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颡魚池塘健康養殖實用技術
_王文彬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産品的消費需求發生了明顯變化,以黃颡魚為代表的無肌間刺、肉質好、價格适中的水産品日益受到消費者青睐。當前,黃颡魚價格穩定,利潤空間大,畝(1 畝=667 平方米,下同)産量可達到 1 500 千克,産值可達3萬元,各地養殖方興未艾。但黃颡魚品種獨特,個體小,對生長環境、養殖管理等要求較嚴格,且投入較大,在池塘養殖中必須 把 握 好 健 康 養 殖 技 術要領。
1.養殖水面适宜
黃颡魚喜生活在水體底層,耐低氧能力略差于常規魚類,其養殖池塘應符合以下條件:一是水源穩定充足。池塘水源必須穩定、充足、無污染,要求一年四季都有優質水源供應。二是大小深度适宜。水體面積在5畝以上,深度必須達到2米以上,水深不夠則不适應黃颡魚喜弱光下攝食的生活習性。三是水體排灌自如。池塘要有完備的進、排水系統,排灌自如,建有安全可靠的進、排水口,配套建設網具等攔魚設施。四是池塘底質優良。要求池底平坦,方便魚類捕撈,池塘底質以沙質土最好,底部淤泥控制在 10 厘米左右。池底必須保水及保肥性好,易于培肥。五是水質條件良好。水質要求符合養殖用水标準,黃颡魚喜歡清澈潔淨的水質,所以池水的透明度應保持在 35 厘米以上,水體最好有活水常年流動,水質保持在良好狀态。六是養殖設備齊全。要求每個池塘面積适宜,尤其是要配備增氧機、抽水機、投餌機、養殖漁船等常用設備。
2.清塘消毒徹底
黃颡魚屬無鱗魚,對環境要求嚴格,對許多藥物敏感,在養殖中必須保持養殖環境優良,水質優良。一是嚴格清塘消毒。新舊池塘,都要徹底清塘消毒。老池塘應清除過多淤泥,隻保留10厘米,新池塘将池底整平。選擇晴好天氣,采取幹法清塘消毒,每畝使用生石灰150 千克均勻投入池底後,用鋤頭耙勻,使池底泥土與生石灰充分混合,以便徹底殺滅池中病原體、寄生蟲及野雜生物等。二是适時蓄水注水。清塘消毒約一周左右,可以注入優質用水,在進水口須設置相應目數的篩絹進行水體過濾,防止野雜魚、敵害生物及魚蟲卵等進入池内。初次注水深度約80厘米左右,可放入小魚蝦進行試水,确認水體毒性消失,方可逐漸加深到2米以上,準備放養魚種。三是水體施足基肥。魚種放養前,要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按照每畝 15O~200 千克的用量施用發酵過的有機糞肥,全池均勻潑灑,以培育水體浮遊生物。
3.放養方法合理
黃颡魚個體纖小,生長速度較一般魚類慢,故魚種放養要合理。一是提早放養魚苗種。黃颡魚放養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隻要氣溫條件允許,水溫能穩定在10℃左右即可,亦可在 3 月或 4月上中旬放養,可加長生長時間,提高養殖産量。二是品質優良純正。目前市場上黃颡魚品種較多,務必選擇出自正規的黃颡魚良種繁殖場,盡量選擇人工繁育的優良魚種,這樣既可保證品種純度和生長速度,也可提高成活率。三是放養密度合理。魚種的放養密度力求适當,若主養黃颡魚,宜放養寸片或稍大規格魚種,放養密度為每畝 1.2 萬~1.5 萬尾,套養 250~500 克的鲢魚100尾、鳙魚50尾左右即可。如混養,可每畝套養30克/尾 以 上 的 黃 颡 魚 100~150尾左右。套養黃颡魚的池塘,不宜再套養其它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以免争食影響生長。四是注意魚種選擇。每批次放養的魚種要求規格整齊,大小懸殊不宜過大,以免影響生長。魚種要求體表光滑,體格健壯,遊動有力,無病無傷。魚種入池前必須使用 3%食鹽水溶液 浸 體 消 毒 10~15 分 鐘 ,防止将病原體或蟲卵等有害物質帶入池塘。搭配放養的鲢、鳙魚宜在黃颡魚入池半月之後再投放,以利黃颡魚生長。
4.投喂管理科學
黃颡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常處水體下層,喜在夜間進行覓食活動。人工養殖條件下,投喂人工飼料或專用配合飼料,在投喂中必須把握以下要點:一要飼料質量可靠。投喂正規飼料廠家生産的黃颡魚專用配合飼料,要求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在 35%~45% , 粗 脂 肪 含 量 5% ~8%。二要注意合理投喂。黃颡魚因個體小,攝食慢,投喂時注意“盡早開食、少量多次”,根據天氣、水溫、水質等情況科學投喂。在池塘水溫适宜的條件下,應盡早開食,提前投喂,使其盡早攝食生長。4月份前後,每日投喂2次,飼料投喂量為魚體重的 1%~3%;5—9月份,每天可投喂3~4 次,投喂量為魚體重的3%~5%;10月份以後,随着魚體增重,每天可投喂2次 , 投 喂 量 為 魚 體 重 的1%~2%。黃颡魚貪食,要注意安全投喂,每次堅持投喂八成飽原則,避免造成水質負擔。三要講究投喂方法。合理安排,堅持在每天水體溶氧充足的時段投喂,上午溶氧低,可少投,下午溶氧足可多投。晴天多投,陰天則少投,雨天可少投或不投。水質好,魚類攝食旺盛時可多投;水質差,魚類攝食差時可少投。
5.日常管理精細
黃颡魚相比常規魚類,耐低氧能力差,且個體纖小易受驚,故養殖管理要精細。一是适時調節水質。黃颡魚喜清爽的水體,透明度要在 35 厘米以上。5—6 月份,每月換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 30 厘米左右;7—9月份,每半月換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 15 厘米左右 ,全年保持水深在 2 米以上。二是适時增氧調水。池塘須配備增氧機,科學開機增氧,晴天堅持淩晨和午後開機1小時,陰雨、悶熱天氣要提前增氧,增加開機次數和時間,補充水體溶氧不足,使水體溶解氧保持5毫克/升以上。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肥水産品及底改産品調水。三是強化日常管理。堅持日夜巡塘,觀察魚類生長情況,發現安全隐患及時排除。盡量減少車輛、行人或動物等進入養殖區,以免發生應激反應,創造安靜安全的養殖環境。四是加強病害防治。黃颡魚屬無鱗魚,對常用藥物忍耐能力不及其它魚類,要貫徹“以防為主”的原則,盡量減少病害發生。在投放、運輸、養殖中盡量避免損傷魚體,以防感染水黴病。要定期消毒,每半月可使用生石灰調節改善水質,進行水體消毒。每月可使用土黴素、大黃、闆藍根等中藥拌藥餌進行投喂預防。在高溫生長旺季,可适量添加抗生素類藥物,以防細菌性疾病發生。黃颡魚常見病害有水黴病、細菌性爛鰓病、水腫病、腸炎病、小瓜蟲病等。要堅持有病早治,發病要及時請專業技術人員準确診斷,盡早盡快對症用藥治療。治療時盡量使用高效、低毒的綠色漁藥,不可使用硫酸銅、敵百蟲、高錳酸鉀等敏感藥物。對于小瓜蟲、車輪蟲等與水質肥度有關的疾病,應通過調控池塘肥度控制病害的發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