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非常重視禮儀的國家,在封建階級社會這種現象更為普遍或者嚴格。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過去帝王出行需要多少人擡轎子是有規制的,而普通人或者大臣貴族都不能越界,不能超過這個規格,否則會惹來麻煩。同樣,對于喪禮也是很有說法的,單單埋葬之地就有“墳、墓、冢、陵”四種說法,大家它們的區别嗎?
對于死亡這件事古代人是很避諱的,即便在現代,某些地方也是很避諱的,比如老人去世了不可以直接用“死”字,而多用“走了”、“去了”等委婉的說法。
在古代更是如此,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說法,一般來說天子死亡隻能說“崩”,諸侯死亡稱“薨”,大夫稱“卒”,士稱“不祿”而一般老百姓隻能說“死”。
《漢書》中記載,山陵不崩,川谷不塞。皇帝死亡之所以說“崩”意思是沒了皇上就像山崩地裂、天塌地陷了一樣,作為一個國家最有權力的人物,皇帝的安眠之所自然規格也是最高的,能承載得了這樣規模和氣派的也隻有山陵大川,所以我們常看到古代皇上的陵墓大多依山而建,有些甚至把山都挖空了來建造地宮。正因如此,皇上的墓地才能稱作“陵”或者“皇陵”,以示尊貴。
相較之下“冢”的等級就要比“陵”低一些,不過即便如此也隻有諸侯或者很大的官才能享受這一禮遇。比較著名的如三國時期曹操自知一輩子樹敵無數,唯恐死後被人掘了墳墓,索性給自己修了七十二座墳墓,曆史上稱之為“七十二冢”。而彼時的曹操已經是中原鼎力的一大諸侯,隻因為沒有稱帝所以他權利再大也不能用“陵”而隻能用“冢”。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大家可能聽得比較多,那就是“衣冠冢”,這是種特殊的墳墓,專指那些死後沒有屍首、隻能以衣物等代替下葬的情況。
墳墓是最為普通的說法,也是尋常人用的比較多的一種規格。所謂的墓一般要比墳高級些,墓葬裡除了棺材可能還有些其他陪葬品,規模大小不一,這要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如何。墓的适用範圍可比冢和陵廣泛多了,有錢的商人、官員、讀書人等去世後都可以修墓。墓碑是這類墓葬的标配,上面刻有墓主人的生平事迹或者後人的評價。同樣,墓碑的材質可以是多樣的,這要根據墓主人的能力來自己定。
其實墳墓一般都連着用,很少有單獨強調墳或者墓的情況,不過相較之下墳确實要比墓低端一些,這也是千百年來老百姓用的最多的喪葬禮制。不同的是,墓一般比較豪華,可以是精心砌成的小密室,而且前面還要有墓碑啥的作裝飾,墳就寒酸一些了,大多是個半人多高的尖尖土堆,下邊埋着副棺材就算完事。在有些地方,到了清明還有給墳添土的習慣。
總得來說“墳、墓、冢、陵”這四種說法都是對人長眠之所的稱呼,隻不過在舊社會等級觀念嚴重,所以不同的稱呼才有存在的價值。現代社會人們大多不會太在意這些,除了比較特殊的比如烈士林園幾乎沒啥不同,這也是社會公平和進步的表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