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安踏為什麼赢了李甯

安踏為什麼赢了李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5 18:14:40

撰文/ 李丹 趙子坤

編輯/ 陳芳

安踏剛剛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成績單,不僅收入首次超越耐克中國,奪下了中國運動鞋服市場老大的寶座,與曾經的“老大哥”李甯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今年上半年安踏比李甯多賣135.55億元,後者想要追趕,還差“兩個特步”。

安踏為什麼赢了李甯(李甯要追安踏還差)1

《李甯驚夢》中曾披露過一個細節:彼時還未重回公司管理層的李甯破例參加了一次高層會議。會上,李甯本人不禁問:為什麼晉江品牌兩三年就能追上我們?

李甯口中的晉江品牌,指的是福建晉江人丁世忠創立的安踏。這家起家于外貿代工的小廠,比李甯晚一年成立,卻沿着李甯的路徑,在30多年内,一步步追趕李甯,最終全面反超李甯,如今兩家已不是一個量級。

8月23日,安踏發布了2022年半年報,總收入同比增長13.8%至259.7億元,首次超過了耐克中國,問鼎中國運動鞋服品牌老大的寶座,是李甯營收的2.1倍。李甯想要追上安踏,中間差着2.38個特步,上半年李甯和特步的營收分别為124.1億元和56.8億元。

安踏和李甯的差距,是從2012年開始拉開的。這一年,包括李甯在内的諸多運動鞋服品牌還困在庫存高企的危機中,但安踏受影響相對較小,營收首次超過了李甯。此後,安踏通過不斷“買買買”的路線,找到了新的增長曲線,自此業績扶搖直上,李甯與它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差了兩個多特步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運動鞋服品牌市場一直由兩條主線貫穿:一條是以李甯、安踏為代表的國産品牌,對戰耐克、阿迪達斯這兩大國際巨頭;另一條則是李甯和安踏之間的纏鬥。

而經過多年厮殺後,戰局變得清晰,如今安踏已經不把李甯當競争對手了。一位安踏内部人士直言,“與友商不在一個量級。”

安踏人這麼說是有底氣的,8月23日,安踏遞交的2022年上半年成績單顯示,其上半年實現營收259.7億元,同比增長13.8%,再次把李甯遠遠甩在了身後。

為了讓“對比”清晰可見,安踏甚至做出了自家和李甯、耐克中國、阿迪達斯中國同期收入的對比圖。

按照這張對比圖,安踏集團上半年的總營收位列第一,比第二名耐克中國高出22.84億元,是第三名李甯公司的2.09倍,是第四名阿迪達斯中國的2.13倍。對比圖想要傳達的意思很明确:其一,安踏首次完成了對耐克的超越,奪得了中國運動鞋服老大的寶座;其二,安踏和李甯、阿迪達斯的差距更明顯了。

安踏為什麼赢了李甯(李甯要追安踏還差)2

圖/安踏

一時間,資本市場歡欣雀躍。半年報發布當天,港股上市公司安踏體育股價報收92港元/股,漲幅4.01%。8月24日,其股價繼續拉升,收于95.65港元/股,總市值接近2600億港元。

安踏、李甯換了個天地,也不過是十年前的事,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到20年,局面截然不同,那時還是李甯的天下。

AI财經社查詢财報數據發現,李甯公司上市的2004年,其年營收高達18.78億元,同比增長47.16%。可以說,這時李甯是中國運動鞋服領域絕對的老大,它的晉江同行們此時的體量不過在幾億元左右。安踏這一年營收隻有3.12億元,李甯營收是它的6倍多。

李甯公司領跑的局面一直延續到2010年,2004年到2010年這幾年,李甯每年營收都是安踏的好幾倍,每年比安踏高出十幾億元到20多億元之間,安踏在李甯面前,就是一個小老弟。

其中,2008年是一個關鍵節點。這年李甯本人在北京奧運會上點燃的火炬,将整個中國運動鞋服市場帶向了大幹快上的道路,覺得在奧運會的帶領下,全民健身的商機無限。

為此,各大運動鞋服品牌的做法是,開足馬力生産,然後把貨壓給經銷商,就算完成了業績,他們此時還不關心産品是不是真正賣向了市場。效果也很顯著,2008年李甯公司66.9億元的營收相當于在五年内翻了四倍多。安踏也飙增至46.27億元,是2004年營收的30多倍。

