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産生了深刻影響 。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道德經》如是一座智慧的高山,在衆人看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大家看到的隻是屬于各自的道,而非老子所言的道,不識道山真面目,隻因不在道山中,老子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就是要做到: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何謂玄同?雖然老子《道德經》一書五千餘字,但由于它那簡約的表達方式,那具有象征性、多義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語言,令人百思難解、撲朔迷離,連司馬遷也慨歎“著作辭稱微妙難識”。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樣才能讀懂老子《道德經》呢?
綜觀老子《道德經》一書,其主要内容大緻不外是“道”和“德”所包含的哲學思想。
是道家關于宇宙觀、社會政治思想、人生處事和修養原則的哲學著作。
因此,隻要我們明白老子《道德經》中“道”和“德”的涵義,便可開啟老子《道德經》這座神秘文化的殿堂之門。
而我們普通人要弄懂道老子《道德經》就要從明道、遵道、 體道三個方面來學習。
不否定儒家思想永遠不能讀懂《道德經》。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标志着儒道水火不容;“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是《道德經》對儒家思想下的結論。
截止今日,有浩如煙海的證據足以證明:“儒家思想是亂之首”。
“不道德”是儒家思想的本質特征,“不道德”者到處宣揚“道德”,這是一種病态,整個儒家者流都是僞君子。
很多人說,老子提倡無用和無為,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态度。
我認為這種解讀,不是老子的本意。
我十幾年前開始讀老子的《道德經》,感到似懂非懂,中間也回頭讀,還是雲裡霧裡。
一直到今年,我不讀了,改成一邊動手抄寫《道德經》,一邊用潛意識默念,反複抄寫,突然豁然開朗,能讀懂了。
道德經人人能讀懂,隻是理解程度有深有淺。一個人自生到死,始終都在讀道德經。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明白事理,不遵守社會公德,不尊老愛幼,不注重品德修養,還有什麼資格存在于人世間呢!
可是,作為文明的内核,像易一樣,百姓日用而不知,道德經開篇明義的無中生有,不是就刻在華夏文明的骨子裡的特質麼,世界是無中生有來的,沒有什麼神格,我們敬畏天地規則,我們不信有意志的天帝,或者說,我們的文明基因告訴我們,無之前的東西不需要讨論,道可道,非常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