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簡答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簡答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6 18:21:20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簡答(盧梭的教育思想)1

【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

将使他們從此以後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

form 盧梭

《教育思想簡史》系列文章第3篇

記得剛到英國讀教育學,導師第一節課告訴我們,讀教育學要先把三個人讀完:第一個柏拉圖的《理想國》,書的第四章論述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教育理想(參見《教育思想簡史》的第一篇文章);第二本就是盧梭的《愛彌兒》;第三本是杜威,核心著作包括《我的教育信條》、《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興趣與努力》。

柏拉圖的教育理念,我們在《教育思想簡史》第一篇文章中已經交代過:體格教育和人格教育。今天我們來瞅瞅盧梭先生的教育理想。

提起盧梭,國内的讀者都很熟悉,因為這哥們用一本書點燃了法國大革命之思想火焰,因此他的《社會契約論》比他的《愛彌兒》更有影響力和名氣。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簡答(盧梭的教育思想)2

盧梭寫《愛彌兒》源起于回答朋友關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通信,不想一寫竟然寫成了一本書。盧梭以愛彌兒作為一個假設的兒童,從他的出生一直寫到結婚生子,生老病死。成了一個孩子多半生教育的綱領性指南。他的教育思想影響了後來很多教育思想家。

盧梭的教育思想和柏拉圖有很大差異。柏拉圖理想國裡的教育的功能是工具性的,教育的目的是通過體格和人格教育将孩子們塑造成他們應該成為的階層。盧梭則主張讓孩子們自然成長。他覺得教育一開始就懷着目的是極端的變态的。盧梭倘若看到今天的教育現狀,估計得氣死。

盧梭的教育思想有點類似我們的老莊哲學。隻不過我們的老莊二老沒有專門論述怎麼教育孩子。老莊推崇無為,盧梭強調自然主義。在他眼裡,人為的幹預和設計孩子的教育是最失敗的教育。當然,他的自然主義并不是放任,而是作為旁觀者,以自然天性為主,以父母關鍵時刻的引導為輔。

大家可能馬上批判他,說他的思想根本就不适合中國的國情。我的觀點是:不一定。縱觀全世界從古至今的教育思想,大約逃不出柏拉圖和盧梭兩極之搖擺。要麼偏柏拉圖一些,要麼偏盧梭一些。比如當今中國的教育現實更柏拉圖一些,而當今西方的教育更盧梭一些。這麼一講,大家就不會斷然覺得盧梭對我們沒有意義了吧?

比較吊詭的是,盧梭以《愛彌兒》成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不僅不管不問,而且一塌糊塗。想來諷刺,令人唏噓。看來醫者不能自醫,教育是不分什麼國界的。無論如何不耽誤《愛彌兒》思想的光輝。我們一起來評鑒一下盧梭的教育思想吧。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并伴随其一生。盧梭認為的家庭、學校、社會是孩子成長的三個核心“土壤”不難理解。

自由就是自主,包括三個不斷進展的層面:自然自由,社會自由和道德自由。所謂自然狀态的自由,是天賦的,生而有之,不可剝奪。社會自由的實現是一個克服人性堕落,揚棄社會異化的動态曆史過程,道德的自由實現則是這一曆史過程的自覺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過程(p.3)。

一個父親生養了孩子,隻是完成了他的任務的三分之一。他對人類有生育人的義務;他對社會有培養社會人的義務;對國家有造就公民的義務。《愛彌兒》依次論述了自然教育,社會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種教育形式(p.3)。

隻有0-12歲的教育才是盧梭狹義的自然教育。這時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自然在說話,亦即一種消極教育。出自造物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盧梭認為在這個年齡段的法則是損益而不是獲得,是減法而不是加法。(男)孩子最自然的教育者就是他們的父親(p.5)。

若是你開頭什麼也不教,反而會創造一個教育的奇迹(p.6)。這個觀點看起來有些極端,不過讀者朋友們可以自行消化,酌情應用。

12歲之前是理性的睡眠期,不能進行道德教育,同時也不能進行知識教育。這時的教育主要應該集中于身體訓練,讓兒童勞作,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動。 正因他從未看到别人的教育意圖,他反而能更好地自我教育。因為他始終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而行動。因而不得不把身體和頭腦的作用結合起來(p.7)。

我們最初的哲學老師是我們的雙腳,我們的雙手和我們的眼睛。用書本來代替此類感覺和經曆,那就不是在教我們運用自己的理性,而是在教我們輕信,教我們借用别人的理性(p.7)。