此時,各大運動鞋服品牌還沒意識到危險已經悄然埋下,貨這麼壓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的。2010年,李甯公司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營收高達94.79億元。沒想到,正當全公司上下向百億目标沖刺時,局面急轉而下。此後,以李甯公司為代表的運動鞋服品牌經曆了多年的渠道陣痛期,每年核心攻克的難題就是怎麼把渠道高庫存難題降下去。

這輪行業調整,拉開了運動鞋服品牌洗牌的大幕。千載難逢的彎道超車機遇,誰抓住了誰就能引領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安踏率先走出了困局,所謂船小好掉頭,安踏受影響的程度也相對較小。2011年,趁着李甯下滑,安踏将兩家公司之間的差距縮小至0.24億元。2012年,憑借降幅比李甯小,安踏首次在營收上超過李甯,76.23億元的營收比李甯高出9.47億元。

此後十年,安踏越來越穩,與李甯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AI财經社梳理發現,2013年安踏比李甯營收高14.57億元,2014年這個數字變成21.95億元,2015年差距擴大至40.37億元,2016年變為53.31億元,2017年漲至78.18億元,2018年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135.89億元,2019年則突破了兩百億達200.58億元,2020年超210.55億元,2021年高267.56億元,畫出了不斷向上的曲線。

安踏為什麼赢了李甯(李甯要追安踏還差)3

今年上半年,安踏營收比李甯高135.55億元,而去年同期這個數據是126.15億元,差距再次拉大。

十年努力,安踏已經把李甯遠遠地甩在了身後,時至今日,李甯想要重新追上安踏,還差兩個多特步,上半年特步賣了56.8億元。

安踏向上,李甯向下

李甯失去“大哥”位置,要從2008年奧運會的冠名權的旁落算起。

2008年,在奧運會的帶動下,中國運動鞋服品牌迎來了發展高峰期,總市場規模超千億(1039億元)。當時,站在舞台中央的李甯,以9%的市場份額居第一。

彼時,阿迪達斯結束了李甯連續四屆贊助中國奧運代表團的曆史。李甯本人也不得不身穿阿迪達斯運動服點燃火炬。

此後,因發展過猛,運動鞋服供過于求,行業整體爆發庫存危機,大店模式進展受限,業績下滑、閉店清倉成為李甯等一批運動鞋服品牌的共同命運。此時,率先調整過來的安踏開始搭建品牌矩陣,收購了日後的“現金奶牛”FILA,給超越李甯打下了基礎。

2009年,安踏從百麗集團收購了虧損嚴重的意大利運動品牌FILA,試圖切入中高端市場。幸運的是,FILA剛好趕上了運動休閑潮流,不僅在安踏手裡扭虧為盈,還一度占據了集團營收的半壁江山。

目前,安踏在财報中将業務細分為三大闆塊:安踏主品牌、FILA,以及包括迪桑特、可隆等在内的“所有其他品牌”。與李甯公司營收靠李甯品牌不同,安踏手握兩張大牌,一個是安踏,另一個是FILA。

2022年上半年,安踏品牌營收為133.6億元,對安踏總營收的貢獻度為51.5%;FILA營收為107.77億元,對安踏總營收的貢獻度是41.5%。僅買回來的FILA體量都能與李甯公司不相上下。

這些年,嘗到FILA甜頭的安踏在“買買買”的道路上一往無前,先後以收購或者合作的方式将日本高端冬季運動品牌迪桑特(Descente)、韓國戶外品牌可隆(Kolon Sport)、芬蘭體育用品公司亞瑪芬(Amer Sports)的中國業務經營權收入囊中。

今年上半年,包括迪桑特、可隆在内的“所有其他品牌”給安踏貢獻了18.3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29.9%。

