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君子能夠與他人保持和睦,同時堅持自己的獨立性,不會盲目苟同、随波逐流;小人隻求與别人一緻,但實際不講原則,不會真正與他人保持和睦。對此,朱熹注曰:“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關于“和”與“同”之辯,在孔子之前晏子已有論述。《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有一次齊景公出獵歸來,指着前來接駕的臣子梁丘據對晏嬰說:“惟據與我和夫!”意思是梁丘據凡事迎合我,與我關系最和諧啊!晏嬰回應:“據亦同也,焉得為和?”意思是你們隻是“同”而不是“和”。晏嬰比喻說:“和,如羹焉。”廚師煮湯時,把各種原料和佐料加在一起,才能烹調出淳美之味;“和”又如音樂,五聲六律,剛柔清濁,疾之徐之,抑之揚之,才能奏出動聽的樂曲。而“同”隻是單一性質的事物,就好比在水裡加水,毫無味道;好比曲調隻有一個聲音,誰會聽它!
據《國語·鄭語》記載,早在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在與鄭桓公論政時就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他認為:不同的東西彼此和諧才能生成世間萬物,如果所有東西都一樣,世界就不再發展了。這個觀點與 “和而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所強調的都是既要尊重事物的差異,又要注重差異的融合。
和而不同是多樣性的統一。“和”字古體作“龢”,從龠從禾。龠乃象形字,表示一組長短粗細各異的管子,一齊吹奏、各發其聲,隻要和諧相融,便會悅耳動聽。事物的多樣性具有創造力,融合多樣性的東西能夠産生出新的東西;将不同的東西加以調和并使之平衡,就叫做“和”。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隻有千差萬别的生物共生共榮,世界才會充滿生機。
和而不同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若為公事各執己見,雖有争執,但各自襟懷無私、光明磊落,是為“君子之争”。王安石與司馬光同朝為官,兩人政見不同,常有辯論。但在私底下,兩人相互敬重,從不诋毀對方。王安石為相時,皇帝問他怎樣評價司馬光,他說,司馬光不失為“國之棟梁”,人品、能力和造詣都是很高的。當司馬光為相時,有官員給王安石羅列罪名,皇帝欲治罪,征詢司馬光的意見,司馬光說,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有古君子之風,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
彼此觀點不同,内心卻能和諧友善,這種“和而不同”體現的是正直和大度,常常有利于正義事業的推進。《北窗炙輠錄》載:韓琦與範仲淹議西夏戰事互不苟同,範仲淹徑直拂衣而去,韓琦從後面抓住他的手說:“國事不容再商量一下嗎?”韓琦一臉和氣,範仲淹心緒也平靜下來。兩人殿上争論,殿下卻不傷同事之情,隻因為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國計民生,而不是為了個人私利。如此寬闊無私的襟懷,後人評說,“隻此一把手間,消融幾同異”。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相互碰撞、共生并進的曆史。在這同一方天地、同一個家園,“和而不同”就是要相互尊重、兼容并包。要互學互鑒、取長補短,求同存異、互通有無,和諧相處、共生共榮,在發展道路上讓不同文明交相輝映、永葆生機,從而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本文轉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