對孩子們講體力,對成年人講理性,這才是自然的次序(p.9)。

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一種癖好(p.13)。

冷冰冰的理性,隻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應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人應該聽從良心這種自然情感的指導,因為理性總是欺騙人們,良心才是人類的真正向導(p.14)。

在智育方面:1.盡可能地讓兒童從經驗學習。2.盡可能地讓兒童看到所學的用處。3.語言的學習不要超越兒童用來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4.不要讓他面臨超越其能力的問題(p.20)。

在性格教育方面:1.不要命令兒童,更不要以威脅來命令兒童。2.不要讓他認為他可以随意役使。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他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别人替他們做事。這樣,他們就會把他們的欲望限制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内,不再會感到他們被剝奪了力量,不能做想做的事情了。隻要我們注意不讓孩子有跌倒的危險,不讓它們觸及可以傷害他們自己的東西,我們就應該讓他們的身體和四肢享有絕對的自由(p.23)。

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p.31)。

過分嚴格,過分放任,這兩種情況都應該加以避免(p.38)。

你知道什麼方法一定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悲慘嗎?這些方法就是;一貫順從他,讓他習慣于要什麼就給什麼。由于他能輕易獲得滿足,因此他的欲望不斷地膨脹,這樣,你遲早會有一天不能不因為力量不足而表示拒絕。但是,由于他并未習慣遭受拒絕,因此,他會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東西還感到痛苦(p.45)。

你試驗過種種手段,但是恰恰唯一能取得成效的手段你沒有試驗過:有節制的自由(p.45)。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将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态龍鐘的兒童。兒童有他特有的認識,思考和感情方式:再也沒有用我們的方式去代替他們的方式更為愚蠢的事情了(p.44)。

我敢于提出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則嗎?這個法則是損失而不是獲得,是減法而不是加法。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因此,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性的(p.47)。

在達到理性的年齡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觀念,而隻能接受形象:兩者之間的區别是,形象隻不過是被感知物體的确切圖像,而觀念是對事物的看法,由事物間的關系決定的。還有一個錯誤是,我們總是要他們去注意那些同他們沒有一點兒關系的問題,如,他們将來的利益,成年時的幸福或獲得的尊敬,等等。這些問題對于沒有遠慮的兒童來說,是絕對沒有什麼意義(p.54)。

我把教授歸于無效教育之列(p.55)。

即使不學習書本知識,孩子的記憶力也不會因此閑着;他所看見的和他所聽見的一切,都會對他産生影響。他将把它們記下來。他自己把大人的言語和行為都記在心裡。他周圍的事物就是一本書,使他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地豐富着他的記憶,從而增進他的判斷能力。我們可以對他周圍的事物加以選擇,十分慎重地使他繼續不斷地接觸他能夠理解的東西,而把他不應該知道的事物收藏起來,從而選擇性地培養他的記憶力。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形成一個知識的儲備庫,從而有利于青年時期的教育和他一生的行為。是的,這個辦法既不能培養出什麼神童,也不能使他的保姆和教師得到誇耀,但是,它能培養有見識,有性格,身體和頭腦都健康的人。這樣的人,小時候雖沒有誰稱贊,長大後會受到人人尊敬(p.58)。

愛彌兒絕不背誦什麼課文,即使是寓言,即使是拉·封登的寓言,不論它們是多麼簡單和動人,他都不是背誦的,因為寓言中的話并不僅僅是寓言,就像曆史中的文字并不就是曆史一樣。寓言可以用來教育成人,但對孩子們就應該直接了當地講真理(p.58)。

這裡盧梭并不是說讀書不好,而是不提倡死記硬背。培養孩子讀書識字的欲望。隻要賦予孩子們這個欲望,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通常不急于達到什麼目的,反而可以很有把握和十分迅速地達到那個目的(p.60)。

如果你按照我所拟的計劃,采取與流俗相反的辦法,如果你不把你孩子的心靈指向遙遠的未來,指向其他的地方和其他的時代,而是使其專心于直接影響他的一切,那麼,你将會發現他是能夠進行觀察,記憶,甚至推理的:這時自然的次序。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的智力,就應當先培養他的智力所支配的體力。為了使他聰慧而理性,你要不斷地鍛煉他的身體,使他強健起來。讓他勞作,積極,奔跑,喊叫,不停地活動。讓他成為一個精力旺盛的人,成為一個明智理性的人(p.61)。

如果你的頭腦總是去指揮他的手,那麼,他自己的頭腦就會變得沒有用處(p.62)。

我們最初的哲學老師是我們的雙腳,我們的雙手和我們的眼睛。用書本來代替此類感覺和經曆,那就不是在教我們運用自己的理性,而是在教我們輕信,教我們借用别人的理性。人類真正的理性不僅不是獨立于身體而形成的,而是良好的體格使得人易于和确定地運用自己的理性(p.64)。

