞所緻心下痞滿者,常配伍幹姜、黃連、黃芩等,如半夏瀉心湯(《傷寒論》);若配伍瓜蒌、黃連,可治痰熱結胸,症見胸脘痞悶,拒按,痰黃稠,苔黃膩,脈滑數等,如小陷胸湯(《傷寒論》);治氣郁痰凝之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可與紫蘇、厚樸、茯苓等同用,以行氣解郁,化痰散結,如半夏厚樸湯(《金匮要略》。

4、癰疽腫毒,瘰疬痰核,毒蛇咬傷

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結;外用能消腫止痛。治瘿瘤痰核,常與海藻、香附、青皮等同用,共奏行氣化痰軟堅之效,如通氣散堅丸(《外科正宗》),治癰疽發背或乳瘡初起,《肘後方》單用本品研末,雞子白調塗;或本品用水磨敷,有散結、消腫、止痛之效;治毒蛇咬傷,亦可用生品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半夏種植成本(五月半夏生)5

半夏幼苗(卵狀心形葉)

半夏功效的各家之言

《神農本草經》: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名醫别錄》:生微寒、熟溫,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胎堕,治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本草圖經》:胃冷嘔哕,方藥之最要。

《藥類法象》: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食。治太陰經痰厥頭痛,非此藥不能除也。

《本草衍義》: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脾惡濕,濕則濡而困,困則不能制水。《經》曰:濕勝則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姜壹兩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時呷,數日便已。

《本草衍義補遺》:屬金屬土。仲景用于小柴胡湯,取其補陽明也。豈非燥脾土之功,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又諸血證禁服。仲景傷寒渴者去之,半夏燥津液故也。又妊婦姜炒用之。

《本草思辨錄》:半夏味辛氣平,辛則開結,平則降逆,為治嘔吐胸滿之要藥。嘔吐胸滿者,少陽證也,故小柴胡湯不能缺此。推之治心痞、治腹脹、治咳、治咽喉不利,一皆開結降逆之功。要其所以結與逆者,由其有停痰留飲,乘陽微以為患,半夏體滑性燥,足以廓清之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愚因藥房半夏制皆失宜,每于仲春季秋之時,用生半夏數斤,浸以熱湯,日換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為兩瓣,再入鍋中,多添涼水煮一沸,速連湯取出,盛盆中,候水涼,淨曬幹備用。每用一兩,煎湯兩茶盅,調入淨蜂蜜二兩,徐徐咽之。無論嘔吐如何之劇,未有不止者。蓋古人用半夏,原湯泡七次即用,初未有用白礬制者也。

《得配本草》:配秫米,和營衛;濕去故也。配豬苓、牡蛎,治夢遺;配白蔹,治金刃入骨。入苦寒藥,能散火;辛以散之。入氣分藥,和中氣;濕氣去,中氣和。入陰分藥,散郁熱;辛以散之。佐滋陰藥,能開燥。濕熱下行,則髒腑潤。佐竹茹,治驚悸;痰聚經絡則心驚。佐蒌仁,治邪熱結胸;佐芩、連,治火痰;老痰;佐姜、附,治寒痰、濕痰。

半夏種植成本(五月半夏生)6

半夏成株(長圓狀橢圓形葉)

附:中藥之“毒”

在中醫藥理論中,疾病生成就是體内平衡被打破,所以中藥治病的本質就是以偏治偏,如以熱之偏性治療寒病。中藥之效即為中藥之偏,亦現之所謂“毒”。古人在臨床應用中,早就意識其“毒”,所以相應産生了中藥的炮制減毒、配伍減毒、以及非常重要的中病即止(藥性猛烈的藥物,若病大體已去,就要停止該藥,或選他藥繼續調理),來馴服種種“毒”成為他們手中的治病良藥,仲景就多用生半夏,用炮附子。■

【來源:本文内容綜合自藥用植物圖鑒、《中藥學》教材、2020年版《中國藥典》、北京中醫藥大學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