與安踏相反,李甯似乎在戰略發展上出現了判斷失誤,讓局面急轉而下。

2010年,向百億目标沖刺的李甯,發動了聲勢浩大的“90後李甯”新品牌推廣,用進一線、打高端、全面提價等動作,試圖從年輕消費群中取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以保持業績的持續高增長。但此舉最終失敗了,李甯渠道庫存高居不下,基本盤受到影響,2011年至2013年營收連續三年出現大幅下滑,2012年更是陷入巨虧19.79億元的窘境,此後兩年依舊虧損11.73億元。

2012年,安踏一舉拿下倫敦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贊助權,李甯徹底坐不住了。恰逢中國籃球發展黃金期,CBA可以說是國内體育圈熱度最高的聯賽,安踏與CBA裝備贊助合約剛好到期,給出了3年6000萬的續約報價。“心急”的李甯,豪擲5年20億的天價合同,拿下CBA聯賽的裝備贊助權。

後來的業績說明,CBA聯賽的市場價值和曝光度被高估了,這筆合約期間,李甯虧損慘重。

痛定思痛的李甯,随後找到了一個新發展策略,緊盯國潮概念,打出中國李甯的标簽。2018年,李甯成為第一個登上紐約時裝周T台的中國運動服裝品牌,“中國李甯”一炮而響,把紅底白字的方塊字變成了潮流象征,吸引來了李甯最想要的那一批年輕人,街頭上穿“中國李甯”衣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安踏為什麼赢了李甯(李甯要追安踏還差)4

圖/李甯官微

今年上半年,不同于安踏将三大闆塊單拎出來,李甯财報把重點放在了渠道上。2022年上半年,李甯在渠道優化方面主要做了兩件事:其一,推動旗艦店、标杆店等高效大店落地,并加大購物中心、奧萊渠道拓展;其二,形成與商業體集團的溝通協商機制,優化渠道成本。

财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李甯在特許經銷商、直接經營銷售和電子商務三大渠道的銷售收入都有所上漲,漲幅分别為28%、11%和19%。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李甯營收大增21.69%至124.1億元。

這當然離不開冬奧會的助推作用,李甯在财報中表示,公司借助了冬奧背景,積極打造品牌體驗價值,完善營銷策略,把握住了業務發展機遇。安踏也不例外,在長達100頁的中期報告裡,安踏特意把谷愛淩放在了第7頁,緊跟業績摘要,比公司業務模式介紹都靠前。可以想見,押注冬奧,對安踏的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落後于人的李甯,也開始效仿安踏的“買買買”模式,先後将堡獅龍、意大利品牌鐵獅東尼、英倫鞋履品牌Clarks收入囊中。

從最近八年的營收數據看,李甯早已止跌回升,發展策略已經奏效,但無奈安踏的增速更快,這導緻兩家差距越來越明顯。

兩家毛利率下滑背後

盡管安踏以傲人的營收數據,一時風光無限,但仍然難掩其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今年上半年,與營收雙位數增長不同,安踏歸屬于母公司的淨利潤同比下滑6.56%至35.88億元。李甯上半年營收淨利潤雙增長背後,也有隐憂。

兩家的毛利率都在下滑。财報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安踏集團的毛利率約為62%,比上年同期減少1.2%,主要由FILA毛利率同比下降3.7%所緻。而李甯的同期毛利率也出現了下滑,為50%。去年上半年,這一數據是55.9%。

對于FILA品牌毛利率下滑,安踏集團解釋稱,由于疫情,主要布局高線城市的FILA“是集團内部業務受影響最大的品牌”,閉店率最高達到了30%。與此同時,FILA在疫情期間還加大了零售折扣,再疊加全球原材料價格上漲,導緻産品成本率有所增加。

一個事實是,長年被視作安踏“現金奶牛”的FILA,在經過前些年的爆發式增長之後,已經開始觸及天花闆,2022年上半年營收同比減少0.5%。據一位接近安踏的人士透露,FILA現在對其目标群體(年輕人)的吸引力在下降,反倒是30~35歲這個年齡段的消費者會多一些。

針對FILA增長乏力,安踏回複稱,經過5~6年的狂飙突進,FILA的規模已經達到了200~300億水平,“從全球市場來看,在30億美元規模以上體量的品牌,還能保持高速增長的幾乎沒有”。未來,FILA将聚焦做深細分品類,同時保持一二線城市門店的平均店效和坪效水平。