我希望他的老師不是别人,而是大自然,他的模特兒不是别的,而是他所看到的物體(p.68)。

我已經說過,幾何學是不能被孩子們所理解的:但這是教師做得不對。我們沒有認識到他們的理解方法和我們的理解方法不同,沒有認識到幾何學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推理的藝術,而對他們來說則是一種觀察的藝術,而不是推理的藝術(p.69)。

說話是表達我們自己的思想,而唱歌則是表達别人的思想(p.72)。

每一個年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狀态(p.75)。

他心中的觀念為數不多,然而都很明确:雖說他沒有靠記憶去知道什麼,但他靠自己的經驗學到了很多的東西:雖說他讀書沒有别的孩子讀得好,但他對自然這本書的理解卻比其他的孩子透徹,他的心智并不表現在他的舌頭上,而是存于他腦中。他的記憶力不如他的判斷力強,他隻會說一種語言,但是他自己理解自己所說的語言,雖然他說話不像别人說得那樣好,但他做事卻比他們高明。成規和習慣對他沒有意義 (p.76)。

我們必須通過感覺來運動我們的思想。在最初的思想活動中,感覺總是我們的向導。這時,世界是唯一的書本,事實是惟一的教學。-page82

要使你的學生去觀察自然的種種現象,不久你就會喚起他的好奇心。-page83

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你一旦用自己的權威代替了他的理性,他就不再運用自己的理性了,并淪為别人見解的犧牲品。-page 83

如果他從不犯錯,他就不會正确地學習。-page86

我的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則不是要去教孩子很多東西,而是要讓他形成清晰,确切的觀念。-page86

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和科學的興趣,而且如果這種興趣發展良好,就可以教他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好的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page87

我們真正的老師是經驗和感覺,一個人隻有在他所處的情境中,才能清楚地察覺哪些東西是适合他的。-page91

他從一個小時工作中學到的東西,比他記憶你一天的解釋還要多。-page96

任何一個父親都不能使他的兒子有權成為一個對其同胞一無用處的人。-page99

我的學生必須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想,才不至于像野蠻人那樣懶惰。教育的最大秘訣是:使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并行不悖。我們訓練了一個既能有效行動又能有效思想的人。-page101

我們的學生起初是隻有感覺,而現在則有了觀念了:凡是能夠按真正的關系形成觀念的心靈,便是健全的心靈:凡是滿足于表面關系的心靈,則是淺薄的心靈:在比較觀念和發現關系方面的能力是大或是小,就決定了人們的智力是高還是低。-page101

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page103

他雖然不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但至少是一個善于學習的人。-page103

我的目标不是教給他種種知識,而是教他在需要的時候獲取知識的能力,教他準确評估知識的價值,教他愛真理勝于一切。運用這個教育方法,盡管進步很慢,但決不會走一步冤枉路,也決不會被迫重新回頭。-page103

我們每個人都誕生過兩次:一次是為了存在,另一次是為了生活。-page106要使一個人在本質上很善良,就必須使他的需要少,讓他少和别人比較:如果一個人的需要多,而且又聽信偏見,則他少和别人比較:如果一個人的需要多,而且又聽信偏見,則他在本質上必然要成為一個壞人。-page108

通過曆史,他就可以無需學習什麼哲學也能深入地了解人心,而且他可以作為一個單純的觀者,不帶偏見和情緒地對曆史事件做出判斷,既不是同謀,也不是批判者。-page120

教育給了我們各種無用的東西,唯獨沒有教給我們行為的藝術。-page126

我們這個時代的錯誤之一,就是過多地使用了冷靜的理性,好像理性是人的一切,單憑理性,是不能發揮作用的,它有時候可以約束一個人,但很少能夠激勵人,它不能培養任何偉大的心靈。-page134

我再說一遍:冷冰冰的理性,隻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應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page134

我們花時間去學别人的思想,就沒有時間鍛煉自己的思想。結果,學到的知識固然是多,但培養的理性卻少。-page142

教育者的主要任務在于,保護學生免于過早地認識惡習和謬見,而非向他們灌輸成人世界的美德和真理。-page196

日常發生的事件都是教育的要素。-page196

人們認為通常脾氣是天生的,其實應該歸咎于兒童期的不良教育。-page200

本文參考文獻:《愛彌兒》(精選本) [法] 讓`雅克`盧俊 著 彭正梅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1月第2版。

歡迎在留言區告訴範叔

還有哪本書,是你想安利給大家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