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亂世英豪,總有人乘風而起,攜百萬兵安定亂世,毫無疑問,王莽建立的新朝不得人心,四處叛亂而民不聊生,強大的劉漢宗室還在各地有着很強大的吸引力,最終赤眉軍擁立更始帝劉玄,劉秀,劉縯等劉姓子弟也紛紛甫從,一時間天下風雨飄搖,最終光武帝劉秀定鼎天下,而這其中,除了河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是戰功顯赫的雲台二十八将了。傳聞乃是二十八星宿下凡輔助明君,當然有些誇張,不過不可否認這些人再次開辟了一個輝煌的朝代,延續了大漢王朝的統治,因此劉秀被稱為光武帝,光複大漢,又稱光武中興。今天,我們來看看二十八将中,戰功顯赫的大樹将軍,馮異。
馮異,早年在新朝做一個地方小官吏,後來劉縯起兵,馮異就跟着造反,最初是奉命監護五漢城,後來赤眉軍擁立劉玄稱帝後,劉秀奉命出征漢城,結果未能攻克父城,後來馮異有事外出,被劉秀俘虜,也因此結識了這位野心勃勃的年輕人,恰好馮異有很多朋友在劉秀軍中,就向劉秀舉薦馮異,劉秀也認為馮異是個人才,王霸之氣側露,馮異表示,母親還在城中,願意回城勸降,劉秀同意,于是五城都歸附,這裡不知道該感慨劉秀的王霸之氣,還是馮異的識時務,或者說,渴望明主之恩,反正歸附了劉玄,之後劉玄和劉縯爆發矛盾,劉縯被誅殺,念舊情的馮異再次舉起了反抗的大旗,多次擊敗前來圍困的更始帝麾下兵馬,最後劉秀到達城外,馮異歸降,正式投靠在劉秀麾下,開啟了将星之旅。
随後便是河北問題,劉縯死後,能威脅到劉玄的就是劉秀了,恰好河北也動亂,綠林起義軍聲勢浩大,劉秀也想去河北發展自身,但是不能這樣去,于是馮異建議劉秀買通,交好當時的左丞相曹竟和他的兒子,最終劉秀被派往河北,而且有節制河北的權利,和劉縯待遇形成強烈的反差,不得不歸功于馮異。到達河北後,在馮異等人支持下劉秀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釋放囚徒,組建軍隊,發展心腹,以備日後之用。更始二年,邯鄲起兵造反,劉秀出兵平叛,糧草不濟的時候,馮異總能盡力解決,第一次用大豆煮粥緩解饑餓,随後在南宮縣斷糧之時,又用麥飯充當軍糧,随後跟随劉秀平定邯鄲之亂,因功封應侯。此後,形勢變化劇烈,劉秀為鞏固地盤,帶領主力掃蕩農民軍,而馮異被封為孟津将軍,抵抗劉玄的軍馬。劉秀本來的意思防守就好,結果馮異這個将領敏銳的把握敵軍内部動态,使出反間計,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終招降了敵軍将領,同時對境内的不安定因素,各地豪強出兵,不斷擴大勢力,獲得了大量的土地,物資和人口,最後又把和敵軍書信勸降公之于衆,敵軍内部公然分裂,最終一戰功成,馮異率軍追到洛陽,大勝而歸。消息傳到河北,劉秀大喜,諸将乘勢勸劉秀稱帝,時機已成熟,建立了光武政權。
26年,陽夏候的爵位到了馮異頭上,等待他的,是幾十萬農民起義軍,這些人久經戰亂,雖然毫無軍紀可言,但是作戰能力強大,尤其是赤眉軍,幾十萬在長安一帶成為不安定因素。劉秀因為鄧禹多日無功,于是派出馮異帶着尚方寶劍來到關中,負責平定關中,也是這一戰,奠定馮異雲台二十八将首名之位。随後被封為征西大将軍,和赤眉軍交戰,前期戰事不利,馮異迅速撤軍,調整戰略,派出小股部隊僞裝成赤眉軍,設下伏擊,最終混亂的赤眉軍亂軍中放棄了抵抗,十幾萬大軍投降,時人稱贊馮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随後的日子,便是平定各地割據的小諸侯,地主豪強,恩威并濟,這位将軍已經看到了新的時代在向他們招手。馮異不光作戰勇猛,很重要的是文武雙全,攻城掠地之後,還能夠有效的治理地方,到達一地後,會召集百姓,允許百姓申訴冤屈,為百姓做主。後來的馮異急流勇退,明白自己已經立下了足夠的功勳,請求歸隐,劉秀不允許,就算如此,還是有人告發馮異有二心,可是劉秀是個明君,明白馮異的為人,還把信給馮異看,打消了他的顧慮,好言安慰他,卿不負朕,朕不負卿。
随後,馮異回到長安,劉秀隆重的接待後,馮異再次接受重任,出兵隴右,平定諸侯。這時候天下三分,一統指日可待,馮異也明白戰事吃緊,随既告别了劉秀,前往隴右。馮異力排衆議,認為隗嚣此人貪圖小利,随機布下埋伏,乘勢伏擊,追擊數十裡大破而歸,聲威大振,本來隴右對抗劉秀就底氣不足,再加上這一次大敗,投降者不計其數,馮異不敢居功,上表告捷,劉秀也明白不能把馮異放下火上烤,于是下召表彰,馮異也明白了劉秀的意思,平定上郡,安定後不在和以前一樣畏手畏腳,大大方方的接過兵權,此後幾年,在隴右開疆擴土,為劉秀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直到公元34年,一代名将死在了落門城下,谥号節侯。
馮異很明确的來說,是一個儒将,打仗靠計謀為主,治軍嚴明,而且,當時劉秀麾下猛将衆多,每次打完仗,大家都在讨論誰立下的功勞多,相互吹牛,唯有馮異會找到大樹,在樹下分析戰争的局勢,以及自己犯下的錯誤,下次如何更改,久而久之,就有個大樹将軍的名号,在後來也代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領。後來,劉秀曾誇贊他為大漢王朝披荊斬棘,平定四方。意在誇他勞苦功高,當為諸将之首。一代儒将,莫過于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