一位業内人士坦言,FILA的體量已經足夠大,再想保持過去的高增長,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速度降下來是早晚的事,接下來要看安踏集團如何調整FILA,從而使得其能再次取得正向增長。

安踏為什麼赢了李甯(李甯要追安踏還差)5

圖/安踏官微

李甯高層則在财務數據溝通會上表示,公司毛利率下滑5.9%是公司主動進行戰略調整的結果。

根據李甯公司執行董事兼聯席行政總裁錢炜的說法,李甯的首要任務是在保證收入穩定的同時,保證利潤和利潤率的完成。“在此情況下,毛利率有所下降,是基于3月初疫情來臨前提下進行有意識、戰略性調整,來保證整個庫存健康與穩定。”

但從細分渠道來看,導緻其整體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毛利的電子商務渠道以及直營渠道的銷售占比出現了下滑。不僅如此,李甯公司還出現了存貨、存貨周轉天數增加的情況。其中,公司上半年存貨19.7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17.73億元,增長了一成;平均存貨周轉天數也從2021年上半年的53天上升至55天。

剝離掉外在因素,安踏的毛利率仍然要高于李甯,且高出了12個百分點。安踏在财報中将其歸因于DTC模式。

從2012年開始,安踏在戰略上效仿李甯,持續攻入下沉市場。2019年,随着線下門店突破10000家,這一模式無法再帶來更多溢出收益,安踏便開始進行渠道改革,推出DTC(Direct to Consumer,直面消費者)模式,試圖以此消除庫存周轉的風險性,突破“庫存周期”。

據一接近安踏的人士透露,安踏目前在全國90%以上的地區采用直營模式,DTC轉型後線下門店整體坪效在1300元/平方米,毛利稍高于40%。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提倡的多品牌戰略,其實效仿的是耐克、阿迪達斯這兩大國際運動鞋服巨頭。早在1988年,耐克就開啟了“買買買”的發展之路,先後将ColeHaan(時尚鞋服品牌)、Bauer(曲棍球鞋品牌)、Hurley(體育比賽和青年鞋服)等收入麾下。但與耐克不同的是,安踏主品牌的營收占比懸殊,收購的品牌反而成為集團主力軍。

安踏為什麼赢了李甯(李甯要追安踏還差)6

圖/安踏

曆年财報數據顯示,耐克主品牌NIKE和阿迪達斯主品牌ADIDAS,分别占集團總業績的80%和70%左右,而多年以來FLIA對于安踏而言,已經起到半壁江山的作用。隻不過,這個扛起大旗的業務現如今也遇到了困境,營收毛利率雙降。

而被寄予新的增長曲線希望的戶外高端品牌迪桑特,目前來看短時間内很難成為“下一個FILA”。

安踏試圖靠收購品牌,多條腿走路,但除了一騎絕塵的斐樂,其他子品牌的銷量還未達到真正的“第三曲線”體量。目前,在很多消費者眼中,安踏與耐克、阿迪達斯、彪馬等國外運動品牌,依然有着巨大差距。

确實,雖然目前安踏在中國超過了耐克、阿迪達斯,但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安踏與兩大國際巨頭依然不是一個量級。

一方面,耐克一個财年收入已經達到了400億美元以上,換成人民币将近3000億元,依然是安踏營收的五六倍;阿迪達斯同樣如此,今年上半年阿迪達斯營收同比增長5%至108.97億歐元,換成人民币約為740億元,是安踏的2.8倍;另一方面,耐克、阿迪達斯均是全球化經營,而安踏至今大本營仍在中國,買過來的品牌大多數均隻有中國的經營權,正因如此,安踏至今營收構成裡依然沒有來自國際的收入。

并且兩大國際巨頭在研發上很舍得投入,每年研發費用占比接近10%,常年保持在7%以上,與之相比安踏、李甯等中國運動鞋服品牌在研發上的投入占比少之又少,目前均小于3%。

由此可見,安踏真正做到全面超越耐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本文由AI财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