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君浩辦公桌上的“飲水鳥”。
76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的辦公桌上,站着一隻會自己喝水的“鳥”。走進他辦公室的人,很難不被這隻“鳥”吸引。為此,他“婉拒”了不少想要帶走這隻“鳥”的客人,其中不乏院士朋友。不過這也不奇怪,科普作家别萊利曼編著的《趣味物理學續編》中就提到,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也曾為“飲水鳥”的精妙設計而驚歎。
“做科普就要像‘飲水鳥’,有趣的外表包裹着科學内核,讓人忍不住好奇,興趣盎然。”褚君浩說,随着《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以下簡稱“科普條例”)施行,科普從少數人“為愛發電”軟任務真正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任務,也為科普産業發展打開了新空間。
“科學玩具”走紅,科普産業可期
本月起施行的科普條例對科普的組織管理機制、全社會參與科普的工作職責、科普的保障激勵機制等作了規定,其中第六條提出的“支持、培育和推動科普産業發展”,引起了褚君浩的關注。
平均每月作一兩場科普報告,先後撰寫了近百篇科普文章,因在科普領域的突出貢獻,褚君浩獲頒首屆“全國創新争先獎章”。越深入做科普,他越覺得這件事大有可為,尤其在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科普事業,推出更多市場化的科普産品方面,上海有基礎,更有探索提升的空間。
讓科學“親近”大衆,“飲水鳥”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它的神奇之處在于,隻要在它面前放上一杯水,它就會不停地俯身飲水。褚君浩說,當人們看到一隻鳥在水杯邊不斷“啄水”時,就會好奇這是怎麼發生的,而好奇心是走近科學的第一步。
除“飲水鳥”之外,近年來,一批“科學玩具”也在網上走紅。比如,向一口“魔法大鍋”中投入不同試劑,鍋内物體就會變色、冒煙,最後還會冒出一隻寵物精靈。其實,“魔法鍋”演示的就是幾種簡單的化學反應,這款科學玩具不僅孩子喜歡,大人也忍不住想動手一試,視頻網站上相關播放量超過百萬。
上海從幾年前就開始探索科普産業的發展。據市科委科普處透露,目前全市已建成包括寶山智慧灣在内的多個科普産業孵化基地,集科學講座、産業孵化、新品發布、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首座科普公園已成為“網紅”地标,在親子家庭中人氣頗高。
用好新媒體傳播,重視遊戲的力量
在科普産業中,褚君浩十分關注科普遊戲的發展。在他看來,想要赢得年輕受衆的心,需要加強對遊戲的研究,多開發一些蘊含科學規律的遊戲作品。
“科普院士”褚君浩。
褚君浩之所以看好科普遊戲的發展,與傳播方式的變革密切相關。《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報告》顯示,公衆每天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達64.6%,這也促使越來越多的科普達人和機構将互聯網作為科普主戰場。
在科普領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的上海科技館,已明确将遊戲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探索方向。早在兩年前,館方在推出《鲸奇世界》特展時,就同步上線了首款科普遊戲《探索鲸奇世界》。這是一款鲸豚養成手遊,遊戲中有15種鲸豚等待玩家喂養與救助。今年初,上海科技館上線了一款數字化實景解謎科普遊戲,偌大的科技館化身“實景密室”,遊客則以偵探的視角破解重重科學難題,尋找失蹤的“科博士”。
當下,“元宇宙”風頭正勁,不少巨頭紛紛将遊戲作為入局“元宇宙”的切口。萬向區塊鍊實驗室創始人肖風認為遊戲是一種組織人的方式,在遊戲世界觀的構架中,人們很容易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借遊戲來傳播科學亦是如此。
科學家帶頭,讓科普走向“高端”
在不少專家看來,科普條例的實施,有助于扭轉科普在不少人心中“小兒科”的印象,而推動科普走向“高端”,需要一支專業的高素質科普人才隊伍。人從哪裡來?褚君浩認為,科普水平的提升在于不斷實踐,科學家應該帶頭做科普。
上海科技館推出的《消失的科博士》解謎遊戲。
在參與編寫《十萬個為什麼》叢書過程中,褚君浩發現,現有評價機制尚無法激勵科學家持之以恒做科普,比如,很多時候,撰寫科普書籍的價值比不上一篇論文。為此,科普條例在暢通科普人員職業發展上做了一些探索,提出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科普人員申報相關專業技術職稱,開展其他專業技術職稱評聘時,相關人員取得的科普成果和科普工作業績應當作為參考。這無疑将激勵更多人尤其是專業人士投身科普。“科技工作者應率先參與進來,唯有實踐,才能知道你說的内容公衆愛不愛聽,講得不好,觀衆是會走掉的。”他說。
短視頻平台的崛起,也讓一批有興趣、有能力做科普的人找到了施展才華的平台。龍華醫院團委書記朱棟告訴記者,醫院已有11名年輕醫生在抖音上開通了科普賬号,通過觀衆反饋,他們越來越知道什麼樣的科普更受歡迎。汪品先、褚君浩等一批院士、專家也陸續入駐B站,由專業團隊拍攝、制作的科普内容在新媒體上廣泛傳播,資深“70/80後”科普UP主“圈粉”無數。
作者:沈湫莎
編輯:施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