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評價試卷有優劣的指标

評價試卷有優劣的指标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8 09:22:17

評價試卷有優劣的指标?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每年高考、中考試題的難易,都會成為社會大衆評點的熱門話題今年的高考和中考帶給考生和家長們的感受,可謂“冰火兩重天”,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評價試卷有優劣的指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評價試卷有優劣的指标(觀察中高考試題難易之辯)1

評價試卷有優劣的指标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每年高考、中考試題的難易,都會成為社會大衆評點的熱門話題。今年的高考和中考帶給考生和家長們的感受,可謂“冰火兩重天”。

高考向左,中考向右?

許多地方因為疫情的影響,高三學生春節後大半時間居家學習,複習效果無疑會大打折扣。鑒于此,很多人揣測:“今年高考題目應該不會出得太難吧?”誰料第一個露面的語文就給了很多人一個下馬威。數學考完,網上一下子炸鍋了,許多學生直接被考哭了。“語文本手俗手妙手,數學無從下手”“數學考試發了兩張草稿紙,我哭了一個半小時,擦眼淚剛好夠用。”“考完數學,直接報名讀高四了”。網上各種段子滿天飛,更有一些“數學達人”、包括高三數學老師試做試題後認為今年的數學試卷(特别是新高考1卷)“史上最難”“難出天際”。很多學校在考完數學後緊急向老師和家長發送信息,要求做好學生的心理安撫和疏導工作,放下包袱,以免影響後面科目考試。

就在人們擔心今年中考是不是也會很難的時候,北京市中考成績出爐,結果出人意料,可謂“喜大普奔”:全市總計約10萬人參加中考,655分(滿分660分)以上的考生就有877人,650分以上6006人,600分(含600分)以上多達4.98萬人,各學科滿分學生不在少數。很多人單看自己成績都覺得考得不錯,但總體一比,又高興不起來。

每年的高考、中考結束之後,相關教育管理部門和教科研機構都會對試卷、試題進行科學嚴謹的研究分析,從試卷的信度、效度,具體試題的難度、區分度等,給出一個基于數據的、相對客觀全面的分析報告。這樣的分析報告往往會滞後一段時間才能出來,但綜合各方面信息,結合一線教師的評析,基本可以作出判斷:今年高考的數學試題、特别是新高考1卷的難度确實提高了,而北京市中考各科試題的難度都下降了。

比難易更重要的是明白因何而難、因何而易

據此,有人認為,今年的數學高考是個信号,服務于選拔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的目标,今後的高考特别是數學科目可能會越來越難。也有人認為,作為“雙減”後的第一次中考,北京市的中考具有示範效應,今後的中考,可能試題簡單、考生分數高會成為常态。當然,還有人認為,今年高考數學的難和北京中考的易,都屬命題“失誤”,偏離了正常的軌道,今後會得到修正和回歸。

不同年份高考、中考試題難易有差異,這是客觀事實,也很正常。筆者則認為,比預測高考、中考試題會往更難還是更易的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要明白題目變難或變易背後的原因。認清試題難易背後命題思路和理念的變化,才能認清方向,更好地指導中學的課程教學改革。

其實有關高考數學變難的說法,不是今年才有。2021年高考結束,很多考生和數學老師都認為數學試題有點難、有點怪,懷疑“是不是葛大爺出的”,逼得葛軍(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出面聲明“很久沒有參與高考命題了”。但是有機構對一些重點中學進行調研發現,考生數學成績并未出現下滑,甚至比往屆考得還好。原因何在?因為這些學校積極推動教學改革,平時的教學和複習備考把準了高考命題改革方向,學生适應高考題型的變化,做起來就順手了。這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高考命題思路有什麼變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将高考考查要求概括為“四翼”,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實施新高考改革以來,高考命題從單純考查知識的掌握情況,逐步走向考查學生的核心素養,注重對解決學科問題的本原性方法的考查,強調在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試題綜合性、開放性和情境化特點越來越明顯。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研究員、原副院長臧鐵軍認為:“面對新高考,依舊靠刷題訓練解題能力,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不能從多元性、關聯性、層次結構性等方面把握問題與事物本質的教學,必然産生諸多的不适應。”“開放性題目使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更加凸顯。這對于沉溺于書本、習慣刷題的學生來說,難度增加了,而對于綜合能力強、把知識學活、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來說,分數提高了,死記硬背的負擔反而減輕了。”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在《落實立德樹人加強教考銜接——2022年全國高考試題評析》一文中明确指出:“高考在反對‘機械刷題’中勇于創新,通過增加情境型問題、增強試題的開放程度,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關注現實,實現從‘解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引導學生摒棄那些惰化思維能力、影響獨立思考的不良學習方法。”高考命題就是要“讓套路限行,讓刷題失效”,如若還是按照老的模式、套路來教學和複習備考,豈不是南轅北轍?

