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門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
鬥門有很多鹹香可口的神仙碳水,
你吃過嗎?
那一起來鬥門感受下神仙碳水!
在鬥門
人們将各種米制品拿捏在手中
做出了各有千秋的美味
簡單的澱粉會被做成什麼美食呢?
鬥門糍水
糍水又名濑糍水,是鬥門區著名的民間小吃。
濑糍水完全是手工制作,采用新鮮優質晚造粘米以水浸透,随後經曆晾幹、舂粉、籮鬥篩粉,曬幹等程序。
用碗裝上糍水粉後,加入雞湯或豬骨湯,放上炒香過的蝦米、瘦肉、臘腸、鱩幹、蔥花,就是地道的鬥門“濑糍水”。
每一個過程中都融入了制作人的心血,
完美碰撞出米漿醇厚的氣息,
打造出屬于鬥門人的傳統美食風味!
蝦米糍
鬥門特色小吃— —蝦米糍;2013年被列入鬥門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它的做法跟拉腸有些類似,口感厚實,米漿味十足,清淡香味;
從浸泡粘米,再到研磨成漿,然後把米漿薄薄地攤在蒸籠上,有的能疊上12層之多!
蒸熟之後再攤上薄薄的一層每層疊在一起,最上面的一層鋪滿蝦米和蔥;不僅看起來非常精緻,品嘗起來也是鮮香醇厚!
至今鬥門還有把蝦米糍當作早點的習慣,
每一口鮮味都令人難以忘卻,
這是陪伴鬥門人成長的一道美味。
鹹水角
鹹水角是鬥門人家喻戶曉的傳統特色美食,對于很多鬥門人來說就是代表着童年、家人的味道。
内餡可能各地不一樣,但基本有臘腸臘肉,蝦米仔,還有菜脯,馬蹄等,皮薄餡正。
它所用的制作材料不多,
做法較為簡單,味道卻不同尋常。
要經過搓粉、手擀皮、包餡、
收邊、柴火隔水蒸等步驟;
每一個步驟裡融入了家人的溫度。
糖包圓
鬥門人有過節食鹹湯圓的習慣,鹹湯圓我們又叫“糖包圓”是鬥門地區的一種特色美食,有些本地人又叫做“水攬”。
除了過年、過節和生日的時候都會吃,平時也可以煮來當早餐或者午餐,所以也有人稱作是“媽媽的味道”~
水攬用糯米粉開成粉圓裡面包一小片黃糖,而湯底一般有蘿蔔絲、臘肉、蝦米、等等,把它們炒香做成鹹湯底;鹹湯底滾開後加入湯圓和喜歡吃的青菜。
我每次吃都會連湯都喝光!
而最好吃的當然就是
鬥門每家每戶的媽媽做的糖包圓
最好吃也最正宗了!
鹹肉粽
鹹肉粽對于每一個鬥門人來說,都是一份獨一無二的美味!是那一口便回到了童年的味道!
鹹肉粽包好後,中火滾煮數個小時,那粽子的味道随着時間越發香濃,糯米和豆仁融入了粽葉的清香,加上肥而不膩的腌肉,還有那流沙般口感的蛋黃!
過年過節,和鄰裡鄉親們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粽子,一邊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在那每一個粽子棱角裡,
都有着曆史的傳承,
每一口的軟糯間,
都藏着濃濃的鄰裡鄉情。
蕉芋粉
蕉芋又叫蕉藕、姜芋。在鬥門農村多有種植,其莖根内部含有大量的澱粉。
蕉芋枝葉茂盛,觀葉觀花期長,尤其是農曆八、九月期間,賞心悅目,很有觀賞價值。
蕉芋可以用水煮熟食用,也可以制作成蕉芋粉條。100斤的蕉芋大約能做10斤蕉芋粉條。
要經過除根、清洗、碾成渣、淘洗過濾、反複沉澱、蒸粉、晾曬、切粉條等多道工序,一份份蕉芋粉條就慢慢的制作完成啦~
鬥門街坊有時會将蕉芋澱粉煮沸成糊狀食用,聽說可以保護消化道,預防心腦血管系統病症,用其花與水煎服還可治外傷出血等功效;遇到一定要買點回去做給家人吃啦!
炒米
鬥門人獨愛的年食,就不能不提這個炒米啦。
炒米在鬥門也叫炒米餅,有五谷豐登、日子甜美、生活寬裕等多重美好寓意。
以前每次聽到第一聲“砰”的巨聲後,小夥伴們就會争先恐後地奔向打炒米的地方。
但是随着鬥門的時間推移,打炒米幾乎見不到了!
鹹茶
在熱情好客的鬥門客家人眼中,一杯香茶勝過一桌饕餮,鹹茶代表的是一種和睦團結的處世态度和文化的傳承與敬重。
客家鹹茶以成品茶或茶青、花生、黃豆、芝麻、蔬菜、油麥菜、豆角、生蔥等為主要原料,分為燒、炒、調味和分茶等制作步驟。
客家鹹茶喝進口中十分清新,茶葉和各種小料的幽香,搭配出意想不到的味道,再吃上一口香脆的花生,嚼起來香氣四溢~
時代在變,飲食習慣也在不斷改變,
但每一種小吃都是一種地方文化,
每一種小吃就是一種濃濃的鄉情~
今日話題
你還吃過哪些鬥門特色碳水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