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讀書上,看到有人說這句話與塞林格短篇小說《破碎故事之心》裡:“有些人覺得愛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點的吻和一堆孩子,或許愛就是這樣,萊斯特小姐,但知道我怎麼想的嗎?我覺得愛就是想要觸碰卻又收回手。”有異曲同工之意。
《守望的距離》是他最完整的散文集,他在這本書中談論了人類的生與死,愛與孤獨,指責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都每一個熱愛生活但會經曆挫折磨難的人都将面臨的。他在書中說,“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适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恒的價值,瞭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這句話,在我看來一切有過感情經曆的都能感同身受,因為這就是對用情至深的人,最貼切的表達。
這是陳年喜寫在《微塵》開篇的自白,我第一次了解到陳年喜是這句話:“我想讓你繞過書本看看人間,又怕你真的看清。”他是一名礦坑與流水線工人,他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又絢爛至極,如同白開水一般,無色無味,但特别解渴。讀完陳年喜的《兒子》,眼淚不知不覺就已滑下臉龐。
他縱然南北,漠野長風,像一隻鳥,蹤影無定。他用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微塵”,那些渺小的微塵,那些為了生活四處奔波的微塵、怒力站穩的微塵。讓我們了解到爆破工這一類人的艱苦生活和頑強生命力。他大半生的漂泊與動蕩,山南漠北,地上地下,一個人獨對荒野與夕陽,他早已成為失語之人。
整本書描寫了21位主人公,他們是平凡而又樸素的勞動者,他們是爆破工、雲石工、鄉村木匠、農夫、農婦、小作坊老闆.......而作者自己的故事,貫穿始終。在地下五千米的地方開山炸石,在煙塵和轟鳴聲中養家糊口。這是一本生命之書,也是死亡之書,它更是一本生活之書。
讀完整本書再回到這句話,心中感慨無數,是對生命的敬畏。在這世間的浩瀚宇宙中,我們都隻是一粒微塵,但我們仍然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發出對生命的贊歌,對命運的不屈,也是對不幸保持的一種克制态度。
這句話是我偶然了解到的,讀了兩三遍後,有了不一樣的感受。花開是燦爛,花謝了,是荒涼。玫瑰綻放不一定是燦爛,而是它凋謝帶來的荒涼,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物。
我們不應追求最完美的食物,也或許最完美的食物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不曾珍惜,最後它消失不見我們才知道後悔莫及。
圖片源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