臧鐵軍和教育部教育考試研究院的評析都告訴我們:近年的高考數學試題,與其說是變難了,不如說是變得讓一些學生和老師不适應了,或者說,因為不适應,所以感覺到題難了、偏了、怪了。

同樣地,今年北京中考,學生和教師普遍反映題目簡單、容易。“簡單”“容易”體現在哪?僅僅隻是知識考查深度上的變化嗎?

2019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對中考命題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試題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結合不同學科特點,合理設置試題結構,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和客觀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

2022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要求“兼顧畢業和升學的功能定位”,“科學合理設置試卷難度,既要防止試卷過難增加學生學業負擔,也要避免試卷過易難以體現區分度。要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合理設置試卷試題結構,減少記憶性試題,增加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堅決防止偏題怪題,促進有效考查學生綜合素質。”

從這兩份與中考命題相關的文件不難看出,中考命題改革在大思路、大方向上與高考命題改革是同向同行的,那就是從知識立意走向素養立意。一般而言,僅需低階思維參與的機械記憶和簡單應用型的題目相對簡單,而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的試題更能體現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新能力,因而難度更大,更不易拿高分,學生的差異性也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區分度更大。從這個角度分析,北京中考考生成績大面積提升、高分學生紮堆,除了試題的絕對難度降低,恐怕也有考查方式保守,試題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不足的問題。這樣的降低難度并不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水漲船高式的高分也不能減輕家長的焦慮。

教學評不僅要在内容上一緻,更要在方式上一緻

高中各學科課程标準、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标準是高考和中考命題的基本遵循。應該說,嚴格依據課程标準來命題,确保“内容不超範圍、深度不超要求”,這是高考、中考命題的一條“紅線”。隻有做到教、學、評(考試評價)一緻,才能發揮好考試對于教學的正向引導作用,緩解家長和考生的焦慮,更好地落實“雙減”要求。

我相信,高考、中考命題組織部門及命題專家,對于保證“依标出題”肯定要反複研究,不敢輕易“冒天下之大不韪”。超出課标範圍的試題不能說絕對沒有(特别是在還沒有全面實行省級中考統一命題的情況下),但是應該很少。可是為什麼每年高考、中考結束後,總是有不少考生和老師抱怨題目“超綱”了呢?我覺得這裡面有一個理解上的誤區。

首先,不能把遵循課标、強調回歸教材理解為以教材為限“畫地為牢”,認為教材裡沒有講到的内容一律不能涉及。照這樣的理解,那文言文閱讀是不是隻能從課本裡講過的篇目中選材?類似初中數學“新定義”這類問題,以教材為本、适當向外拓展延伸,通過“舉一反三”就能理解的内容,算不算“出圈”?顯然不能算,否則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思維從何培養?

其次,不能僅從“内容”的角度看教、學、評的一緻性,更要從“方式”的角度去看。通常大家對課堂上教什麼、學生學什麼、考試考什麼,比較重視和敏感,對于高考、中考試卷哪些知識點考到了,哪些知識點沒考到,總結分析得很透,但對于是怎麼考的、對于高考引導教學方式變革的功能卻忽視了。“怎麼考—怎麼學—怎麼教”的反饋鍊條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試題注重創新性、開放性、綜合性、情境化,與之相适應,教學方式也應該更加強調以大概念統領的主題教學、互動探究式的教學和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學科實踐教學,倘若還是照本宣科、死記硬背零碎知識點、按套路機械刷題,面對不斷創新變化的題型,自然會覺得不适應,覺得題目生僻,做起來别扭吃力。

總而言之,高考、中考命題改革的方向,與高中新課标、義務教育新課标以及當前不斷深化的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完全一緻的。中考命題改革與高考命題改革在方向和理念上應該也必然會同向而行。高考、中考命題改革隻會不斷深入,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小的波折,但方向不會變、進程不可逆,隻有順應“評”,改變“教”與“學”,才能掌握主動,化“難”為“易”。(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汪瑞林)

作者:汪瑞林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