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認為,從新兵下連以後才是部隊生活的真正開始。而新兵時期,隻不過是當兵的起點,是軍旅生活很小的一段路。當新兵處于“第二适應期”時,會迎來4個變化,這些内容,不僅當兵青年要懂,兵爸兵媽最好也要了解。
體能是當兵之基,成長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訓練方面,如果說新兵時期隻是一個“預熱”,那麼當新兵下連以後随着各科目的展開,體能訓練強度一般都會達到當兵的“峰值”。
這個“峰值”有兩層意思:一是新兵的體能一般會達到整個軍旅生活的最高峰,創造出個人的最好成績;而另一層意思,是指新兵下連以後強度很大,不僅會以5公裡為起點,而且常伴有全部武裝5公裡、10公裡,甚至是奔襲科目(因部隊而異)。
這種強度的改變,考驗的是新訓的成果,更考驗的是新兵個人的意志力,所以這自然也成為了新兵第2适應期的一項内容。不過也不必過于擔心,畢竟有了新兵時期的“底子”,邁過這道坎并不難。
統一新訓的新兵,具有二次分配的特點。待新訓結束,無論去學技術、去機關還是去基層連隊,都将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單位,如果沒有意外或存在調動等其它的情況,新兵會在這個單位服役至少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每一位當兵的人,在部隊無論分到哪個單位,都會有所屬專業。這個專業除了調動、離崗以外,輕易不會改變。對于在部隊長期發展的青年來說,這個專業可能會陪伴青年的整個軍旅生涯,就算是考上了軍校也不會改變。而新兵時期,因為所訓練的内容都是共同科目,相對簡單且容易,與專業訓練沒法比,所以這種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導緻新兵的不适應。
在新兵時期,無論是哪個兵種、哪個部隊,通常所采用的方法都是新老兵分離。簡而言之,就是說新兵與老兵各練各的,各管各的,不摻和。而且在這一時間段内,新兵的周圍除了幾位新訓骨幹,其它全是同年兵。
但當新訓結束後,這一模式就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一個班内有老士官、老兵、班長、副班長、新兵。這些戰友每個人當兵的時間不等。而按照部隊的“傳統”,作為剛下連的新兵,必然處于最末端。所以工作中,會出現班長也管、老兵也管的情況,這可能會讓新兵不适應。
尤其是面對日常工作,如打掃衛生、小值日、出公差時,班内一般最多有1-3名新兵,而這些新兵通常會承攬了大多數的工作量。如果在想不通、理不順、看不明白的情況下,心裡面必會産生一定的怨氣,或表現在行動上,或深埋在心裡,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因此,這個時候的兵爸兵媽,一定要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其思想動态,做好引導工作。
在新兵階段,各單位多采用“無死角”管理模式,就是說無論新兵在幹什麼、忙什麼隻要問到新兵班長,都能做到“一口清”。所以當兵青年在新兵時期,就算上個小廁,也需要和班長請個假。沒當過兵的人可能讀來不可思議,但這就是事實。另外,新兵時期會很忙,幾乎不會有“一丁點”個人支配的時間。
當下連後,這種情況會有很大的改變。比如說去食堂用餐,統一帶去,可2人結伴自由組隊帶回;去服務社、理發等也不用班長帶着去。在周末及節假日,會有集體活動,但也會有自由活動時間。雖然這些内容在一些人眼中看來變化不大,但點滴的改變,足以讓當兵青年的心理上産生強烈的愉悅感。這些,唯有過來人才能體會。
當兵這條路前進與成長的過程,一樣遵循由弱到強這一規律。所以當兵青年唯有在不斷付出、不斷感悟中方能變得成熟。人生路漫長,當兵期間吃過的苦、受過的累終不過是人生征途上的一小部分。回頭來看,這樣的不适應,才是每一位青年成長的“催化劑”,助其成長、催其奮進,隻要挺過,注定一切向好!
作者:永恒戰歌
專注于部隊生活題材文章創作
更多内容,歡迎關注查看主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